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指尖的力量
-
2 # 歷史寶藏
“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原文如下:
(秦始皇)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屍。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司馬遷在記載了一些始皇帝八年的歷史事件後,突然就筆鋒一轉,記下了“河魚大上”這四個字,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
歷史上已經有人對此提出見解了。唐代的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解釋道:“謂河水溢,魚大上平地,亦言遭水害也。”因為遭到水害,所以“輕車重馬東就食”的解釋就是:“秦人皆輕車重馬,並就食於東。言往河旁食魚也。一雲,河魚大上為災,人遂東就食,皆輕車重馬而去。”
唐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對“河魚大上”解釋如下:“始皇八年,黃河之魚西上入渭。渭:渭水也。”
《史記》三家注中,有兩家都把“河魚大上”解釋為一種反常現象。個人覺得這是比較合理的解釋。就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還記載有“(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將軍驁死。”、“(秦始皇)九年,彗星見,或竟天。攻魏垣、蒲陽。”等關於異常自然現象的記載。
記異不記常,是史書記載的一個重要特徵,留在史籍中的,不會是當時人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如彗星見、“河魚大上”這樣的不常見現象,才會讓史官警覺,並在史書上記上一筆。
而“河魚大上”這個異常現象,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黃河水暴漲。需要注意的是,當時的河,僅僅指黃河。而暴漲的原因,可能就是降水增加引發的水患。因此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輕車重馬東就食”了,因為有水患,所以人們不得不“就食”異地,唐代有“就食”東都一說,就是指都城長安糧食緊缺,所以唐皇帶著大臣們,跑到洛陽去蹭飯吃,就叫“就食”東都。
此處的“輕車重馬東就食”,有可能是因為渭河黃河流域發生大範圍降雨而致水患,所以不得不去東邊謀生。也有可能是人們聽說黃河有大量魚出現在岸上,所以人們就去食魚。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記載,但是由於當時文字記載的粗略,後人不得而知其真實狀況,這些僅僅是基於史料的推斷。
司馬遷像
《史記》書影
-
3 # 山海經解密
原文的意思是:王弟長安君帥軍卒伐趙,至屯留軍吏反叛殺死了長安君,於是秦始皇派將軍壁斬殺了軍吏,並遷屯留民於臨洮,於是激起了屯留、蒲鶮兩地民眾反叛並殺死了將軍壁,於是秦始皇殺戮了這兩地民眾。黃河中的魚也逆流而上而且數量極多,秦民都爭相恐後的湧到東邊黃河邊上去吃魚。
這裡有平亂戩逆之意,天河獻魚有吉祥之意,為秦得關東符合天道張目。。。
-
4 # 野草3
只有站在臨洮的土地上,按照上面石頭圖示,研究秦時洮河、大夏河和黃河在這裡交匯的地理環境,才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臨洮,古稱狄道。 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設定狄道縣,為臨洮建縣之始。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定隴西郡,郡治為狄道。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有“彩陶之鄉”。
臨洮,現在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地處東經103°29"至104°19",北緯35°03"42""至35°56"46""之間,隴西盆地西緣,青藏高原東邊,甘肅中部、定西市西部。東臨安定區,北接蘭州市,南連渭源縣,西與臨夏東鄉縣、廣河、康樂縣接壤。
灌溉這黃土高原河谷地帶的洮河在東鄉北側流入黃河,
洮河、黃河和大夏河一旦氾濫,就會摧毀這片土地上最富饒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這句話可以翻譯為:“後來,大河經常氾濫,本應該在河谷的魚大量佔領了河道上邊的農田,因為河水淹沒了鄉村和都市。人們只好拖家帶口,輕車重馬,因為被河水浸泡的黃土大地不能依靠車來運輸,只能靠馬背馱東西,往東順著渭河河谷,逃荒到天水,甚至更遠的東方謀生。炎帝王朝初期政治文化中心也就在秦滅亡以後也就慢慢衰落了。”
回覆列表
這句話的原文如下
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屍。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
簡單的查閱翻譯了一下
八年(前239年),秦王弟長安君成蟜率領軍隊攻打趙國,在屯留造反了,結果他手下的軍官都被殺死,那裡的百姓被遷往臨洮。前來討伐成蟜的將軍壁死了,屯留人士兵蒲鶮又造反,結果戰死,死後還遭到鞭戮屍體的酷刑。黃河的魚大批湧上岸邊,人們趕著馬車到東方去找食物。
還有河魚大上的典故如下
秦始皇嬴政八年,黃河水暴漲,溢位河床,大量河魚隨河水湧上岸來。秦地的人便乘車騎馬逃到河東去就食。後因以“河魚大上”用為鬧水災的典故。
清.吳偉業《悲滕城》詩:“雨工矯步趨其群,河魚大上從風雲。”
我覺得應該就是結合當時發生的情況來看,長安君成蟜的叛變,以及後來戰死,相當於嬴政少了一個威脅,
河魚大上有種說法是黃河的魚西上到渭水,因為魚屬陰,是秦後來得天下的預先徵兆。輕車重馬東就食,人們紛紛去東邊找食物,由西向東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