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如意的生活硬從強烈希冀科場進身的蒲松齡身上,擠出一部流芳百世的《聊齋志異》。屢試不第的才子蒲松齡(公元1640年—公元1715年)出生在一個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從年輕時代起,為了考取功名,他日夜攻讀,奮發圖強。19歲,蒲松齡初應童子試,便考取秀才;在接下來的縣、府、道的考試中連得第一,補博士弟子員;但此後卻屢試不第,他31歲開始出外謀生,先在江南寶應縣孫蕙處當了一年幕賓,以後便長期在縉紳家設館教書,70歲撤帳家居。直到71歲,才破例被選為歲貢生,四年後,他就去世了。蒲松齡紀念館貧寒的家庭那麼,蒲松齡為什麼能寫成《聊齋志異》呢?首先是蒲松齡生活的環境,他一輩子生活在農村,過著“家門暫到渾如客,饔米將空始欲愁”的窮愁潦倒的日子,十分貧困。他才富五車,也只好窮守蔽廬。為了養家餬口,蒲松齡到外鄉坐館,以“舍耕”度日。在此期間,他多次為人代筆,寫壽屏錦幛、敘跋疏表,無所不包。康熙十二年淄川大旱,眼看要過年了,孩子們鬧著要吃要穿,而家裡卻無隔夜糧,甚至連給灶王爺供奉的祭品都沒有。蒲松齡呼天喚地,悲從中來。絕望之中,他只能把鬼神志怪、神異故事當作自己的精神食糧,勉強支撐著活下來。獲得描寫的契機蒲松齡還有一個妹妹,嫁了個吃喝嫖賭、不務正業的丈夫。蒲家經濟窘迫又無權勢,無法顧及其妹。後來,妹妹來求胞哥幫忙,兄妹相對無語,只有抱頭痛哭。聰明善良的胞妹的不幸遭遇,使蒲松齡對下層婦女的生活遭遇和社會地位有了進一步認識,成為其描寫婦女不幸和抗爭的主要契機。與名士為友年輕時,蒲松齡和朋友張篤慶、李希梅、王鹿瞻等,曾結為郢中詩人,以求在學問、道德、文思方面有所發展。他們賦詩酬答,相互磨礪,由此練就了文字功夫。康熙年間,蒲松齡曾住進青雲寺苦讀,晨誦夕讀,不遺餘力,積累了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才能。青雲寺以它的甘草春雨和朝霞彩虹陶冶了蒲松齡的文學靈性。發洩心中的悲憤後來蒲松齡科場失意,由於他一生接受的是封建主義的傳統教育,他始終把金榜題名、榮宗耀祖當作正統的人生道路。而把科場失意看成是遺憾終身的大事。因其父蒲磐的影響,蒲松齡從小喜愛讀書,經、史、詩、文皆過目不忘。19歲時,在縣、府、道連考三個第一,中了秀才。但此後幾十年,屢次考試總以“病鯉暴腮,飛鴻鎩羽”結束。康熙十七年,他再次落第,和朋友李文貽泛舟大明湖,藉以消愁。面對良辰美景,他愁上加愁,淚水潸然而下。之後,他寫下了《大江東去·寄王如水》一詞,感嘆自己固然是抱玉卞和,無奈考官是糊眼冬烘鬼,難以進身。在歷盡心酸之後,蒲松齡逐漸清醒。八股文的重壓、科舉考試對讀書人的荼毒,功名不就的失意、考官的愚智不分,一股腦兒湧上心來,他滿腔悲憤,似骨鯁在喉,必求一吐為快。他的創作具有明確的目的,即為了反映自己生活的時代,抒發自己的情懷。他在《感憤》詩中說:“新聞總人夷堅志,斗酒難消磊塊愁”。在《聊齋自志》中寫道:“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因此,從《聊齋志異》裡,人們不僅可以看到他的胸中壘塊,而且透過作品中的狐鬼精靈、奇人異事,還可以真實地看到清順治、康熙時期的時代風雲。花費三十年的創作康熙九年九月,蒲松齡應朋友之邀,做了揚州府寶應縣知縣的幕賓。在此,他多次隨知縣視察民情,治理河道,歡宴遊歷,應付上司。大半生身居窮鄉僻壤的蒲松齡,惟一一次混進官場,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一方面,他目睹了吏治的黑暗;另一方面,南方山水的鐘靈秀氣也使這位老夫子陶醉其中,欲先洩而後快。