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孟子》解字(1):"叟"見世道之衰

    - [ ]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 ] 孔子處春秋末期,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

    - [ ] “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所以無論如何,對於一個有學問德行的人都會用君子、士、夫子這樣的尊稱,梁惠王只喊"叟",一是可見其驕慢,二則可見世道已經衰微至極。

    - [ ] 所以梁惠王一上來就說個利,孟子以仁義勸,天不時人不和,尤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儒家情懷,與孔孑之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孟子稱"亞聖",得稱其譽!讀《孟子》開篇如此,浩然之氣蕩於胸間!

    《孟子》解字(2):"傭"罵人狠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挺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此處有意思,引孔子罵梁惠王!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孔子怎麼那麼說?原來,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經歷了一個用草人陪葬的階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卻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惡痛絕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這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後來這句話成為成語,指首開惡例的人。

    孟子藉此以諷刺梁惠王以政殺人,但他卻不知以政殺人甚於以梃以刃!正如以草人殉葬與以土傭木傭殉葬似乎都一樣是不忍人之法,其本質卻不同!草人只是一個人的概念,士傭木傭卻是一個人的形象,往下則是真人殉葬了!

    以梃刃殺人,其殘忍可見,可以不忍;而以政殺人,形跡不著,容易視而不見,忍而不恤。所以為政,有民而飢死,若無民,"其無後乎"?孟子把梁惠王當成惡政的始作傭者。

    《孟子》文章有故事,文字曉白,以少許註解即能通達。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罵人罵得狠,差不多是詛咒語氣了,梁惠王是否"願安承教"?可惜沒交待。

  • 2 # 梅里一了

    謝邀,春秋戰國諸子中,儒家這一派,有三個代表性的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他們的思想既有共性,又有很大的不同。孔子是儒家的開創者,生活在春秋的末期,他對恢復周公的禮制還是抱有幻想的,而禮制的核心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的基礎是種姓血緣,所以孔子倡導的仁政著重強調的是維繫血緣的親情,因此,主張克己復禮為仁。到了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有兩件大事打了孔子的臉,一件是三家分晉,一件是田氏代齊。這晉齊兩國是周初分封諸侯國的標杆,晉國是周武王封給自己親兒子的,齊國是封給開國第一功臣姜太公的,到了戰國時都被旁枝別姓給取代了,周天子還不得不認。在歷史大勢面前,繼承儒學的孟子,雖然也主張仁政,但與孔子的仁學有著質的不同,孟子的仁政,不是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以此照應逐漸成為社會主流的民心,為此他還建立了性善論,仁政的目的是透過籠絡民心而增強國力,這就是孟子與孔子最大的不同。孔子強調親親,孟子強調親民,所以孟子是早期民本思想的倡導者。但是歷史的發展也打了孟子的臉,象宋襄公那樣的仁義之師淪為笑柄,而象秦孝公那樣的虎狼之國卻異軍突起,所以到了戰國末年的荀子,吸取歷史教訓,提出了與孟子完全對立的主張性惡論,需要法制加以規範。把三個代表人物的思想作個比照,只想說明孟子的思想是有很強的時代絡印的。

  • 3 # 閒雲一片之每文

    孟子哲學思想,首先他對中國哲學裡爭論最多的問題之一,即怎樣認識人性,提出“人性本善說”,並舉例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由此推論,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人心的四個開端,有了“四端”,才有仁義禮智這四種善。這正是中國傳統哲學注重追求的真、善、美境界。

    在政治哲學上,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要“王道”統治,即“聖王之道”的“仁政”,不要“霸道”統治,即依靠暴力實行統治。

    在充分發展人的本性上,或者說人的價值觀上,強調“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就是萬事萬物之理,我自身都具備了。反求存在於自己的本心,按本心誠實地去做,再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了;“人皆可以為堯舜”,就是隻要你努力,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養“浩然之氣”,在孟子看來這“浩然之氣,最宏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養“浩然之氣”,是要透過內心正氣的積累,外在正義善舉的積攢而成就的,有了它就可以“捨生而取義”,勇於擔當,勇於拼搏,勇於犧牲。

  • 4 # 趙日金141

    說,有個叫王聖美的縣令見達官,達官與貴賓們正在高談闊論孟子,王聖美官小,不敢插嘴。達官論著論著突然問王聖美,你讀過孟子嗎?王聖美回,從頭到尾都讀過,但讀不懂。達官感到奇怪,怎麼會讀不懂呢?王聖美回:“既雲孟子不見諸候,因何見粱惠王?” 其人愕然無對。

    孟子不見諸候,《孟子騰文公篇》,可《孟子》第一篇第一句,孟子見梁惠王。

  • 5 # 魯中居士

    孟子啥時候有"哲學思想″了?″哲學"概念來自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於渾然不覺中採用西方思維模式研究華人物思想,是一種新的崇洋。整天說中西文化不同,不同,不同!怎麼一到具體事物上,就拿西方的事物來″同"中華的事物呢?中華是"理學""經學",不是哲學!西方的是"哲學",不是″理學″″經學"!搞研究,首先要從語文上把概念內涵釐清。

  • 6 # 無明之熵

    孟子名氣很大,有點憤青做派,終至不得大成就。他提出“民為貴”的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民位列第一,可見在孟子的眼中,人民在國家政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為了得到人民的擁護,孟子強調君主要與民同樂,即“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的仁政學說是對孔子德政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保民”、“養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體綱領。

  • 7 # 何葉爾久成

    一,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二,仁政學說。繼成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三,道德倫理。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鍾,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關係,君臣關係,夫婦關係,長幼關係 ,朋友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話突然口齒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