窪則盈——地低成海,百川匯聚;人低成王,天下歸心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窪則盈”,是說,必然所處低下,方得聚而充盈。自然之中,地勢低下之處,水則順勢積聚,形成水池,乃至深淵;社會之中,君主執持謙退,士人慕名而至,人才濟濟,終成大業。此句,“窪”是原因和基礎,“盈”是結果和目標。正如《詩經˙文王》所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正是由於周文王禮賢下士,仁義素著,所以引得四方賢能之士前來輔弼,百業以興,天下歸心。
磻溪訪賢,得賢輔也
本句,楚簡本缺失,帛書本作“窪則盈”,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窪則盈”。“窪”即“窪”,故義同。帛書本最古,本文從帛書本,即“窪則盈。”
“窪”:(地形)低窪;(人)謙下。同“窪”。形聲字,從水(氵),窐聲,水(氵)表意,古文字形體像一道流水,表示水坑;窐省聲,窐有空義,水坑能聚水也有空義;本義是深池。《說文》:“窪,深池也。從水,窐聲。” 《玉篇》:“窪,深也,清水也。一曰窊也。”《廣雅˙釋詁》:“窪,下也。” 《莊子˙齊物論》:“似窪者,似汙者。”《淮南子˙覽冥訓》:“澤無窪水。” 《廣韻˙佳韻》:“窪,水名。”《淮南子》:“山無峻幹,澤無窪水。”揚子《方言》:“窪,洿也。自關而東,或曰窪,或曰氾。”
“則”:然後,得以。字原從“刀”、從“鼎”,意思是用刀在鼎上刻畫文字,以作為後人的典則,本義是“準則”或“法典”,如《尚書》:“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後引申為“效法”等義,這裡指然後之辭。《說文》:“則,等畫物也;從刀貝,貝,古之物貨也。徐曰:則,節也,取用有節,刀所以裁製之也。”《玉篇》:“法也。”《爾雅˙釋詁》:“則,常也。疏:謂常禮法也。”《周禮˙天官˙冢宰》:“以八則治都鄙。”鄭注:則,法也。《韻會》:助詞,又然後之辭。《論語》:“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盈”:(物)充盈;(人)豐足。甲骨文象人在盆中洗浴,周圍水高出盆面,會意字;秦《石鼓文》仍可看出人在盆中的影子,會意字;小篆中人形全失,“從皿、夃聲”,形聲字;秦簡、漢簡字形雖異,但均是在“皿”中有“人”或“止(趾)”的形狀;隸書寫作“盈”;本義是充滿。《說文》:“盈,滿器也。”《廣雅》:“盈,滿也。”《墨子經》:“盈莫不有也。”《易經˙坎卦》:“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虞注:溢也。”《禮記˙祭義》:“樂主其盈。注:盈,猶滿也。”《詩經˙小雅˙車攻》:“大庖不盈。”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
《道德經》由自然之道,及於王者之道,是自然概論,王道概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而王者之道,必然法乎自然之道。
所謂“窪則盈”,乃是示之卑下,物得匯聚,故而有成。於自然之道,只有地勢低窪,水流方可順勢匯聚,積水成淵,百川匯海;於王者之道,只有虛懷如谷,禮賢下士,士子方可慕名前來,百業以興,克成大業。此句,“窪”是原因和基礎,“盈”是結果和目標。
自古治國理政,必得賢士輔弼。上古神農拜常桑,軒轅拜老彭,黃帝拜風后,商湯拜伊尹,文王拜姜尚,晉文拜管仲,劉邦拜韓信,劉備拜孔明,都是沐浴齋戒,擇吉日迎聘,以示敬賢之禮,以收天下之心。因此,自古創業之君,莫不思賢若渴。
君臣一心,大業鼎定也
《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文王夜夢飛熊兆”,第二十四回“渭水文王聘子牙”,文王第一次拜訪子牙,沒有見到,回去就號令百官,齋素三日,第四日沐浴整衣,前往禮聘,方得賢輔,龍虎有依。文王即拜姜尚為“右靈臺丞相”,一個釣叟,一夜之間,成為“丞相”,足以令天下士子狂喜淚奔,夜不能寐,於是周之西岐,成為士人競相奔赴的聖地。《詩經˙文王》有云:“世之丕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記載,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漢王便欲召韓信而拜將。蕭何告訴漢王,“王素嫚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漢王聽了蕭何的話,決定築壇拜將。“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一軍皆驚。”何謂“一軍皆驚”,是因為漢王崇之以禮,示之以信,懷之以恩,拜韓信為“大將軍”,這樣韓信才最終歸心。最後被殺之時,韓信仍然對劉邦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三顧得賢,天下三分也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劉備三顧茅廬,“淚沾袍袖,衣襟盡溼”,孔明見其意甚誠,方才同意輔佐,正是“三顧之恩”,才有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說,“窪則盈”的根本,是透過示之以“窪”,而收天下士人之“心”。天下歸心之時,便是大業柢定之時。為政之人,為商之人,持家之人,以至於為人處世,率皆如此,皆無外也,敢不深思、明辨、篤行也哉!
