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朱八戒CC

    “小康”一詞起源儒家經典《詩經、大雅》:“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說:民眾勞累了,期待休息,蓄養精神,勞逸結合。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日子過得舒心又穩定,這就是百姓所期待的小康生活。

    在儒家的思想中,“小康”還有另一層意思。臣民講禮義,人人懂規鉅,天子的江山坐穩了,國泰民安,社會穩定,才有百姓的小康生活。如果兵荒馬亂,狼煙四起,哪有百姓的安寧。小康不僅只是經濟上的富足,還必須在思想上進入“天下為公”的境界,這就是儒家經典非常重要的王道思想,蘊含著先賢的智慧。

    “小康”一詞是一個古老的詞彙,歷經千年的演變,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也在與時俱進。孟子是以他的“仁政”經濟思想,作為“小康”的生活目標。在西漢的儒家典籍《禮記、禮運》中,對“小康”的描述是社會秩序建立的構思和描繪。提出只有社會的穩定,才有百姓“小康”生活的理想模式。康有為認為,“小康”己經不是理想,不是目標。整個中國民眾,必須是超越“小康”,追求大同社會,實現“天下為公”。所以,他極力提倡維新變法。

    1979年的改革開放,鄧小平首次提出建設小康社會,成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鬥目標。“小康”這一詞語,也隨之傳遍世界,“小康”的涵義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如今的小康再也不是往日的溫飽,再也不是小富即安。而是向著高檔次的,智慧化的方向邁進。同時在文化生活上,也是向著更高層次更高的境界發展。

    鄧小平實現了對傳統“小康”的超越,賦予“小康”以新的時代內涵,推進了傳統“小康”的現代轉換,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概念。當儒家的正能量應用在現代文明的社會建設,將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小康”,我們文化的自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路由器連上網但是顯示無服務怎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