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名housewife

    孩子平時在家怎麼樣,和認識的小朋友交流嗎?

    孩子剛上幼兒園,可能是對學校環境還不熟悉,和小朋友之間還不怎麼熟悉,一般適應期都得一個月左右。

    孩子在家期間,可以和孩子玩下老師孩子互換角色的遊戲…

  • 2 # 謎婷幼教小課堂

    孩子的表現

    三歲寶寶在幼兒園不愛說話,也不參與活動。

    碰巧,我們班剛好也有一個孩子也是這樣。

    不知道題主的寶寶是否也是如此呢?

    具體的原因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我們需要看到它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一、剛上幼兒園,處於分離焦慮期

    孩子剛上幼兒園,意味著孩子從一個很熟悉的環境,走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這個個陌生的環境,沒有熟悉的家人照顧自己,也沒有家人照顧的如此細緻,也不能像在家裡一樣,想發脾氣就發脾氣。

    之前在家集千萬寵愛於一身,來到幼兒園後一下子要與十幾二十個孩子一起爭寵,爭三個老師的寵。難免會很不習慣。

    就好比戀愛時對方對你百般寵愛,一旦結婚生子後對方花在孩子與家庭其他成員還有工作的心思都比你多,你會感覺怎樣?心理肯定有落差吧?更何況孩子面臨的是陌生人的環境!

    二、調整內在

    在這裡孩子需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內在,來適應這份分離焦慮期。

    就好比成人,當我們結束一份工作已久的單位,來到一個陌生的新單位,曾經熟悉的人與事已不復存在,心裡總會咯噔一下吧,更何況是孩子。這時候的我們,肯定也會有很多的心理活動,需要調整自己的內在,來適應這份新單位帶來的感覺。

    孩子的感受比成人更細膩,更靈敏,所以孩子的感受是成人的感受放大50倍。

    三、自我意識產生

    三歲左右的孩子,有一個自我意識的產生。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向世界宣佈,這個是我的身體,由我自己來決定。

    你會發現,這個孩子時間段的孩子,似乎不那麼容易被成人所控制了,當成人要求他向東,他肯定會向西。

    當成人說出一些事情,儘管這些事情是對孩子好,但孩子總會說不,不,我就不!

    這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急切需要周圍的人的反應來肯定自我的存在。所以,孩子不願意參與活動。孩子要證明,這可以由我說了算!

    改進的辦法

    瞭解完孩子產生這些行為的原因以後,我們才能對症下藥。改進的辦法具體有如下幾點建議:

    1.允許孩子帶慰藉物回園

    慰藉物,顧名思義,就是能讓孩子產生慰藉的物品。

    可以回想一下,在家裡孩子最喜歡抱著,最喜歡把玩的是哪一類物品,也許是一張小被子,也許是一個小玩偶,也許是有媽媽身上味道的衣服等等,這些都可以建議孩子帶回來幼兒園。

    當孩子擁有屬於自己可操控的物品時,就能給孩子帶來滿滿的安全感。

    害怕的時候,抱一抱,心裡也許就沒那麼害怕了吧。難過的時候,聞一聞,想象媽媽就在身邊安慰自己。

    想象一下,當你要出席一個非常重要的談判,主角是你,儘管你對自己的方案已爛熟於心,但當看到對方強大的氣場時,心裡還是會有點慌亂的吧~這時候,倘若身邊有可供自己獨立操控的物品,例如:項鍊、手錶、領結、領口、哪怕只是一支筆也能讓你感覺沒那麼慌吧?因為這些物品自己可以掌控,這能給自己帶來滿滿的安全感。

    孩子也是一樣的,當他們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倘若擁有一些可以自己隨便掌控的物品,感覺也會好很多吧。

    2.早接孩子

    孩子為什麼害怕來到幼兒園?除了因為幼兒園裡沒有熟悉的人以外,更因為他們害怕,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他們害怕爸爸媽媽把自己送到幼兒園,就是想要遺棄他們。所以,早接孩子很有必要!!

    當你早接孩子的時候,例如,一放學就來接孩子,孩子才會覺得,原來爸爸媽媽並沒有遺棄自己,原來,我只是在幼兒園生活一段時間而已。到哪個點,爸爸媽媽就會來幼兒園接我。

    具體的分離焦慮期的文章,可參考我之前的問答,滿滿的都是乾貨。

    3、尊重孩子的意願

    關於孩子處於自我意識產生的時期,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是尊重孩子的意願,不強迫孩子做他不想要做的事情。

    就像我在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在經歷了一段時間只在旁邊觀看,不參加任何活動以後,當他慢慢的感覺到這個環境對他而言是安全的,有愛的,也能夠接納他的,他才開始慢慢融入這些活動中,當他有交往需求時,他就會主動走出第一步,與人交往。

    所以,請尊重孩子的意願。不強迫他做不想要做的事情。

    你覺得孩子是什麼原因而不喜歡說話呢?為什麼?

    願每個孩子都有五彩繽紛燦爛的童年。

    願每個生命都能被愛所照亮。

    我是資深幼教,育兒問答達人。

    謎婷,育兒路上,與你同行,你,並不孤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試時,如何讀懂面試官每句提問背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