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根據您的描述判斷可能是肩峰撞擊綜合徵的問題,不過因為沒有進行系統的評估所以不能完全判斷,需要您自我做一下測試看看是否是肩峰撞擊綜合徵的問題。肩峰撞擊是力學性的肌肉力偶關係失衡(表面的大肌群和深層小肌群)導致的肩峰下間隙空間變小,久而久之產生了內部的微細損傷。如果您沒有解決這個失衡的肌肉配比關係,只進行理療或外用消炎處理,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根本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正確的操作應該是加強肩胛骨的穩定性,和深層肩袖小肌群的力量(如岡上肌等),讓肱骨在正確的位置上運動才不會產生撞擊,最後還要修正一下發力的動作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過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您可以先進行幾個簡單的肩峰撞擊自查:
①Hawkins試驗:
測試者站立在受試者前方,將受試者患側肩關節前平舉至與地面平行,並屈曲肘關節與大臂呈90°。測試者將手放在受試者患側肩胛骨上方固定肩胛骨,將受試者小臂放在小臂上並下壓受試者患側小臂,如果受試者患側肩關節感受到疼痛即為Hawkins試驗為陽性,提示肩關節撞擊綜合徵。
②Neer試驗:
站在受試者後方,一隻手壓住受試者患側肩胛骨以固定,另一側手扶住患側手臂內旋肱骨並直臂向前屈至最大幅度,如果產生疼痛反應即為Neer試驗呈陽性,提示肩峰撞擊綜合徵。
以上兩種試驗如果有一種試驗呈陽性即可判定具有肩峰撞擊的現象。
肩峰下撞擊徵的病因與機制:
(一)發病原因
肩峰前外側端形態異常、骨贅形成,肱骨大結節的骨贅形成,肩鎖關節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導致肩峰-肱骨頭間距減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結構的擠壓與撞擊。這種撞擊大多發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鎖關節下面。反覆的撞擊促使滑囊、肌腱發生損傷、退變,乃至發生肌腱斷裂。
(二)發病機制
撞擊徵的定義是:肩峰下關節由於解剖結構原因或動力學原因,在肩的上舉、外展運動中,因肩峰下組織發生撞擊而產生的臨床症狀。
如果確認是肩峰撞擊的問題就可以嘗試用以下的方法去改善這個問題:
動作①:肩關節活動術(頭尾向)
患者仰臥,操作者將兩手拇指相疊放在肩峰下肱骨頭的位置並向患者足的方向垂直用力,此時患者的疼痛感應不會感受到劇烈疼痛,應以微微疼痛為主然後放鬆使肱骨回彈。持續進行大約5-8分鐘為一組。每天可進行2-3組。
動作②:岡上肌鬆解
患者坐姿,操作者沿著岡上肌肌肉紋理走向進行按壓放鬆,疼痛感以輕微疼痛為好,2-3分鐘為一組。每天可進行2-3組。
患者站姿,雙腳分開,與髖同寬,收腹,挺胸,肩胛骨夾緊、下壓,眼睛看向正前方。雙手向前持彈力帶,拳心向上,拳心相對,雙側肘關節盡力貼緊軀幹。吸氣準備,此時保證雙側肘關節仍緊貼在身體兩側,呼氣將彈力帶向身體兩側水平拉開至最大位置,停頓一秒,吸氣慢慢還原。此為一次動作,15次為一組,每天可進行2-3組。
動作④:背闊肌放鬆
患者屈膝仰臥在墊子上,將泡沫軸放在背部,雙手放在頭後給頭部以支撐防止頸部肌肉壓力過大,屈伸膝關節使身體在泡沫軸上滾動以放鬆背闊肌。
接下來可能就是需要題主以後在生活與運動當中需要注意的了,那就是運動模式的問題。推測題主可能有圓肩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去做臥推是很有可能產生肩峰撞擊的症狀的。以平板臥推這個動作舉例,槓鈴應該在胸大肌中束的位置進行上下的垂直升降,更重要的需要注意的點是一定要向上推的過程中穩定肩胛骨和保證肩帶下沉的狀態,並且不要弓腰,這樣才能保證臥推這個動作是靠您的胸大肌主要發力去完成的。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也要保證挺胸收腹肩胛骨在正確的位置上,這樣才能減少您肩峰撞擊的可能性,產生這種症狀與不良的生活體態習慣是分不開的,所以要堅持保持住,前期可能會有些不舒服,但習慣這種正確體態之後就不會有不適了,而且體態會正好,產生肩峰問題的可能性也就更低了。