窪則盈——地低成海,百川匯聚;人低成王,天下歸心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窪則盈”,是說,必然所處低下,方得聚而充盈。自然之中,地勢低下之處,水則順勢積聚,形成水池,乃至深淵;社會之中,君主執持謙退,士人慕名而至,人才濟濟,終成大業。此句,“窪”是原因和基礎,“盈”是結果和目標。正如《詩經˙文王》所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正是由於周文王禮賢下士,仁義素著,所以引得四方賢能之士前來輔弼,百業以興,天下歸心。
磻溪訪賢,得賢輔也
【版本】本句,楚簡本缺失,帛書本作“窪則盈”,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窪則盈”。“窪”即“窪”,故義同。帛書本最古,本文從帛書本,即“窪則盈。”
【釋義】“窪”:(地形)低窪;(人)謙下。同“窪”。形聲字,從水(氵),窐聲,水(氵)表意,古文字形體像一道流水,表示水坑;窐省聲,窐有空義,水坑能聚水也有空義;本義是深池。《說文》:“窪,深池也。從水,窐聲。” 《玉篇》:“窪,深也,清水也。一曰窊也。”《廣雅˙釋詁》:“窪,下也。” 《莊子˙齊物論》:“似窪者,似汙者。”《淮南子˙覽冥訓》:“澤無窪水。” 《廣韻˙佳韻》:“窪,水名。”《淮南子》:“山無峻幹,澤無窪水。”揚子《方言》:“窪,洿也。自關而東,或曰窪,或曰氾。”
“則”:然後,得以。字原從“刀”、從“鼎”,意思是用刀在鼎上刻畫文字,以作為後人的典則,本義是“準則”或“法典”,如《尚書》:“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後引申為“效法”等義,這裡指然後之辭。《說文》:“則,等畫物也;從刀貝,貝,古之物貨也。徐曰:則,節也,取用有節,刀所以裁製之也。”《玉篇》:“法也。”《爾雅˙釋詁》:“則,常也。疏:謂常禮法也。”《周禮˙天官˙冢宰》:“以八則治都鄙。”鄭注:則,法也。《韻會》:助詞,又然後之辭。《論語》:“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盈”:(物)充盈;(人)豐足。甲骨文象人在盆中洗浴,周圍水高出盆面,會意字;秦《石鼓文》仍可看出人在盆中的影子,會意字;小篆中人形全失,“從皿、夃聲”,形聲字;秦簡、漢簡字形雖異,但均是在“皿”中有“人”或“止(趾)”的形狀;隸書寫作“盈”;本義是充滿。《說文》:“盈,滿器也。”《廣雅》:“盈,滿也。”《墨子經》:“盈莫不有也。”《易經˙坎卦》:“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虞注:溢也。”《禮記˙祭義》:“樂主其盈。注:盈,猶滿也。”《詩經˙小雅˙車攻》:“大庖不盈。”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
【簡評】《道德經》由自然之道,及於王者之道,是自然概論,王道概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而王者之道,必然法乎自然之道。
所謂“窪則盈”,乃是示之卑下,物得匯聚,故而有成。於自然之道,只有地勢低窪,水流方可順勢匯聚,積水成淵,百川匯海;於王者之道,只有虛懷如谷,禮賢下士,士子方可慕名前來,百業以興,克成大業。此句,“窪”是原因和基礎,“盈”是結果和目標。
自古治國理政,必得賢士輔弼。上古神農拜常桑,軒轅拜老彭,黃帝拜風后,商湯拜伊尹,文王拜姜尚,晉文拜管仲,劉邦拜韓信,劉備拜孔明,都是沐浴齋戒,擇吉日迎聘,以示敬賢之禮,以收天下之心。因此,自古創業之君,莫不思賢若渴。
君臣一心,大業鼎定也
《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文王夜夢飛熊兆”,第二十四回“渭水文王聘子牙”,文王第一次拜訪子牙,沒有見到,回去就號令百官,齋素三日,第四日沐浴整衣,前往禮聘,方得賢輔,龍虎有依。文王即拜姜尚為“右靈臺丞相”,一個釣叟,一夜之間,成為“丞相”,足以令天下士子狂喜淚奔,夜不能寐,於是周之西岐,成為士人競相奔赴的聖地。《詩經˙文王》有云:“世之丕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記載,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漢王便欲召韓信而拜將。蕭何告訴漢王,“王素嫚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漢王聽了蕭何的話,決定築壇拜將。“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一軍皆驚。”何謂“一軍皆驚”,是因為漢王崇之以禮,示之以信,懷之以恩,拜韓信為“大將軍”,這樣韓信才最終歸心。最後被殺之時,韓信仍然對劉邦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三顧得賢,天下三分也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劉備三顧茅廬,“淚沾袍袖,衣襟盡溼”,孔明見其意甚誠,方才同意輔佐,正是“三顧之恩”,才有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說,“窪則盈”的根本,是透過示之以“窪”,而收天下士人之“心”。天下歸心之時,便是大業柢定之時。為政之人,為商之人,持家之人,以至於為人處世,率皆如此,皆無外也,敢不深思、明辨、篤行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