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央視春晚上,一部名為《絲路山水地圖》的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引起了全球華人的矚目與關注。這幅畫作神奇地從中國的嘉峪關一直畫到了現在的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天方國古港口“秩達”),一共繪及了211個西域地名。這還只是原作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被人裁剪掉了。據專家考證,那截被剪掉的三分之一里,應該還從沙烏地阿拉伯畫到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林。這樣一幅長卷到底怎麼畫出來的?
收藏民國時期,這副地圖隨著清朝的瓦解而流落宮外,被日本富商藤井善助在北京琉璃廠的“尚友堂”書肆購得這幅古地圖的,並收藏於他的私人博物館藤井有鄰館。由於圖上的題款已被人裁去,原名與作者均無從查起。但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頭包首題寫了“蒙古山水地圖”幾個字,便以此命名。從圖中所繪地域來看,“蒙古山水地圖”也很有可能就是原名。 整幅地圖採用中國古地圖的傳統方式手卷式繪成,作於縑帛之上。由於整個地圖用青綠山水畫法繪製而成,因而一直被藤井有鄰館誤以為是清代不知名作者所著的青綠山水繪畫作品收藏,沒公開展出過,日本學界也無人知曉此圖。
(左二著西服者為藤井善助)
(藤井友鄰館)
2002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兼鑑定委員會秘書長易蘇昊和朋友造訪友領館,發現了這幅沒有作者落款的畫卷,繪畫風格上很像中國明代繪畫大師、吳門四家之一的仇英的作品,便斥巨資購得。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北京大學考古系林梅村教授,北大考古系主任、考古學家宿白等專家學者耗費數年時間研究鑑定後認為,該地圖應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原本為嘉靖皇帝用圖。這是21世紀中國古代文物的重大新發現,被專家稱之為唯一能與現存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中世紀世界地圖《伽泰羅尼地圖集》(1375)、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圖》(1389)、京都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藏北韓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藏《毛羅世界地圖》(1459)世界四大地圖相媲美的大地圖,將有力地推動絲綢之路歷史、考古、語言和地理的進一步研究。
(北京大學考古系林梅村教授)
這幅地圖負載了大量原始地理資訊。它的出現以實物證明了,在西方地圖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對世界地理特別是對絲綢之路沿線,已有清晰的認識。全卷共畫出了兩百多個地理座標,許多絲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國的敦煌、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標註。那麼問題來了,明朝沒有衛星、沒有遙感資料、沒有飛機、沒有地圖採集車,怎麼把地圖畫得怎麼標準的?
地圖在中國古代稱為輿圖,輿在漢語中的解釋有車、疆域、運輸等含義。知道這些後,對古代人怎麼畫地圖可以有個大致瞭解吧?只要靠的還是車。不過這車可不是百度地圖的測繪車,是馬車、牛車、驢車、船這些交通工具。
古人就是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製圖基本靠手的年代裡,依靠準、繩、規、矩,司南、指南車、記裡鼓車、星象等工具和條件繪製地圖的。專家考證《絲路山水地圖》成圖年代大致在嘉靖三年至十八年之間(1524-1539),也就是明代中葉。在這之前,中國元朝時期的科學家郭守敬已經發明瞭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等十餘種用於野外天文地理科學考察的儀器。並且,鄭和下西洋事件也發生在《絲路山水地圖》成圖之前,鄭和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同時,也讓華人對地球和世界有了新的認知,他不會只帶回了長頸鹿,勢必也會帶回西方先進思想和技術,這些應該都對完成《絲路山水地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國元朝科學家郭守敬)
(明廣輿圖)
在今年的央視春晚上,一部名為《絲路山水地圖》的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引起了全球華人的矚目與關注。這幅畫作神奇地從中國的嘉峪關一直畫到了現在的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天方國古港口“秩達”),一共繪及了211個西域地名。這還只是原作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被人裁剪掉了。據專家考證,那截被剪掉的三分之一里,應該還從沙烏地阿拉伯畫到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林。這樣一幅長卷到底怎麼畫出來的?
