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做好引導和規範共享經濟健康良性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是繼《關於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之後,指導中國共享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又一重要政策檔案。
如今,中國共享經濟正顯示出巨大發展活力,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作用愈發顯現。與此同時,行業格局正在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產業發展也面臨諸多亟待破解的難題。如何讓共享經濟走得更長、走得更遠?記者就此採訪了業內有關專家。
以“三大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據初步估算,2017年中國有超過7億人參與共享經濟活動,比2016年增加1億人左右;中國共享經濟平臺企業員工數約716萬人,比2016年增加131萬人。這就意味著城鎮每100個新增就業人員中,就有約10人是平臺企業新僱用員工,共享經濟對擴大就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專家指出,當前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新挑戰。“中國共享經濟已經呈現引領世界的勢頭,但部分領域主要集中於商業模式的應用創新。”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魯春叢說,一些資本和企業一擁而上,同質化競爭、低水平價格戰的現象不時出現,缺乏對核心競爭能力的培育。
“如果說去年《意見》的出臺主要是為了解決‘什麼是共享經濟’的問題,那麼,今年《通知》的出臺主要是為了解決共享經濟發展質量‘好不好’的問題。”魯春叢說,解決共享經濟發展質量“好不好”問題,關鍵在於要以理念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以技術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以治理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
在魯春叢看來,《通知》是推動中國共享經濟健康長遠發展必須跨越的“一道坎”,有助於及時遏制部分業態的不良勢頭,推動共享經濟實現從模式創新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轉變,“共享經濟開創了陌生人之間大規模的協同和互助,在極大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治理的複雜性,多元參與、綜合治理是必然趨勢”。
抓住平臺這個監管核心
據統計,2017年全國共享單車投放量超2500萬輛,覆蓋200多個城市,在網民中滲透率達41%,共享汽車、共享住宿等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從行業層面看,全國共享單車市場中77家企業已有20餘家倒閉或者停止運營。
如今,共享經濟涉及領域眾多,業態千差萬別,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監管提出了新考驗。對此,業內專家認為,絕不能採取一刀切的政策制定方式,必須在加強頂層指導的同時,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業態採取不同的治理策略。
“管好共享經濟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關鍵是抓住平臺這個核心。”魯春叢表示,目前,共享經濟發展中存在很多不規範現象,比如共享單車無序投放、網約車稽核不嚴、網路直播魚龍混雜、線上短租虛假房源等,這些問題背後的具體原因複雜多樣,但平臺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是共同原因。
魯春叢認為,當平臺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成為社會準公共基礎設施時,已經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與公共性。這種主體責任除了法律法規規定的底線責任外,還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在相關法律法規不明確的情況下,平臺企業的經營行為更應體現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要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傳播正向社會價值觀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平臺企業獨特的商業模式使平臺對各類主體具有天然的管理優勢,在整個行業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監管手段上,魯春叢建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資料等技術手段,創新監管方式。可考慮由各行業主管部門建立統一的大資料平臺,並向地方各級主管部門提供介面,滿足實時的監管資料需求,這種方式既能降低政府監管成本和企業管理成本,又可以為屬地化管理提供支撐。同時,應結合各業態發展特點,明確企業上報資料的標準和範圍,而不是盲目接入企業的所有資料。另一方面,要建立針對平臺企業的檢查與考評機制,實現對企業的動態管理,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改進服務質量。
讓市場“管而不死、活而不亂”
發展與監管間的矛盾是經濟社會領域面臨的永恆問題。只有正確處理發展與監管的關係,掌握好發展與監管的平衡點,才能實現良性互動。對於共享經濟的發展來說,亦是如此。
當前,大多數共享經濟領域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階段,但在個別領域已出現“野蠻生長”態勢。無論是共享單車領域的過度投放、亂停亂放,還是網約車領域的高額補貼、資訊稽核不嚴等,均已嚴重破壞行業生態,甚至損害了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影響了行業長遠發展。
魯春叢認為,針對上述問題,要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有重心、有力度、有方向地完善監管體系,這是倒逼企業轉型、助力行業升級的必要之舉,也是保障行業健康發展的長遠之計。