他是一個平生很少出門的人,僅僅登過泰山和嶗山,多次到過濟南而已。所以有機會到淮南遊歷不免感受特別深刻,沿途的景物他都寫進詩篇中去,形成了他自己的詩的特點,進而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點,甚至影響到《聊齋志異》的風格特點。蒲氏在南遊時已經在蒐集故事,先用詩的形式寫出試看,然後再寫成小說。蒲氏有《獨坐懷人》詩一首,裡面寫道:“途窮書未著,愁盛酒無杯。暮笛驚殘夢,深窗坐小年”。雖說是“書未著”,其實“書”的內容已經在殘夢後的深窗下醞釀了。假如蒲松齡不曾有南遊的親身經歷,沒有多少篇七言律詩的試寫,小說是不容易寫到這種境界的。蒲松齡不僅擅長短篇小說創作,而且精通詩文詞曲。他畢生寫下了大量的作品,著有《聊齋志異》四百九十餘篇;詩九百餘首;文四百餘篇;詞一百餘闕;俚曲十四種;戲三出;雜著數種。在他的許多不同體裁的作品裡,可以看到一個突出的主題,就是揭露官府豪紳同人民群眾的矛盾,反映社會黑暗和民主疾苦。如詩《空城雀》、《日中飯》、《道謹》;文《紀實前編》、《紀災後編》;詞《賀新涼》等。《聊齋志異》是薄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前後就基本寫成,以後又經過長期的修改增補。雖然它的題材多數來自口頭傳說,但是大多經過作者的再創作,賦予新的內容和思想意義。蒲松齡花了整整三十餘年的時間,寫成四百九十餘篇聊齋故事,他大概不會像寫一部辭書那樣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如果非要說是有什麼原因的話,那應該是生活,是不如意的生活硬從強烈希冀科場進身的蒲松齡身上,擠出一部流芳百世的《聊齋志異》。
是不如意的生活硬從強烈希冀科場進身的蒲松齡身上,擠出一部流芳百世的《聊齋志異》。屢試不第的才子蒲松齡(公元1640年—公元1715年)出生在一個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從年輕時代起,為了考取功名,他日夜攻讀,奮發圖強。19歲,蒲松齡初應童子試,便考取秀才;在接下來的縣、府、道的考試中連得第一,補博士弟子員;但此後卻屢試不第,他31歲開始出外謀生,先在江南寶應縣孫蕙處當了一年幕賓,以後便長期在縉紳家設館教書,70歲撤帳家居。直到71歲,才破例被選為歲貢生,四年後,他就去世了。蒲松齡紀念館貧寒的家庭那麼,蒲松齡為什麼能寫成《聊齋志異》呢?首先是蒲松齡生活的環境,他一輩子生活在農村,過著“家門暫到渾如客,饔米將空始欲愁”的窮愁潦倒的日子,十分貧困。他才富五車,也只好窮守蔽廬。為了養家餬口,蒲松齡到外鄉坐館,以“舍耕”度日。在此期間,他多次為人代筆,寫壽屏錦幛、敘跋疏表,無所不包。康熙十二年淄川大旱,眼看要過年了,孩子們鬧著要吃要穿,而家裡卻無隔夜糧,甚至連給灶王爺供奉的祭品都沒有。蒲松齡呼天喚地,悲從中來。絕望之中,他只能把鬼神志怪、神異故事當作自己的精神食糧,勉強支撐著活下來。獲得描寫的契機蒲松齡還有一個妹妹,嫁了個吃喝嫖賭、不務正業的丈夫。蒲家經濟窘迫又無權勢,無法顧及其妹。後來,妹妹來求胞哥幫忙,兄妹相對無語,只有抱頭痛哭。聰明善良的胞妹的不幸遭遇,使蒲松齡對下層婦女的生活遭遇和社會地位有了進一步認識,成為其描寫婦女不幸和抗爭的主要契機。與名士為友年輕時,蒲松齡和朋友張篤慶、李希梅、王鹿瞻等,曾結為郢中詩人,以求在學問、道德、文思方面有所發展。他們賦詩酬答,相互磨礪,由此練就了文字功夫。康熙年間,蒲松齡曾住進青雲寺苦讀,晨誦夕讀,不遺餘力,積累了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才能。