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聖豬明
-
2 # 史說新傳
糾正一下題主問題,捻軍人物中沒聽說過張天樂之人?其首領為張樂行。另張樂行本人在1863年,與僧格林沁作戰中被俘身亡,並未與曾國藩交手過。
先說一下捻軍。
捻黨起源於山東,大約出現於康熙(1662—1722)年間,最初是一種遊民組織,後來從山東擴充套件到了淮、徐等地。1855年,各路捻黨齊聚雉河集(今天的安徽渦陽),共推張樂行為盟主,人們改稱捻黨為捻軍。1857年,張率捻軍與太平天國軍隊聯合作戰,洪秀全封張樂行為沃王。1863年,張樂行在與僧格林沁作戰中被俘身亡。1864年7月,太平天國失敗,長江以北的太平軍將領遵王賴文光率部加入了捻軍,1864年冬,賴文光統帥捻軍,捻軍的戰鬥力大為提高。僧格林沁對此渾然不覺,在湖北被捻軍打的損兵折將,導致清廷不得不讓曾國藩率兵增援。但曾國藩因此前征戰太平軍,攻陷天京後,湘軍被裁遣,浙江巡撫曾國荃被逐回原籍一事,對清廷的這次調遣態度消極,拒絕出戰。他說,如果一定讓他出戰,請調集淮軍一同出征。
此時,清廷仍以僧格林沁為"剿捻"主帥。1865年1月,捻軍在河南魯山三敗"僧軍",擊斃其主將舒倫保、恆齡等。4月,捻軍進入山東曹州,5月18日,僧格林沁進入伏擊圈後,被捻軍打死。
再說曾國藩。
捻軍在消滅了滿清王朝的精銳部隊——蒙古馬隊後。1865年5月23日,清廷連忙催調曾國藩督軍北上前來抵禦,28日,命曾國藩督辦直隸、河南、山東三省軍務,三省八旗、綠營及地方軍政皆由其節制。兩江總督由江蘇巡撫李鴻章署理,為曾國藩指揮的湘軍、淮軍籌辦糧餉、軍械。6月2日,曾奏陳朝廷添練馬隊和黃河水師。認為與捻軍爭逐中原地區,兵力不足,難有勝握,無力兼防直隸。
他提出了重點設防四省十三府的戰略方針。據記載,其計劃是"變尾追之局""練有定之兵,制無定之賊",確定了剿捻的重點設防戰略。
然而,捻軍卻儘量避免攻堅,發揮騎兵優勢,加強了"以走疲敵"的戰術,曾國藩勞神苦思設計的重點設防,並不能限制住捻軍的騎兵,而且,捻軍東征西討,縱橫自如。
後來,曾國藩發現重點設防不足以制服捻軍,1866年5月20日、27日,奏陳於重點設防之外,設防運河、沙河與賈魯河,在三條河的河岸增設木柵,同時,挖土築牆,分兵駐守。可以看出,曾國藩是企圖在重點設防的同時,透過設定河防,點線結合來打擊捻軍。但問題是這種長距離分散把守,一字長蛇式的佈防,捻軍可以趁虛而入,一點突破,則全域性崩潰。而且,河防戰略也招致不少地方官紳的反對。最終,戰局朝著曾國藩願望相反的方向所發展。
1866年9月24日,在河防堤牆建成一個多月後,捻軍衝破汴南壕牆,闖至豫東、山東,在此後,湘軍、淮軍防不勝防,疲於奔命。
此時,朝野輿論紛起,指責曾國藩。曾本人也血壓升高,寢食難安。1866年,他奏請朝廷飭李鴻章攜帶兩江總督關防,駐紮徐州。清廷批准他的請求,並嚴厲申飭曾國藩。對此,他內心並不服氣,認為僧格林沁四年全軍覆沒,自己不足兩年時間,尚未大敗,便被申飭,於理不公。在看出清政府對其態度之後,曾國藩終於在捻軍的打擊,內部矛盾的煎熬下,主動申請開缺,承認自己“剿捻”的失敗,清政府也不再苛責曾國蕃,而被調回兩江總督本任。以李鴻章來代替曾國藩為欽差大臣負責"剿捻"。
總體來說,曾國藩失敗的原因是由於捻軍英勇善戰,其次是他在與敵對壘過程中, 其內部也存在著種種無法克服的矛盾,地方官紳各自為政,很難配合。還有就是他在"剿捻"過程中的種種極端措施,上至官紳,下至農民,並不得人心。再就是他的得意門生李鴻章,處處扯其後腿,多方掣肘,並不配合他的行動,淮軍是隻知李鴻章,不知有曾國藩。
雖然,曾國藩"剿捻"失敗,但他所確定的河防戰略卻為接替他擔任欽差大臣的李鴻章所堅持,畢竟李鴻章指揮淮軍得心應手,沒有了掣肘。最終,李鴻章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便鎮壓了東、西捻軍,取得了剿捻戰爭的勝利。
此時的李鴻章已和他的老師曾國藩一樣入閣拜相,成為清政府中樞機構的重要成員。
-
3 # 無怨生活
題主的這個問題有誤,第一捻軍首領的名字錯了,第二什麼時候曾國藩的湘軍被捻軍打得潰不成軍了?
曾國藩的湘軍主要在和太平軍作戰,初期有幾次確實被打得潰不成軍,曾國藩都要跳河,但這和捻軍無關。
捻軍曾經配合太平軍作戰,但拿得出手的戰績,還真不知道。捻軍最輝煌的戰績是消滅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太平天國失敗後,湘軍被裁撤,與捻軍作戰的主力是李鴻章的淮軍。
所以捻軍主力和湘軍主力就沒有真正打過,哪裡有什麼潰不成軍呢?
回覆列表
曾國藩河防政策出了倆個問題,第一後期湘軍是經過大規模裁剪後軍隊,湘軍將領能力還可以,但是部隊數量不足,戰力也不足,執行河防有一些關健點就出漏洞,讓機動能力很強捻軍衝出包圍圈,笫二地方政府,滿人軍政出於對漢人防範,和曾國藩配合不力,有時還故意出難題,造成河防政策漏洞更大更多。必須說明捻軍並沒有對湘軍造成很大打擊。湘軍抱團,戰力不弱,捻軍一般是避開湘軍決戰,衝擊地方政府,八旗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