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圍觀兩三天
-
2 # 香茗史館
這句話出自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是太史慈臨死之際所說出的一段話。太史慈與張遼戰於合肥,由於計策被張遼看破,導致太史慈身中數箭,回營而亡。臨死之際,太史慈說出了這句頗有“壯志未酬”意味的話,這句話在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也有記載,語言略有不同,意思大致相似。
背景這句話出自於《三國演義》太史慈之口,發生在合肥之戰。當時張遼得勝返回合肥,傳令犒賞三軍,但為了防止吳軍趁自己鬆懈之際發動襲擊,因此不許士兵卸甲宿睡。
太史慈原本打算使用“裡應外合”之計予以襲擊,因而命令部分士兵偽裝後隨張遼軍隊混入城中。夜間,太史慈混入城中士兵在城裡放火製造混亂,卻不想張遼應對果斷,並未大亂。放火之人被李典擒獲,張遼在得知了太史慈的計策後,果斷“將計就計”,命人在城門埋伏,刺殺入城的太史慈。
太史慈不知有詐,以為計策成功,見城門開啟、吊橋放下,挺槍縱馬先入。城上一聲炮響,亂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數箭。背後李典、樂進殺出,吳兵折其大半,乘勢直趕到寨前。陸遜,董襲殺出,救了太史慈。曹兵自回。
吳軍撤軍後,孫權派張昭等人前去問候,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句子鑑賞“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意思是說:大丈夫生在亂世之中,應當手提三尺長劍,創立不世之功。如今志向還沒有達成,怎麼可以死呢!
(《三國演義》中的太史慈和孫策)
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也曾提到太史慈的遺言,不過內容卻是“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句子雖略有出入,但意思大體相當。這句話的意思是:丈夫生於世,應當帶七尺之劍,前去拜見天子。如今志向還未達成,怎麼可以死呢!在古代帶劍上朝是一種特殊禮遇,是很崇高的賞賜,與“創立不世之功”有異曲同工之妙。
太史慈死的時候只有41歲,正是一個男人精力、體力都極為旺盛的年紀,因此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太史慈對於自己“壯志未酬”的無可奈何,讀起來讓人頗為感慨。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話是《三國演義》中東吳第一猛將太史慈臨終前所說的話。
太史慈 ,字子義,東萊人,官至建昌都尉 。太史慈武藝出眾,他的近戰武器是鑌鐵點鋼槍,中程武器是月光飛戟,遠端武器是八十步神射功。
太史慈武藝師承:
太史慈少年學藝於幷州雁門張傀張孟禮門下,是張傀的第六個第子。
張傀精通各種武藝,優擅祖傳戟術。
張傀的開山大弟子是典韋,學的近戰武藝是惡來雙戟,中程攻擊武藝是月光小飛戟。
張傀的六弟子是太史慈,近戰學的武藝是鑌鐵點鋼槍,中程攻擊武藝是月光小飛戟,遠端是八十步神射。
張傀還有個女弟子是孫尚香,學的是水火雙股劍。
太史慈的戰績如下:
1 連搠十數賊人下馬
2 某裨將――箭透左手,釘於護樑上。
3 孫策 —— 無數合
4 程普 —— 戰三十合
5 張遼 —— 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死亡原因:中計被箭傷,年四十一歲。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一回中,太史慈在合肥與張遼交戰時,誤中伏兵,中箭身亡。
【比及屯住軍馬,太史慈病重;權使張昭等問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正史《三國志》中描述他的武藝:
1 都昌突圍
【於是嚴行蓐食,須明,便帶鞬攝弓上馬,將兩騎自隨,各作一的持之,開門直出。外圍下左右人並驚駭,兵馬互出。慈引馬至城下塹內,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畢,徑入門。明晨復如此,圍下人或起或臥。慈復植的,射之畢,復入門。明晨復出如此,無復起者,於是下鞭馬直突圍中馳去。比賊覺知,慈行已過,又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故無敢追者。】
2 獨戰孫策
【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鬥,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3 箭射敵手
【慈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賞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裡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
在正史《三國志》中,沒有詳述他的死因:
【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以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回覆列表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很字面的了,“大丈夫生在亂世之中,應當執劍從軍,建功立業,如今壯志未酬,卻將赴死。”用幾句詩組合起來解釋這句話就是,前一半: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週;後一半: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大致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