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草根學歷史
-
2 # Xx直掛雲帆濟滄海
清初人口與明末人口基數直接相關。明末人口經過西方學者的深入研究,已基本令人信服地推翻了明代官方統計數字5000—6000餘萬的可靠性,學者們根據各自研究,推測出早在明代中晚期(萬曆年間,1600年左右),華人口就已愈億,數字在1.2億—2億之間(注:參見高王凌:《明清時期的華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 期)和葛劍雄、曹樹基:《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中國史研究》1995 年第1期)。)。
然而,由於明末農民起義和明清鼎革,清初的人口數字再次成為一個無法科學計算的難題,引起了諸多估計與爭論。中國學者的估計略為保守,一度傾向於“以丁折口”的學者,分別將清初丁、口比例大致定為1∶4、1∶5、1∶6等,從而根據官方對“人丁”的統計數字1063萬(順治8年,公元1651年)分別推算出清初人口當為4000餘萬、5000 餘萬和6000餘萬,這種推演算法現已基本為學界否定。程賢敏先生根據康熙末年至雍正十二年間的人口年均增長率逆推出順治八年的人口當為7000餘萬(注:程賢敏:《論清代人口增長率及“過剩問題”》,《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3期。),但由於其根據的基數仍是“人丁”數, 所以推測數字顯然偏低。高王凌認為康熙20年代(1682 年左右), 華人口約有7000—8000萬,到1700年大約有9000萬至1 億左右(注:高王凌:《清代初期華人口的估算問題》,《人口理論與實踐》1984年第2期。)。以何柄棣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因早已認定清朝前期的丁數只是賦稅單位,不能代表人口數或成年男子數,所以對清初人口的估計相對樂觀,他們普遍認為,清初人口(17世紀中期至17世紀末,1650—1700 )當在1億—1.5億之間(注:參見高王凌:《明清時期的華人口》。)。
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記載:明代中葉,“賦稅之法,密于田土而疏於戶口,故土無不科之稅,而冊多不佔之丁”。光緒《富陽縣誌》載:“熙攘往來,編審(人丁調查和登記制度)不行,版圖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