行書口訣
行楷書寫要流暢 主筆沉著是關鍵 快寫簡化是特徵 連筆輕細不可粗 伸縮性大變體多 用筆最好是長鋒
執筆用筆如草書 使墨必須調溼潤 執筆必須懸起肘 全篇排頭是標準 靈活多變才自如 一氣呵成要貫通
書寫姿勢與執筆方法
學書者首先應擺好正確的書寫姿勢和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這不僅關係到今後能否練好字,而且關係到書寫者的身體健康。
一、書寫姿勢
毛筆的書寫姿勢主要有兩種:一是坐書姿勢,一是立書姿勢。前者主要在書寫字徑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時採用,後者一般用於書寫字徑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時採用。
(一)坐書姿勢
正確的坐書姿勢,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1.臂開 關鍵是兩臂自然撐開,大小臂夾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關節能輕鬆和諧地配合,身體的力量可以暢通地傳到筆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儘量坐正、坐直。胸口離桌沿的距離約在3寸左右(根據所寫字的大小適當調節距離的遠近)。不可緊貼桌面或彎腰駝背;
3.頭正 頭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證視角的適度,眼睛與紙面距離大致保持在30 — 40釐米。左手邊按紙,邊調節紙的位置,使正在寫的字始終在眼和手的最佳範圍內。
4.足安 兩腳自然平放,屈腿平落。兩腳平行或略有前後,雙腿不可交叉(俗稱為二郎腿)。
(二)立書姿勢
立書姿勢是為了懸腕運轉靈活,同時由於居高臨下,視角開闊,便於統觀全域性,掌握章法布白。立書姿勢的具體要求為:兩腳稍微分開,一腳略向前,保持好身體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離不宜過遠,左手按紙,右手懸腕懸肘書寫。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應太低,以免彎腰過度,容易疲勞。
二、執筆方法
古人十分重視執筆方法,認為“凡學書字,先學執筆”。古人的執筆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鐙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對執筆的鬆緊也意見不一。王羲之主張執筆要緊,執筆緊方能貫力於筆端。蘇東坡主張虛而寬,即執筆要松,這樣便於轉動筆桿。其實“緊”與“松”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執筆是為了很好的運筆,所以“緊”是指要能很好地駕馭筆鋒,不讓其飄滑無力,“松”是指手中的筆運轉靈活,筆鋒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字才有韻味。科學的執筆方法可以概括為:筆桿垂直、指實掌虛、自然放鬆。
(一) 筆桿垂直
筆正,指筆桿應與紙面基本保持垂直,為的是保證中鋒行筆,具體說是筆桿垂直,便於調節八面鋒的筆鋒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運筆過程中,隨著手腕的擺動,筆桿會倒向筆鋒所指的方向,如寫橫畫時筆桿向左傾斜,寫豎畫時筆桿向前傾斜.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讓筆桿倒向運筆方向而造成“拖筆”,更不可倒向筆畫的兩邊而形成偏鋒。
(二) 指實掌虛
指實,用指尖捏筆,不能用指關節處勾筆。因指尖部分感覺靈敏,易於控制筆鋒的細微變化。手指捏筆要鬆緊適度。一般地說,所寫的字越小,筆就越要捏緊一點,大字則可鬆一些。坐書姿勢捏筆要緊一些,立書姿勢則可松一點。
掌虛,是指執筆時掌心要虛空。無名指、小指不得握於掌內。古人說,“虛可容卵“。即是說掌心要有一個雞蛋大小的空間,目的是便於手指及關節的靈活運動。
(三) 自然放鬆
執筆自然放鬆,指、腕、肘、肩四關節必能靈活運轉,寫起字來輕鬆自如。比如吃飯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緊,碗裡的飯菜必然夾不到嘴裡去,執筆的道理也是一樣。
如果說執筆主要靠手指的話,那麼運筆則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說,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運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懸腕、懸肘懸腕。枕肘枕腕,是說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託(一般書家是將左手枕在右腕下面),這種方式用於寫小楷。枕肘懸腕,則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懸空狀,寫中、大楷或小行書用這種方式。懸肘懸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懸空,常用於寫行、草或很大的楷書。
最後還有一個執筆部位的問題。一支毛筆,手指捏在什麼部位才是合理的呢?這沒有絕對的答案。一般的原則是:寫小字及楷書時,執筆部位可偏下:寫大字或行、草書時,執筆部位可偏上一些,這樣筆鋒運轉幅度大,筆法流轉靈活。
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種執筆法:五指法。據說系唐代書法家陸希聲所創,他以五個字分別說明五個手指在執筆時所起的作用。五個字為;擫、押、鉤、格、抵。
(擫)用來說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緊貼在筆桿左側。
(押)用來說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緊貼在筆桿右側,與拇指相對夾住筆桿。
(鉤)用來說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關節彎曲為鉤,鉤住筆管外部。
(格)用來說明無名指的作用。無名指緊貼筆桿,把中指鉤向內的筆桿擋住,防止筆桿歪斜。
(抵)說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墊託的意思,指小指墊託在無名指的下面,以增加無名指“格”的力量。
行書口訣
