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的艦橋有的在左舷,有的在右舷,給人以雜亂無章的感覺,出現這種現象,根本的原因就是日本在航空母艦的設計上還不成熟,還在不斷摸索、修改。其中重要的幾個因素是:艦橋和煙囪的PK,艦橋建築對飛行甲板氣流的影響。
下面僅就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航母來說明日本航母艦島佈置的發展過程,
胎死腹中的艦島
1922年12月27日,日本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稱為“航母”的軍艦,即“鳳翔”號,在誕生之初,其甲板佈局思想非常前衛,在“鳳翔”飛行甲板的右舷前部,設有現代被稱為“艦島”的艦橋,這艘軍艦也是日本第一艘採取艦島設計的軍艦。
(初建成時的“鳳翔”,採取了很潮的艦島右置佈局)
(被改造成平甲板航母的“鳳翔”)
不過由於“鳳翔”的體量較小,排水量只有7470噸,飛行甲板的寬度約18米。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日本海軍的航空部門根據飛行員反饋的意見,認為在露天甲板上設立島式艦橋,直接影響了飛行員著艦時的視線觀察。在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充分研究的情況下,“鳳翔”即被做了改造,飛行甲板上的艦橋被拆除,挪到飛行甲板下,從島式航母變成了一艘平甲板型的航母。
艦島再來,左還是右?
《華盛頓條約》後,日本海軍將兩艘未成的戰艦和戰列巡洋艦的艦體改造為航空母艦,即著名的三層飛行甲板的“赤城”和“加賀”號。
“赤城”“加賀”的甲板佈置,明顯受到了“鳳翔”的前例影響,採取了平甲板船型,即不在頂層飛行甲板表面設立突兀的島式艦橋。
(1930年拍攝到的“加賀”,保留著最初的平甲板形態)
(加裝小不點迷你艦橋後的“加賀”。前桅杆前方的突起物就是艦橋)
(加裝右置大型艦島後的“加賀”,在艦島後方可以看到彎曲形態、正在噴煙的煙囪)
不過在實際使用中,根據航海部門的要求,“加賀”最先在頂層飛行甲板前部的右舷設立了一座非常迷你的類似小崗樓一般的航海艦橋。後來則進一步改造為大型的島式艦橋,仍然佈置在飛行甲板的右舷。
(平甲板形態的“赤城”)
(加裝迷你艦橋後的“赤城”艦)
(改裝大型艦島後的“赤城”,艦島位於煙囪的對面,即左舷)
繼“加賀”從平甲板改造為島式後,“赤城”也進行了改造,首先是把“加賀”拆下不用的崗樓式迷你艦橋安裝到“赤城”上,隨後就把這個二手貨小艦橋拆除,改裝大型島式艦橋。不過“赤城”在改裝島式艦橋時有了新的考慮,鑑於“赤城"艦的煙囪位於軍艦的右舷,為配重平衡和安全等考慮,決定將“赤城”的島式艦橋設定在煙囪的對面,即設在軍艦飛行甲板的左舷。
艦橋一在右、一在左的“加賀”和“赤城”,顯示了日本海軍在航母艦島佈局上的糾結,也開始了日後日本航母在這一設計上的左右搖擺。
“蒼龍”在右,“飛龍”在左
(艦島位於軍艦右舷的“蒼龍”)
(艦島位於軍艦左舷的“飛龍”)
繼“赤城”“加賀”後,日本建造了《華盛頓條約》後專門設計的第一型中型航母“蒼龍”級,均設定島式艦橋。建造時,首艦“蒼龍”為了儘量拓展飛行甲板空間,將艦橋佈置在煙囪同側,即軍艦的右舷。而到了“飛龍”艦,則鑑於日本海軍此前發生的“第四艦隊事件”等影響,為了充分考慮軍艦的穩性,又和“赤城”一樣,將艦橋佈置到了煙囪的對面,即左舷。
一齊向右的“翔鶴”“瑞鶴”
(艦橋都在右舷的“翔鶴”“瑞鶴”)
接續在“蒼龍”級之後,日本1937年開工建造“翔鶴”級航空母艦,在軍艦的設計上仍然採取島式艦橋,艦橋的位置則參考了由“赤城”至“飛龍”的理念,即煙囪、艦橋各佔一舷,以求均衡。由此,“翔鶴”原計劃採取艦橋左置的佈局,然而日本海軍航空部門提出反對意見,根據實際飛行經驗,認為艦橋左置會對飛行甲板產生氣流阻礙,由此已經在開工建造的“翔鶴”緊急剎車、改道,把艦橋改到了和煙囪位於同側,即艦橋右置,隨後誕生的“瑞鶴”也採取了右置艦橋。
至此,日本海軍的航母設計,才摸索到了艦橋、煙囪同置於右舷的路徑上。
艦橋煙囪一體化設計
(日本航母初期對於煙囪是費盡了心思,最後整出的是這種歪脖煙囪)
(採用右置艦橋和直立煙囪的“大鳳”)
1939年,日本海軍開始設計建造“大鳳”號航空母艦。仍然採取艦島右置佈局,具有革命性的是,此前日本航空母艦設計中對煙囪的佈置十分撓頭,簡直到了無從安放的地步,為了不讓煙囪的排煙影響到航行,硬生生地將煙囪設計成彎曲向舷外下方排煙的彆扭樣式。而“大鳳”艦則採取了正常的直立式煙囪,而且和艦橋建築融合集中到一起,使得飛行甲板面更為整潔,也更接近於現代航母的樣貌。
在“大鳳”之後,日本最後推出的末代超級航母“信濃”號,也是採取了艦橋右置、煙囪直立的設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的艦橋有的在左舷,有的在右舷,給人以雜亂無章的感覺,出現這種現象,根本的原因就是日本在航空母艦的設計上還不成熟,還在不斷摸索、修改。其中重要的幾個因素是:艦橋和煙囪的PK,艦橋建築對飛行甲板氣流的影響。
下面僅就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航母來說明日本航母艦島佈置的發展過程,
胎死腹中的艦島
1922年12月27日,日本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稱為“航母”的軍艦,即“鳳翔”號,在誕生之初,其甲板佈局思想非常前衛,在“鳳翔”飛行甲板的右舷前部,設有現代被稱為“艦島”的艦橋,這艘軍艦也是日本第一艘採取艦島設計的軍艦。
(初建成時的“鳳翔”,採取了很潮的艦島右置佈局)
(被改造成平甲板航母的“鳳翔”)
不過由於“鳳翔”的體量較小,排水量只有7470噸,飛行甲板的寬度約18米。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日本海軍的航空部門根據飛行員反饋的意見,認為在露天甲板上設立島式艦橋,直接影響了飛行員著艦時的視線觀察。在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充分研究的情況下,“鳳翔”即被做了改造,飛行甲板上的艦橋被拆除,挪到飛行甲板下,從島式航母變成了一艘平甲板型的航母。
艦島再來,左還是右?