青雲寺以它的甘草春雨和朝霞彩虹陶冶了蒲松齡的文學靈性。發洩心中的悲憤後來蒲松齡科場失意,由於他一生接受的是封建主義的傳統教育,他始終把金榜題名、榮宗耀祖當作正統的人生道路。而把科場失意看成是遺憾終身的大事。因其父蒲磐的影響,蒲松齡從小喜愛讀書,經、史、詩、文皆過目不忘。19歲時,在縣、府、道連考三個第一,中了秀才。但此後幾十年,屢次考試總以“病鯉暴腮,飛鴻鎩羽”結束。康熙十七年,他再次落第,和朋友李文貽泛舟大明湖,藉以消愁。面對良辰美景,他愁上加愁,淚水潸然而下。之後,他寫下了《大江東去·寄王如水》一詞,感嘆自己固然是抱玉卞和,無奈考官是糊眼冬烘鬼,難以進身。在歷盡心酸之後,蒲松齡逐漸清醒。八股文的重壓、科舉考試對讀書人的荼毒,功名不就的失意、考官的愚智不分,一股腦兒湧上心來,他滿腔悲憤,似骨鯁在喉,必求一吐為快。他的創作具有明確的目的,即為了反映自己生活的時代,抒發自己的情懷。他在《感憤》詩中說:“新聞總人夷堅志,斗酒難消磊塊愁”。在《聊齋自志》中寫道:“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因此,從《聊齋志異》裡,人們不僅可以看到他的胸中壘塊,而且透過作品中的狐鬼精靈、奇人異事,還可以真實地看到清順治、康熙時期的時代風雲。花費三十年的創作康熙九年九月,蒲松齡應朋友之邀,做了揚州府寶應縣知縣的幕賓。在此,他多次隨知縣視察民情,治理河道,歡宴遊歷,應付上司。大半生身居窮鄉僻壤的蒲松齡,惟一一次混進官場,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一方面,他目睹了吏治的黑暗;另一方面,南方山水的鐘靈秀氣也使這位老夫子陶醉其中,欲先洩而後快。他是一個平生很少出門的人,僅僅登過泰山和嶗山,多次到過濟南而已。所以有機會到淮南遊歷不免感受特別深刻,沿途的景物他都寫進詩篇中去,形成了他自己的詩的特點,進而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點,甚至影響到《聊齋志異》的風格特點。蒲氏在南遊時已經在蒐集故事,先用詩的形式寫出試看,然後再寫成小說。蒲氏有《獨坐懷人》詩一首,裡面寫道:“途窮書未著,愁盛酒無杯。暮笛驚殘夢,深窗坐小年”。雖說是“書未著”,其實“書”的內容已經在殘夢後的深窗下醞釀了。假如蒲松齡不曾有南遊的親身經歷,沒有多少篇七言律詩的試寫,小說是不容易寫到這種境界的。蒲松齡不僅擅長短篇小說創作,而且精通詩文詞曲。他畢生寫下了大量的作品,著有《聊齋志異》四百九十餘篇;詩九百餘首;文四百餘篇;詞一百餘闕;俚曲十四種;戲三出;雜著數種。在他的許多不同體裁的作品裡,可以看到一個突出的主題,就是揭露官府豪紳同人民群眾的矛盾,反映社會黑暗和民主疾苦。如詩《空城雀》、《日中飯》、《道謹》;文《紀實前編》、《紀災後編》;詞《賀新涼》等。《聊齋志異》是薄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前後就基本寫成,以後又經過長期的修改增補。雖然它的題材多數來自口頭傳說,但是大多經過作者的再創作,賦予新的內容和思想意義。蒲松齡花了整整三十餘年的時間,寫成四百九十餘篇聊齋故事,他大概不會像寫一部辭書那樣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如果非要說是有什麼原因的話,那應該是生活,是不如意的生活硬從強烈希冀科場進身的蒲松齡身上,擠出一部流芳百世的《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