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孔乙己亂彈
-
2 # 老鷹航空
在過去一百年的航空技術發展歷程中,客機和運輸機之間的技術轉換,或者相互改型,這種案例其實並不少,甚至還出現過轟炸機與客機/運輸機之間的改型轉換。這種客機和運輸機之間的轉換,在不同時代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1、二戰時期
二戰時期的客機幾乎和運輸機完全可以畫等號的,由於當時航空技術帶有侷限性,軍隊運輸機的體量並不大,商載能力有限,並且以人員運輸、散貨運輸為主,並不承擔車輛、火炮、裝甲車輛等重型貨品的運輸。因此客機經過適當改進就完全可以勝任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國道格拉斯公司研發的DC-3型雙發活塞式客機,可以搭載26名乘客飛行2600km,是當時最好的客機之一。
二戰爆發之後被美國陸軍航空隊看中,授予C-47的軍用運輸機編號,在二戰期間累計產量達到16000架,是目前人類航空器中產量最高的機型。
除此之外,德國二戰中廣泛使用的JU-52三發軍用運輸機也是由戰前的民航客機改進而來的。
2、冷戰時期
冷戰時期的客機一般都是專門研發的,尤其是很多噴氣式客機。不過也有少量機型是由軍用型號轉變過來的。
比如蘇聯的圖-104客機,就是用圖-16轟炸機改型而來的。
而由於這一時期軍用運輸機不再簡單的承擔人員運輸任務,更多的時候還要承擔裝備運輸,因此像二戰時期那樣由民航飛機改成軍用運輸機的情況極少了,相反,由軍用運輸機改成民航飛機還是有的,多數集中在支線客機領域。
典型案例比如中國的運-7運輸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推出了民航版本,承擔民航運輸飛行任務。
3、1991年之後
進入新世紀之後,無論是客機還是軍用運輸機,都有著獨自的技術要求和效能指標,兩者之間共同之處越來越少。客機追求舒適度、航程、燃油經濟性和使用壽命等商業指標;軍用運輸機則追求機身容量、航程、載重量等。
在這種趨勢之下,客機一般都是專門設計的,並不在原來的軍用運輸機上反覆修修補補。而且在實際應用中,軍隊會使用少數優秀的民航飛機改造成為反潛、預警、加油等空中任務平臺,比如波音737改成的P-8反潛巡邏機。把民航飛機改成軍用運輸機已經沒什麼必要性了。
所以,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機型轉換變得越來越不現實,或者說,這種轉換帶來的使用價值也越來越低。術業有專攻,就是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解釋。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
3 # 東斯坦因
先說,客機能不能改裝成運輸機。
在螺旋槳時代,客機改裝成運輸機的例子很多。盟國和軸心國都有範例。比如,納粹德國最著名的運輸機容克斯Ju52,在二戰前主要提供給漢莎航空公司,用作民航飛機,巔峰時Ju52佔據了漢莎航空公司整個機隊75%的數量。而到了二戰,Ju52搖身一變成為了德國軍隊中的“容克斯大嬸”。
不過到了噴氣式飛機時代,客機就不能改裝成運輸機了。運輸機強調運輸功能也就是載貨量,而客機強調經濟型、安全性、與舒適性;此外,運輸機要求在野戰機場短距起降,而客機沒有這個要求。使用要求上的種種不同,造成了在噴氣飛機時代,客機與運輸機在結構上有了很大的差異。比如,無論是空客還是波音的民用商業客機都是採用下單翼設計,而軍用型運輸機尤其是大型運輸機,像俄羅斯伊爾-76,美國的C-5、 C-17以及中國的運-20無一例外都是採用上單翼設計。
至於說,運輸機改成民用客機,這就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了。其實真算起來,乘客其實也是貨物的一種,運輸機載客當然是沒問題了,不過舒適性肯定要比客機差很多。
運輸機改成民用客機,最經典的範例就是著名的波音747客機。60年代初,美國空軍提出戰略運輸機計劃,要求製造一架能夠運載750名士兵或者兩輛戰車飛越大西洋的巨型運輸機。波音和洛克希德公司參與了專案的競標。結果美國軍方選擇了洛克希德公司方案--C-5“銀河”。而輸了競標的波音公司,本著再利用的原則,把原來的運輸機設計加以修改,民航客機界的一代傳奇機型波音747就此誕生。
下圖為波音747“身背”發現號太空梭。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4 # 孔乙己亂彈
這個題目是成立的。首先從概念上講:軍民用客機/運輸機統稱為“運輸機”。
運輸機完全可以改裝成載客的客機、客機也沒有任何技術困難更能夠改裝成貨運飛機,甚至於轟炸機都能改裝客機使用這類案例太多了!