為此,《通知》提出,推動完善信用體系,推動平臺企業與全國信用資訊共享平臺進行對接,強化平臺企業、資源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做好引導和規範共享經濟健康良性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是繼《關於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之後,指導中國共享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又一重要政策檔案。
如今,中國共享經濟正顯示出巨大發展活力,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作用愈發顯現。與此同時,行業格局正在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產業發展也面臨諸多亟待破解的難題。如何讓共享經濟走得更長、走得更遠?記者就此採訪了業內有關專家。
以“三大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據初步估算,2017年中國有超過7億人參與共享經濟活動,比2016年增加1億人左右;中國共享經濟平臺企業員工數約716萬人,比2016年增加131萬人。這就意味著城鎮每100個新增就業人員中,就有約10人是平臺企業新僱用員工,共享經濟對擴大就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專家指出,當前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新挑戰。“中國共享經濟已經呈現引領世界的勢頭,但部分領域主要集中於商業模式的應用創新。”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魯春叢說,一些資本和企業一擁而上,同質化競爭、低水平價格戰的現象不時出現,缺乏對核心競爭能力的培育。
“如果說去年《意見》的出臺主要是為了解決‘什麼是共享經濟’的問題,那麼,今年《通知》的出臺主要是為了解決共享經濟發展質量‘好不好’的問題。”魯春叢說,解決共享經濟發展質量“好不好”問題,關鍵在於要以理念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以技術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以治理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
在魯春叢看來,《通知》是推動中國共享經濟健康長遠發展必須跨越的“一道坎”,有助於及時遏制部分業態的不良勢頭,推動共享經濟實現從模式創新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轉變,“共享經濟開創了陌生人之間大規模的協同和互助,在極大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治理的複雜性,多元參與、綜合治理是必然趨勢”。
抓住平臺這個監管核心
據統計,2017年全國共享單車投放量超2500萬輛,覆蓋200多個城市,在網民中滲透率達41%,共享汽車、共享住宿等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從行業層面看,全國共享單車市場中77家企業已有20餘家倒閉或者停止運營。
如今,共享經濟涉及領域眾多,業態千差萬別,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監管提出了新考驗。對此,業內專家認為,絕不能採取一刀切的政策制定方式,必須在加強頂層指導的同時,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業態採取不同的治理策略。
“管好共享經濟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關鍵是抓住平臺這個核心。”魯春叢表示,目前,共享經濟發展中存在很多不規範現象,比如共享單車無序投放、網約車稽核不嚴、網路直播魚龍混雜、線上短租虛假房源等,這些問題背後的具體原因複雜多樣,但平臺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是共同原因。
魯春叢認為,當平臺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成為社會準公共基礎設施時,已經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與公共性。這種主體責任除了法律法規規定的底線責任外,還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在相關法律法規不明確的情況下,平臺企業的經營行為更應體現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要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傳播正向社會價值觀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平臺企業獨特的商業模式使平臺對各類主體具有天然的管理優勢,在整個行業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監管手段上,魯春叢建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資料等技術手段,創新監管方式。可考慮由各行業主管部門建立統一的大資料平臺,並向地方各級主管部門提供介面,滿足實時的監管資料需求,這種方式既能降低政府監管成本和企業管理成本,又可以為屬地化管理提供支撐。同時,應結合各業態發展特點,明確企業上報資料的標準和範圍,而不是盲目接入企業的所有資料。另一方面,要建立針對平臺企業的檢查與考評機制,實現對企業的動態管理,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改進服務質量。
讓市場“管而不死、活而不亂”
發展與監管間的矛盾是經濟社會領域面臨的永恆問題。只有正確處理發展與監管的關係,掌握好發展與監管的平衡點,才能實現良性互動。對於共享經濟的發展來說,亦是如此。
當前,大多數共享經濟領域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階段,但在個別領域已出現“野蠻生長”態勢。無論是共享單車領域的過度投放、亂停亂放,還是網約車領域的高額補貼、資訊稽核不嚴等,均已嚴重破壞行業生態,甚至損害了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影響了行業長遠發展。
魯春叢認為,針對上述問題,要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有重心、有力度、有方向地完善監管體系,這是倒逼企業轉型、助力行業升級的必要之舉,也是保障行業健康發展的長遠之計。
為此,《通知》提出,推動完善信用體系,推動平臺企業與全國信用資訊共享平臺進行對接,強化平臺企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