行楷書寫要流暢 主筆沉著是關鍵 快寫簡化是特徵 連筆輕細不可粗 伸縮性大變體多 用筆最好是長鋒
執筆用筆如草書 使墨必須調溼潤 執筆必須懸起肘 全篇排頭是標準 靈活多變才自如 一氣呵成要貫通
書寫姿勢與執筆方法
學書者首先應擺好正確的書寫姿勢和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這不僅關係到今後能否練好字,而且關係到書寫者的身體健康。
一、書寫姿勢
毛筆的書寫姿勢主要有兩種:一是坐書姿勢,一是立書姿勢。前者主要在書寫字徑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時採用,後者一般用於書寫字徑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時採用。
(一)坐書姿勢
正確的坐書姿勢,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1.臂開 關鍵是兩臂自然撐開,大小臂夾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關節能輕鬆和諧地配合,身體的力量可以暢通地傳到筆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儘量坐正、坐直。胸口離桌沿的距離約在3寸左右(根據所寫字的大小適當調節距離的遠近)。不可緊貼桌面或彎腰駝背;
3.頭正 頭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證視角的適度,眼睛與紙面距離大致保持在30 — 40釐米。左手邊按紙,邊調節紙的位置,使正在寫的字始終在眼和手的最佳範圍內。
4.足安 兩腳自然平放,屈腿平落。兩腳平行或略有前後,雙腿不可交叉(俗稱為二郎腿)。
(二)立書姿勢
立書姿勢是為了懸腕運轉靈活,同時由於居高臨下,視角開闊,便於統觀全域性,掌握章法布白。立書姿勢的具體要求為:兩腳稍微分開,一腳略向前,保持好身體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離不宜過遠,左手按紙,右手懸腕懸肘書寫。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應太低,以免彎腰過度,容易疲勞。
二、執筆方法
古人十分重視執筆方法,認為“凡學書字,先學執筆”。古人的執筆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鐙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對執筆的鬆緊也意見不一。王羲之主張執筆要緊,執筆緊方能貫力於筆端。蘇東坡主張虛而寬,即執筆要松,這樣便於轉動筆桿。其實“緊”與“松”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執筆是為了很好的運筆,所以“緊”是指要能很好地駕馭筆鋒,不讓其飄滑無力,“松”是指手中的筆運轉靈活,筆鋒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字才有韻味。科學的執筆方法可以概括為:筆桿垂直、指實掌虛、自然放鬆。
(一) 筆桿垂直
筆正,指筆桿應與紙面基本保持垂直,為的是保證中鋒行筆,具體說是筆桿垂直,便於調節八面鋒的筆鋒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運筆過程中,隨著手腕的擺動,筆桿會倒向筆鋒所指的方向,如寫橫畫時筆桿向左傾斜,寫豎畫時筆桿向前傾斜.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讓筆桿倒向運筆方向而造成“拖筆”,更不可倒向筆畫的兩邊而形成偏鋒。
(二) 指實掌虛
指實,用指尖捏筆,不能用指關節處勾筆。因指尖部分感覺靈敏,易於控制筆鋒的細微變化。手指捏筆要鬆緊適度。一般地說,所寫的字越小,筆就越要捏緊一點,大字則可鬆一些。坐書姿勢捏筆要緊一些,立書姿勢則可松一點。
掌虛,是指執筆時掌心要虛空。無名指、小指不得握於掌內。古人說,“虛可容卵“。即是說掌心要有一個雞蛋大小的空間,目的是便於手指及關節的靈活運動。
(三) 自然放鬆
執筆自然放鬆,指、腕、肘、肩四關節必能靈活運轉,寫起字來輕鬆自如。比如吃飯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緊,碗裡的飯菜必然夾不到嘴裡去,執筆的道理也是一樣。
如果說執筆主要靠手指的話,那麼運筆則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說,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運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懸腕、懸肘懸腕。枕肘枕腕,是說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託(一般書家是將左手枕在右腕下面),這種方式用於寫小楷。枕肘懸腕,則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懸空狀,寫中、大楷或小行書用這種方式。懸肘懸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懸空,常用於寫行、草或很大的楷書。
最後還有一個執筆部位的問題。一支毛筆,手指捏在什麼部位才是合理的呢?這沒有絕對的答案。一般的原則是:寫小字及楷書時,執筆部位可偏下:寫大字或行、草書時,執筆部位可偏上一些,這樣筆鋒運轉幅度大,筆法流轉靈活。
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種執筆法:五指法。據說系唐代書法家陸希聲所創,他以五個字分別說明五個手指在執筆時所起的作用。五個字為;擫、押、鉤、格、抵。
(擫)用來說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緊貼在筆桿左側。
(押)用來說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緊貼在筆桿右側,與拇指相對夾住筆桿。
(鉤)用來說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關節彎曲為鉤,鉤住筆管外部。
(格)用來說明無名指的作用。無名指緊貼筆桿,把中指鉤向內的筆桿擋住,防止筆桿歪斜。
(抵)說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墊託的意思,指小指墊託在無名指的下面,以增加無名指“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