《絲路山水地圖》又名《蒙古山水地圖》,該畫繪製於絹本之上,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堪稱中國古代罕見的大青綠中國山水畫長卷。它創作於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公元1524年~公元1539年)之間,原本是一幅屬於大明宮廷的皇家地圖,亦曾長期收藏於內府。圖名中的“蒙古”,是指16世紀尚稱雄歐亞大陸、仍統治著從甘肅嘉峪關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國之後續王朝,如撒裡畏兀兒諸部落(源於窩闊臺汗國)、帖木兒帝國(源於察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金帳汗國)等。民國流出宮外,被日本富商購得收藏民國時期,這副地圖隨著清朝的瓦解而流落宮外,被日本富商藤井善助在北京琉璃廠的“尚友堂”書肆購得這幅古地圖的,並收藏於他的私人博物館藤井有鄰館。由於圖上的題款已被人裁去,原名與作者均無從查起。但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頭包首題寫了“蒙古山水地圖”幾個字,便以此命名。從圖中所繪地域來看,“蒙古山水地圖”也很有可能就是原名。 整幅地圖採用中國古地圖的傳統方式手卷式繪成,作於縑帛之上。由於整個地圖用青綠山水畫法繪製而成,因而一直被藤井有鄰館誤以為是清代不知名作者所著的青綠山水繪畫作品收藏,沒公開展出過,日本學界也無人知曉此圖。
(左二著西服者為藤井善助)
(藤井友鄰館)
二明朝中葉的皇室用圖,可媲美世界四大地圖2002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兼鑑定委員會秘書長易蘇昊和朋友造訪友領館,發現了這幅沒有作者落款的畫卷,繪畫風格上很像中國明代繪畫大師、吳門四家之一的仇英的作品,便斥巨資購得。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北京大學考古系林梅村教授,北大考古系主任、考古學家宿白等專家學者耗費數年時間研究鑑定後認為,該地圖應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原本為嘉靖皇帝用圖。這是21世紀中國古代文物的重大新發現,被專家稱之為唯一能與現存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中世紀世界地圖《伽泰羅尼地圖集》(1375)、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圖》(1389)、京都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藏北韓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藏《毛羅世界地圖》(1459)世界四大地圖相媲美的大地圖,將有力地推動絲綢之路歷史、考古、語言和地理的進一步研究。
(北京大學考古系林梅村教授)
這麼長到底怎麼畫出來的這幅地圖負載了大量原始地理資訊。它的出現以實物證明了,在西方地圖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對世界地理特別是對絲綢之路沿線,已有清晰的認識。全卷共畫出了兩百多個地理座標,許多絲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國的敦煌、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標註。那麼問題來了,明朝沒有衛星、沒有遙感資料、沒有飛機、沒有地圖採集車,怎麼把地圖畫得怎麼標準的?
地圖在中國古代稱為輿圖,輿在漢語中的解釋有車、疆域、運輸等含義。知道這些後,對古代人怎麼畫地圖可以有個大致瞭解吧?只要靠的還是車。不過這車可不是百度地圖的測繪車,是馬車、牛車、驢車、船這些交通工具。
古人就是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製圖基本靠手的年代裡,依靠準、繩、規、矩,司南、指南車、記裡鼓車、星象等工具和條件繪製地圖的。專家考證《絲路山水地圖》成圖年代大致在嘉靖三年至十八年之間(1524-1539),也就是明代中葉。在這之前,中國元朝時期的科學家郭守敬已經發明瞭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等十餘種用於野外天文地理科學考察的儀器。並且,鄭和下西洋事件也發生在《絲路山水地圖》成圖之前,鄭和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同時,也讓華人對地球和世界有了新的認知,他不會只帶回了長頸鹿,勢必也會帶回西方先進思想和技術,這些應該都對完成《絲路山水地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國元朝科學家郭守敬)
事實上,中國博物館館藏珍寶中還有一冊《廣輿圖》,為明朝著名製圖學家羅洪先(1504–64年)根據元朝朱思本(1273–1333 年)的《輿地圖》製作而成,基本上和《絲路山水地圖》同時代,該圖冊從北韓一直畫到嘉峪關,包含明朝中葉整個中國的疆域地理情況,還系統的創制了數十種製圖符號,其影響更為深遠。(明廣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