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德綱貼吧
-
2 # 新文化街男孩
相聲還有這麼分類的嗎?我的天呢
說實話,我對京劇的粗淺認知都來自相聲,最早是聽侯先生的“戲曲與方言”,然後是耀文的學唱,到老郭時,已經是雜唱了,很過癮,才知道那叫“柳活兒”。除了樂,還能長見識,票價再高,也超值超讚。
馬志明先生對郭德綱的評價就是:一個人頂一個劇團。原來不解其意,現在明白了,他可以一人表演展示戲曲的很多種類很多門派。很多人越發感覺慶幸,感謝自己與郭德綱生活在同一個年代。
我倒覺得本問題附帶的描述很有偏見。除了電視相聲或送票的劇場表演之外,只要是花錢買票聽相聲的,無論在茶館劇場,無論老幼男女,都會對節目裡的學唱內容很感興趣,更有千人合唱的場面出現。而演員們也以自己會唱太平歌詞和戲曲小段兒而引為自豪。
現在相聲行業,在郭德綱帶領下其樂融融,都已經分不出主流和非主流了,只有演和不演、會與不會、賣票與送票的“小”區別。而問題所涉及的分類方法實難理解,請不要見怪。
“年輕人對相聲裡要求的唱很不感興趣”這句話本來就太絕對了。
很多人知道相聲講究四門功課“說學逗唱”,後來大家又知道了傳統相聲裡的“唱”是專指的太平歌詞。唱歌唱戲那些屬於“學”裡面的“學唱”。不過普通觀眾也不需要分的這麼門清,反正不管演員唱歌唱戲唱小曲唱大鼓都是唱功。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
相聲至今也沒有過什麼“唱段相聲”和“抖包袱相聲”的分類。
相聲演員經常說“說學逗唱”,相聲作品在這四門功課上的確有側重不同的區別。但不同的內容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就是讓人發笑同時有一定的藝術享受。
但是觀眾的各人喜好不同,即使臺下只有十個人,也可能有人喜歡聽演員說,有人喜歡聽演員唱。所以這個如何看待就只能見仁見智各憑喜好了。
能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好作品,因為是有人愛說有人愛聽才能有生命力。但是說相聲太難了。不是兩個人能把詞對下來就是相聲了。
一個作品不管是唱為主還是說為主,能不能讓大多數觀眾接受,取決於這個演員對作品的表現功力。聲音氣息足不足?能不能控場把觀眾的耳音攏住?是不是能把握觀眾的情緒變化和心理?鋪平墊穩的把包袱在最合適的時機抖出來,唱的是不是既悅耳又中聽?都需要一定的天賦和長期的舞臺實踐才能有一定的造詣。
再回到提問者說的“年輕人對相聲裡要求的唱很不感興趣”這句話,再看題面對問題的描述,可能提問者就是對唱不感興趣的吧。甚至對相聲也知之甚少,比我還少,但是你不愛並不能否定相聲就不好或者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今天還看到另一個問題裡的回答者,自稱90後,對相聲藝術很有研究,自稱相聲就是地攤偽文化,沒什麼深度,感覺對口相聲裡捧哏的那個完全多餘,以他的藝術沉澱最愛的還是單口相聲,什麼郭德綱、岳雲鵬之類的都不是好演員,他最愛看的是單口相聲大王張清平!對,不是我打錯字,人家最愛的就是單口大王張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