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緑威特新農人
-
2 # 歷史挺有趣
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將時間線從崇禎元年快退到天啟七年七月,袁崇煥辭職後,閹黨成員王之臣全權主遼。
天啟七年八月崇禎繼位,之後的清算閹黨引發了局勢動盪。
崇禎元年五月,遭彈頦被罷免的薊遼督師王之臣赴關門候代,同時跟著他一起遭殃被免的,還有寧遠總兵滿桂。
而黃臺吉把握住了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恰到好處地在這個時間節點發動錦杏之戰。
明軍在遼東一敗塗地,錦州、杏山、塔山等一系列城堡落入後金手中,被摧毀殆盡。明朝在遼東的防線又一次退回到天啟六年。
三個月後,袁崇煥二次上任,面對的正是錦州到廣寧一帶殘破的局面,他的手中只剩寧遠和前屯。
他隨即開始致力於收復失地,重建堅城。並在黃泥窪擊退來犯後金軍。【2】
然而,僅靠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是不夠的,他需要一些時間修城,最好能不受干擾。
跟黃臺吉假裝議和,這就是他能想到的辦法。
袁崇煥的假和,無導於給黃臺吉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支付條件極其苛刻,這一場騙局最終是維持不下去的。
等到黃臺吉識破騙局的這一天,就是雙方開戰的時刻。
-
3 # TonyDeng
有的。其實思宗也私自跟皇太極議和過。兩人都以議和為終極解決方案,但明朝當時的態勢,是書生誤國、空談義理,反正國家不是他們的,大言炎炎,博得義名,國家滅亡不過拍拍屁股走人(看看那些正氣凜然的臣子有幾個為國殉身的,恰恰明朝是最多漢官投降的朝代),會製造輿論和煽動民情,強列反對議和,所以不管是袁崇煥還是思宗皇帝自己,一旦被披露有與滿人議和之實情,必定抵不住賣國駡名,一死了之。之所以嶽飛會被封神,也是在這種社會情勢下定型的。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卒於崇禎三年(1630年),享年46歲。
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考中進士,後透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財。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袁崇煥到底有沒有議和?
袁崇煥初到遼東時形勢可以用“一塌糊塗”來形容,而此時的明朝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已是千瘡百孔。袁崇煥果斷的從外國引進新式武器,擊潰了一代雄主努爾哈赤,致使努爾哈赤傷重不治而亡。後來與與皇太極僵持於關外十年之久,金軍卻無可奈何。袁崇煥數十年來縱橫遼東,無人能及。他所鎮守的寧遠則成了皇太極進攻山海關的主要軍事障礙,皇太極和努爾哈赤都曾在袁崇煥的手下吃過敗仗,也是因為努爾哈赤的死,皇太極對袁崇煥恨之入骨,想盡辦法要除掉這個最大障礙。1629年皇太極帥軍繞過袁崇煥的防區,直接打到了北京,此時袁崇煥正守在山海關附近,得到軍報,日夜兼程,率領9000騎兵回京救駕。這時候皇太極又用了一招如三國演義裡“蔣幹盜書”的計謀,先是抓住了明朝兩個太監,把他們囚禁起來,然後讓他的兩個將領在囚禁太監的房屋旁邊“秘密”商議起軍事來,說皇太極和袁崇煥已經秘密約定,如何裡應外合攻打北京,還說此時事關重大,千萬不可洩露出去之類的話語,實際上這些都是說個隔壁囚禁的那兩個太監聽的。第二天皇太極便放了這兩個太監,兩個太監馬不停蹄的趕回宮裡,驚魂未定的將袁崇煥和皇太極意圖“密謀”的訊息告訴了崇禎帝,皇帝大驚失色,遂以議兵餉為名將袁崇煥騙入宮中,接著以某犯罪將袁崇煥逮捕,關進牢獄,並定於第二年秋後問斬。
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這其中我們要說皇太極的反間計並不高明,從袁崇煥下獄到處死中間9個月的時間,如果說崇禎要弄清楚袁崇煥到底有沒有和金軍議和,其實這事不是很難。所謂的議和之說不過就是壓死袁崇煥的最後一根稻草,崇禎皇帝應當也明白袁崇煥是被冤枉的,但從袁崇煥戊邊看來,似乎未曾為皇帝分憂,儘管遼東堅固,但清軍依然繞過山海關攻入北京,此事引發朝野震動,這等奇恥大辱必須由一個罪不可赦的替罪羊來平息,否則天子顏面何在,很不幸,袁崇煥悲劇的發生就不可避免了。
在明末那個動盪的年代,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袁崇煥區區一個遼遠邊將,以其孤弱之軀,為明朝安寧和百姓福祉而粉身碎骨,終身立志報效朝廷的一個有血性的將軍是不可能和金軍議和的,所謂的議和之說不過是皇太極並不高明的計謀,而崇禎帝藉此機會殺掉袁崇煥只不過是為金軍繞過山海關攻到北京城找一個替罪羊罷了。
歷史的眼睛是雪亮的,後有詩讚曰:一生事業總空成,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