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風24
-
2 # 讀史明智鑑往知來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北海劇縣(山東壽光東南)人。苻堅(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是十六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苻堅即位的第二年,前秦大旱,苻堅“開山澤之利,公私共之,息兵養民,旱不為災”。由於苻堅把發展農業作為基本的國策,前秦的經濟恢復很快,幾年後便出現了安定清平、家給人足的新氣象。
苻堅注意選拔人才,地方官員上舉的人才,若真的是人才就得賞賜,否則就被降罪,所以“請託不行”;“宗室外戚,無才能者皆棄不用”,當時“內外之官,率皆稱職”。
鑑於華北大亂之後急需休養的實際,苻堅除了在即位第一年討伐幷州的實力派,以後的七、八年之內都沒有大的軍事行動。使前秦的統治下的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
苻堅把王猛看作左膀右臂,對其極為信任,“歲中五遷”。朝廷中如果有人打王猛的小報告,“堅輒罪之”,並將與王猛公然作對的開國元勳樊世斬首,“於是群臣見猛皆屏息”。正是有了苻堅的無條件信任,王猛才有了大展拳腳的空間。
王猛執政首先著力整頓吏治,嚴明賞罰。當時皇太后之弟強德仗勢犯法,王猛對其快抓、快審、快斬,“奏未及報,已陳屍於市”。緊接著,王猛又與御史中丞鄧羌通力合作,彈指之間即將橫行不法的權貴二十多人剷除乾淨。苻堅感嘆道:“吾始知天下之有法也!”
王猛幫助苻堅創立了薦舉賞罰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標準,沉重地打擊了早已成為士族壟斷政權工具的九品中正制,也否定了胡族軍閥統治者迷信武力、蔑棄文化知識的落後觀念,有效地提高了秦國各級官僚的智慧素質。
王猛治國的第二項重要措施是興辦教育。在他的贊導下,前秦恢復了各級學校。滅燕後,苻堅親率太子、王侯公卿大夫士之長子祭祀孔子,宣揚儒教。這樣,先進的漢族傳統文化在北方很快得到復甦和振興,而官僚後備隊伍的培養工作也走上了正規化。
王猛注意調整民族關係,促進民族融合。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國家,國記憶體在著氐漢矛盾和各少數民族的矛盾。前秦廢除了胡漢分治之法,確立了“黎元應撫,夷狄應和”的基本國策。邊將賈雍所部攻掠匈奴,立被罷官。各族中有才幹者皆被委以要職,鮮卑慕容垂、羌族姚萇都在前秦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猛堅持以農為本,興修水利,獎勵農桑,努力發展生產。透過召還流民、徙民入關等途徑增加勞動力,並注意節約開支、降低官僚俸祿、減免部分租稅,以減輕人民負擔。政府還經常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獎勵努力種田的農民。前秦立國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
公元367年,王猛率軍援助前涼叛將李儼,大破前涼軍。369年,王猛率軍攻佔前燕洛陽。370年四月,王猛率楊安等10將共步騎6萬人,再攻前燕。當年十月,王猛在潞川(濁漳河)大破燕軍數十萬,將前燕主力殲滅殆盡。然後乘勝進軍,攻克燕都鄴城,一舉滅前燕。前燕是當時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前秦滅掉前燕後,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
王猛是軍事家,又是政治家。他輔佐苻堅後,前秦政治清明,社會經濟發展,國力蒸蒸日上。在此基礎上,他親率大軍四處征討,敗前涼,滅前燕,為前秦統一北方立下了大功。
王猛和苻堅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配合最默契的一對君臣搭檔,兩人相輔相成,合力將一個矛盾重重的前秦打造成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並有機會統一南北。苻堅給了王猛施展才華的舞臺,並對其極為信任。王猛的治國領兵特點也正好彌補了苻堅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缺陷。“猛為相,堅端拱於上,百官總己於下,軍國內外之事,無不由之。猛剛明清肅,善惡著白,放黜屍素,顯拔幽滯,勸課農桑,練習軍旅,官必當才,刑必當罪。由是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後世崔浩對二人有一個貼切的比喻:“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
公元375年,王猛病死於丞相、中書監、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任上。
後世對王猛的評價甚高。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前秦丞相王猛”。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猛。
-
3 # 張銳銳
王猛是南北朝十六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出生貧寒,販箕為生,但好讀兵書,長於謀略和用兵。
人生遇到符堅,才華得以施展。如同孔明遇劉備。兩人堪稱黃金搭檔,坦誠不疑。在王猛的策略指導下,符堅僅僅用了十八年統一混亂的北方,經濟上勸課農桑,開放山澤,興修水利,改進耕作,實現府庫豐盈,百姓豐樂,兵馬強壯。
但因積勞成疾,建元十一年去世,享年51歲。臨終前勸諫符堅整頓內部各族豪強的勢力,暫時不要進攻東晉。但未被採納,後來符堅在淝水之戰慘敗,未久被羌人姚萇所殺,前秦分崩離析。
但在那亂世,王猛輔佐符堅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回覆列表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劇(今壽光東南)人,十六國時前秦政治家、軍事家。 他整肅吏治,保持穩定,愛賢任才,興修水利。 輔佐苻堅,使前秦在群雄中迅速崛起,一度實現了北方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