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痴語呢喃1988
-
2 # 啟洲視界
廣寧之戰
廣寧之戰,發生於天啟二年(1622年),此役明軍大敗,王化貞與熊廷弼退保山海關,遼西土地盡失。
廣寧之戰後,明朝喪失了整個遼東。王化貞既失遼東,張鶴鳴懼罪,自請經略遼東,二十餘日後,以病告老還鄉。明廷再遣任命宣府巡撫解經邦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經略,解經邦三次上疏,力辭重任,最後被朝廷“革職為民,永不敘用”,熹宗再命王在晉經略遼東,在晉亦辭,不準,令其“刻期就道”,王在晉遂前往山海關。
1、經撫不和,造成指揮中心的分裂,正確的戰略主張得不到實施。
2、王化貞不知兵而指揮兵,他寄希望於蒙古的四十萬鐵騎,實際上林丹汗只出了一萬餘人,這也可能是林丹汗最大的能力了。他將寶押在了忠心耿耿於努爾哈赤的降將李永芳身上,但卻被人家策反了自己的心腹。他的一舉蕩平之策完全是不顧現實的蠻幹。
3、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能再次得到了充分發揮,上兵伐謀,兵法講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用間當是伐謀的一種,。努爾哈赤善用間,這次在廣寧之戰中又一次應用成功,策反了王化貞的心腹愛將孫得功。孫得功的倒戈在廣寧之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平陽橋之戰明軍的慘敗完全是孫得功導演的,努爾哈赤沒用一兵一卒,和平進入廣寧又完全是孫得功運籌的結果。
後金攻克廣寧的意義
1、切斷了與遼西比鄰的蒙古各部和明朝的聯絡,達到了爭取蒙古的目的。史載:廣寧被攻陷後,“蒙古厄魯特部十七貝勒來歸。上宴勞之,授職有差,喀爾喀五部同來歸。”
2、掠取了大量的糧食,僅右衛屯,即熊廷弼駐紮之處便有糧草50萬石,正是這批糧草幫助努爾哈赤渡過了一場可怕的經濟危機。至於珍珠財寶報掠更是無計其數,戰爭始終是後金政權獲得財富的重要手段,廣寧之戰,後金國的奴隸主們的腰包更加鼓起來了。
3、斬斷左臂之戰。繼王化貞之後任遼東經略的王在晉對廣寧淪陷痛心疾首,他說:“東事一壞於清撫,二壞於開鐵,三壞於遼瀋,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退。
4、明朝向來將遼東比作京師左臂,廣寧一失,左臂徹底被斬斷,明在遼東統治的基本結束,大明江山已不再是一個完整之軀。而後金政權將實力範圍推到了遼西,斷絕了大部分遼南漢人復辟的幻想,對穩定後金政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3 # 知小乎
攻克廣寧之後的滿清,從地域上也可以稱得上幅員遼闊,北及黑龍江流域,東及鴨綠江,南抵遼河,控制遼南蓋復海州,西接廣寧,地方之廣已經可以與盛唐的高句麗相比,如果算上皇太極降服的蒙古,其地已經超過高句麗。
但是,對於這片土地,努爾哈赤始終沒有建立有效的統治,吃下去了卻消化不了,滿漢矛盾尖銳,當地不斷髮動暴亂和出逃,這才導致努爾哈赤沒法繼續趁熱打下去!
回覆列表
天啟元年到天啟二年(1621年~1622年),努爾哈赤趁明朝新皇登基,年紀尚幼,根基不穩;接連發動了四次戰爭:薩爾滸之役,開鐵之役,遼瀋之役,廣寧之役。四場戰役,無一例外,皆以明軍慘敗結束。
照理說接連打勝仗,軍隊氣勢正盛;按照努爾哈赤的心性,為何沒有一鼓作氣繼續進攻山海關呢?最後一場廣寧之役,遼東巡撫王友貞相信了一個已經投降後金的孫得功,直接導致明軍防線全面崩潰,主城廣寧更是孫德功直接獻上,所以說並不是努爾哈赤真正意義打下來的。雖然打下來了,這些城市努爾哈赤並不能守得住!
首先熊廷弼撤離之時將物資能帶走的帶走,帶不走全給燒掉了;而努爾哈赤將打下的城池的百姓要麼殺掉,要麼趕走,沒有任何將城市繼續經營下去的可能性,也就無法依靠百姓對自己軍隊進行戰略補充;基於這麼多的情況,自己又是騎兵居多,並不善於守城池,雖然打下這些城池也沒得守。
即使是廣寧之役後,山海關外仍有十餘座城市可守;明朝軍隊如果反撲過來,反而對後金不利。所以放在努爾哈赤前面只有兩條路,要麼把這些地方也打下來;要麼就是像打家劫舍一樣,搶完了就撤離出此地。努爾哈赤也想像走前面一條路,但是實力上沒有達到啊,之後四年碰上了明朝很多難啃的硬骨頭,努爾哈赤不僅沒咬下來,反而把自己熬死了!
明朝方面也啟用了孫承宗,袁可立,袁崇煥等一批實幹之人。孫承宗為薊遼督師,陸地上修築防線注重防禦,而袁可人為登萊巡撫,海上出奇兵主動出擊,二人互為犄角,相互配合;在職期間不僅打贏了好幾次仗,痛擊敵人數次,還將遼南之地盡數收回。可惜好景不長,朝政逐漸被閹黨把持,這些人接連被罷免;但是二人在職期間,整頓軍務,訓練兵馬,給後來到任的袁崇煥打下基礎。天啟六年,新上任的袁崇煥用西洋火炮把信誓旦旦的南下努爾哈赤二十萬大軍給打蒙了,曾經叱吒風雲的清太祖在鬱郁中死去。
天啟總共七年時間,明與後金之間的遼東戰役整體趨勢如下,前兩年後金一直壓著明打,後四年明開始小範圍的反攻,收回了部分失地;最後一年明和後金和談,處於相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