先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根據您的描述判斷可能是肩峰撞擊綜合徵的問題,不過因為沒有進行系統的評估所以不能完全判斷,需要您自我做一下測試看看是否是肩峰撞擊綜合徵的問題。肩峰撞擊是力學性的肌肉力偶關係失衡(表面的大肌群和深層小肌群)導致的肩峰下間隙空間變小,久而久之產生了內部的微細損傷。如果您沒有解決這個失衡的肌肉配比關係,只進行理療或外用消炎處理,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根本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正確的操作應該是加強肩胛骨的穩定性,和深層肩袖小肌群的力量(如岡上肌等),讓肱骨在正確的位置上運動才不會產生撞擊,最後還要修正一下發力的動作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過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您可以先進行幾個簡單的肩峰撞擊自查:
①Hawkins試驗:
測試者站立在受試者前方,將受試者患側肩關節前平舉至與地面平行,並屈曲肘關節與大臂呈90°。測試者將手放在受試者患側肩胛骨上方固定肩胛骨,將受試者小臂放在小臂上並下壓受試者患側小臂,如果受試者患側肩關節感受到疼痛即為Hawkins試驗為陽性,提示肩關節撞擊綜合徵。
②Neer試驗:
站在受試者後方,一隻手壓住受試者患側肩胛骨以固定,另一側手扶住患側手臂內旋肱骨並直臂向前屈至最大幅度,如果產生疼痛反應即為Neer試驗呈陽性,提示肩峰撞擊綜合徵。
以上兩種試驗如果有一種試驗呈陽性即可判定具有肩峰撞擊的現象。
肩峰下撞擊徵的病因與機制:
(一)發病原因
肩峰前外側端形態異常、骨贅形成,肱骨大結節的骨贅形成,肩鎖關節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導致肩峰-肱骨頭間距減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結構的擠壓與撞擊。這種撞擊大多發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鎖關節下面。反覆的撞擊促使滑囊、肌腱發生損傷、退變,乃至發生肌腱斷裂。
(二)發病機制
撞擊徵的定義是:肩峰下關節由於解剖結構原因或動力學原因,在肩的上舉、外展運動中,因肩峰下組織發生撞擊而產生的臨床症狀。
如果確認是肩峰撞擊的問題就可以嘗試用以下的方法去改善這個問題:
動作①:肩關節活動術(頭尾向)
患者仰臥,操作者將兩手拇指相疊放在肩峰下肱骨頭的位置並向患者足的方向垂直用力,此時患者的疼痛感應不會感受到劇烈疼痛,應以微微疼痛為主然後放鬆使肱骨回彈。持續進行大約5-8分鐘為一組。每天可進行2-3組。
動作②:岡上肌鬆解
患者坐姿,操作者沿著岡上肌肌肉紋理走向進行按壓放鬆,疼痛感以輕微疼痛為好,2-3分鐘為一組。每天可進行2-3組。
患者站姿,雙腳分開,與髖同寬,收腹,挺胸,肩胛骨夾緊、下壓,眼睛看向正前方。雙手向前持彈力帶,拳心向上,拳心相對,雙側肘關節盡力貼緊軀幹。吸氣準備,此時保證雙側肘關節仍緊貼在身體兩側,呼氣將彈力帶向身體兩側水平拉開至最大位置,停頓一秒,吸氣慢慢還原。此為一次動作,15次為一組,每天可進行2-3組。
動作④:背闊肌放鬆
患者屈膝仰臥在墊子上,將泡沫軸放在背部,雙手放在頭後給頭部以支撐防止頸部肌肉壓力過大,屈伸膝關節使身體在泡沫軸上滾動以放鬆背闊肌。
接下來可能就是需要題主以後在生活與運動當中需要注意的了,那就是運動模式的問題。推測題主可能有圓肩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去做臥推是很有可能產生肩峰撞擊的症狀的。以平板臥推這個動作舉例,槓鈴應該在胸大肌中束的位置進行上下的垂直升降,更重要的需要注意的點是一定要向上推的過程中穩定肩胛骨和保證肩帶下沉的狀態,並且不要弓腰,這樣才能保證臥推這個動作是靠您的胸大肌主要發力去完成的。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也要保證挺胸收腹肩胛骨在正確的位置上,這樣才能減少您肩峰撞擊的可能性,產生這種症狀與不良的生活體態習慣是分不開的,所以要堅持保持住,前期可能會有些不舒服,但習慣這種正確體態之後就不會有不適了,而且體態會正好,產生肩峰問題的可能性也就更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