經典之作就是前蘇聯把大型轟炸機改造成中遠端客機(圖114客機),“安12”運輸機的前身就是“安10”客機,中國產“運7”運輸機分軍用運輸型號和客機一機兩型。
今天,一些航空公司就是用“波音767”客機改裝成貨運飛機在使用。
從改裝技術上對飛機角色的轉換沒有問題。
民用客機搖身一變可能都成了軍用特種作戰飛機。“波音737”客機就改造成了美軍的“電子戰”飛機、“波音767”改裝成了“空中加油機”。以下配圖的機型、就是典型的軍用運輸機與客機的相互改裝的經典之作。僅供參考。
-
5 # 老鷹航空
在過去一百年的航空技術發展歷程中,客機和運輸機之間的技術轉換,或者相互改型,這種案例其實並不少,甚至還出現過轟炸機與客機/運輸機之間的改型轉換。這種客機和運輸機之間的轉換,在不同時代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1、二戰時期
二戰時期的客機幾乎和運輸機完全可以畫等號的,由於當時航空技術帶有侷限性,軍隊運輸機的體量並不大,商載能力有限,並且以人員運輸、散貨運輸為主,並不承擔車輛、火炮、裝甲車輛等重型貨品的運輸。因此客機經過適當改進就完全可以勝任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國道格拉斯公司研發的DC-3型雙發活塞式客機,可以搭載26名乘客飛行2600km,是當時最好的客機之一。
二戰爆發之後被美國陸軍航空隊看中,授予C-47的軍用運輸機編號,在二戰期間累計產量達到16000架,是目前人類航空器中產量最高的機型。
除此之外,德國二戰中廣泛使用的JU-52三發軍用運輸機也是由戰前的民航客機改進而來的。
2、冷戰時期
冷戰時期的客機一般都是專門研發的,尤其是很多噴氣式客機。不過也有少量機型是由軍用型號轉變過來的。
比如蘇聯的圖-104客機,就是用圖-16轟炸機改型而來的。
而由於這一時期軍用運輸機不再簡單的承擔人員運輸任務,更多的時候還要承擔裝備運輸,因此像二戰時期那樣由民航飛機改成軍用運輸機的情況極少了,相反,由軍用運輸機改成民航飛機還是有的,多數集中在支線客機領域。
典型案例比如中國的運-7運輸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推出了民航版本,承擔民航運輸飛行任務。
3、1991年之後
進入新世紀之後,無論是客機還是軍用運輸機,都有著獨自的技術要求和效能指標,兩者之間共同之處越來越少。客機追求舒適度、航程、燃油經濟性和使用壽命等商業指標;軍用運輸機則追求機身容量、航程、載重量等。
在這種趨勢之下,客機一般都是專門設計的,並不在原來的軍用運輸機上反覆修修補補。而且在實際應用中,軍隊會使用少數優秀的民航飛機改造成為反潛、預警、加油等空中任務平臺,比如波音737改成的P-8反潛巡邏機。把民航飛機改成軍用運輸機已經沒什麼必要性了。
所以,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機型轉換變得越來越不現實,或者說,這種轉換帶來的使用價值也越來越低。術業有專攻,就是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解釋。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
6 # 東斯坦因
先說,客機能不能改裝成運輸機。
在螺旋槳時代,客機改裝成運輸機的例子很多。盟國和軸心國都有範例。比如,納粹德國最著名的運輸機容克斯Ju52,在二戰前主要提供給漢莎航空公司,用作民航飛機,巔峰時Ju52佔據了漢莎航空公司整個機隊75%的數量。而到了二戰,Ju52搖身一變成為了德國軍隊中的“容克斯大嬸”。
不過到了噴氣式飛機時代,客機就不能改裝成運輸機了。運輸機強調運輸功能也就是載貨量,而客機強調經濟型、安全性、與舒適性;此外,運輸機要求在野戰機場短距起降,而客機沒有這個要求。使用要求上的種種不同,造成了在噴氣飛機時代,客機與運輸機在結構上有了很大的差異。比如,無論是空客還是波音的民用商業客機都是採用下單翼設計,而軍用型運輸機尤其是大型運輸機,像俄羅斯伊爾-76,美國的C-5、 C-17以及中國的運-20無一例外都是採用上單翼設計。
至於說,運輸機改成民用客機,這就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了。其實真算起來,乘客其實也是貨物的一種,運輸機載客當然是沒問題了,不過舒適性肯定要比客機差很多。
運輸機改成民用客機,最經典的範例就是著名的波音747客機。60年代初,美國空軍提出戰略運輸機計劃,要求製造一架能夠運載750名士兵或者兩輛戰車飛越大西洋的巨型運輸機。波音和洛克希德公司參與了專案的競標。結果美國軍方選擇了洛克希德公司方案--C-5“銀河”。而輸了競標的波音公司,本著再利用的原則,把原來的運輸機設計加以修改,民航客機界的一代傳奇機型波音747就此誕生。
下圖為波音747“身背”發現號太空梭。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回覆列表
這個題目是成立的。首先從概念上講:軍民用客機/運輸機統稱為“運輸機”。
運輸機完全可以改裝成載客的客機、客機也沒有任何技術困難更能夠改裝成貨運飛機,甚至於轟炸機都能改裝客機使用這類案例太多了!
經典之作就是前蘇聯把大型轟炸機改造成中遠端客機(圖114客機),“安12”運輸機的前身就是“安10”客機,中國產“運7”運輸機分軍用運輸型號和客機一機兩型。
今天,一些航空公司就是用“波音767”客機改裝成貨運飛機在使用。
從改裝技術上對飛機角色的轉換沒有問題。
民用客機搖身一變可能都成了軍用特種作戰飛機。“波音737”客機就改造成了美軍的“電子戰”飛機、“波音767”改裝成了“空中加油機”。以下配圖的機型、就是典型的軍用運輸機與客機的相互改裝的經典之作。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