《華盛頓條約》後,日本海軍將兩艘未成的戰艦和戰列巡洋艦的艦體改造為航空母艦,即著名的三層飛行甲板的“赤城”和“加賀”號。
“赤城”“加賀”的甲板佈置,明顯受到了“鳳翔”的前例影響,採取了平甲板船型,即不在頂層飛行甲板表面設立突兀的島式艦橋。
(1930年拍攝到的“加賀”,保留著最初的平甲板形態)
(加裝小不點迷你艦橋後的“加賀”。前桅杆前方的突起物就是艦橋)
(加裝右置大型艦島後的“加賀”,在艦島後方可以看到彎曲形態、正在噴煙的煙囪)
不過在實際使用中,根據航海部門的要求,“加賀”最先在頂層飛行甲板前部的右舷設立了一座非常迷你的類似小崗樓一般的航海艦橋。後來則進一步改造為大型的島式艦橋,仍然佈置在飛行甲板的右舷。
(平甲板形態的“赤城”)
(加裝迷你艦橋後的“赤城”艦)
(改裝大型艦島後的“赤城”,艦島位於煙囪的對面,即左舷)
繼“加賀”從平甲板改造為島式後,“赤城”也進行了改造,首先是把“加賀”拆下不用的崗樓式迷你艦橋安裝到“赤城”上,隨後就把這個二手貨小艦橋拆除,改裝大型島式艦橋。不過“赤城”在改裝島式艦橋時有了新的考慮,鑑於“赤城"艦的煙囪位於軍艦的右舷,為配重平衡和安全等考慮,決定將“赤城”的島式艦橋設定在煙囪的對面,即設在軍艦飛行甲板的左舷。
艦橋一在右、一在左的“加賀”和“赤城”,顯示了日本海軍在航母艦島佈局上的糾結,也開始了日後日本航母在這一設計上的左右搖擺。
“蒼龍”在右,“飛龍”在左
(艦島位於軍艦右舷的“蒼龍”)
(艦島位於軍艦左舷的“飛龍”)
繼“赤城”“加賀”後,日本建造了《華盛頓條約》後專門設計的第一型中型航母“蒼龍”級,均設定島式艦橋。建造時,首艦“蒼龍”為了儘量拓展飛行甲板空間,將艦橋佈置在煙囪同側,即軍艦的右舷。而到了“飛龍”艦,則鑑於日本海軍此前發生的“第四艦隊事件”等影響,為了充分考慮軍艦的穩性,又和“赤城”一樣,將艦橋佈置到了煙囪的對面,即左舷。
一齊向右的“翔鶴”“瑞鶴”
(艦橋都在右舷的“翔鶴”“瑞鶴”)
接續在“蒼龍”級之後,日本1937年開工建造“翔鶴”級航空母艦,在軍艦的設計上仍然採取島式艦橋,艦橋的位置則參考了由“赤城”至“飛龍”的理念,即煙囪、艦橋各佔一舷,以求均衡。由此,“翔鶴”原計劃採取艦橋左置的佈局,然而日本海軍航空部門提出反對意見,根據實際飛行經驗,認為艦橋左置會對飛行甲板產生氣流阻礙,由此已經在開工建造的“翔鶴”緊急剎車、改道,把艦橋改到了和煙囪位於同側,即艦橋右置,隨後誕生的“瑞鶴”也採取了右置艦橋。
至此,日本海軍的航母設計,才摸索到了艦橋、煙囪同置於右舷的路徑上。
艦橋煙囪一體化設計
(日本航母初期對於煙囪是費盡了心思,最後整出的是這種歪脖煙囪)
(採用右置艦橋和直立煙囪的“大鳳”)
1939年,日本海軍開始設計建造“大鳳”號航空母艦。仍然採取艦島右置佈局,具有革命性的是,此前日本航空母艦設計中對煙囪的佈置十分撓頭,簡直到了無從安放的地步,為了不讓煙囪的排煙影響到航行,硬生生地將煙囪設計成彎曲向舷外下方排煙的彆扭樣式。而“大鳳”艦則採取了正常的直立式煙囪,而且和艦橋建築融合集中到一起,使得飛行甲板面更為整潔,也更接近於現代航母的樣貌。
在“大鳳”之後,日本最後推出的末代超級航母“信濃”號,也是採取了艦橋右置、煙囪直立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