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風飲食治療原則來吧
中風飲食治療原則
急性腦血管疾病又名腦卒中、中風,是腦部血管疾病的總稱。好發於中老年人,常見病因為高血壓動脈硬化。由於腦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者,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血液流入腦實質內,則為腦出血。由於腦血管狹窄、閉塞而致相應供給腦組織缺血、梗阻,症狀持續不超過24h者,稱為短暫腦缺血性發作;症狀重持續24h以上者,稱為腦梗死,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臨床表現有一定侷限性神經症狀,發生在一側大腦半球者,有對側三癱,即對側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症狀,或同時有失語。發生在腦幹、小腦者則有同側腦神經麻痺、對側偏癱或偏身感覺障礙
中風
,同側肢體共濟失調。嚴重病例有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甚至發生腦疝或死亡。
中國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明顯高於冠心病,其中腦出血發生比例較高;而西方國家則相反,冠心病的發病率高。究其原因,除種族、遺傳、環境等因素外,飲食結構和營養因素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糾正營養失調和進行飲食營養治療是防治急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飲食營養影響
1.營養失調與腦年中;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與其有關的飲食營養因素與腦卒中也有密切關係。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脂肪攝入過多,佔總熱能40%的地區,腦缺血、腦梗死發病率高,而低脂肪、低蛋白質、高鹽飲食地區,腦出血發病率高。實驗研究證實血清膽固醇過高,易發生粥樣硬化性血栓,而高血壓同時有膽固醇過低,可使動脈壁變脆弱,紅細胞脆性增加,易發生出血。營養失調,不僅僅是主要營養素數量之間的比例失調,一定程度上質量比數量的影響更重要。如脂肪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前者能降低血膽固醇,但過多則促使脂質過氧化,破壞細胞膜,而後者能升高血膽固醇,故認為兩者的比值以1:2為宜,現推薦的最佳比例為P:M:S=1:1:1。蛋白質中優質蛋白,即含硫氨基酸成分高的動物蛋白,如魚類、家禽、瘦肉等和大豆蛋白低於總蛋白的50%以下,則易發生高血壓病、腦卒中。若飲食為高鈉、低鈣、低鉀,也易發生高血壓和腦卒中。
2.影響腦卒中預後康復:因腦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腦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發感染、消化道出血、腎功能障礙;脫水劑、激素等應用,可引起水與電解質紊亂;輕症患者進食減少,重者禁食,飲食營養攝入明顯低於需要量。因此,腦卒中病人在原有營養失調的基礎上,可能因攝入減少而加重,導致更為嚴重的營養不足。如果沒有足夠的熱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維生素等,必然會影響腦卒中的預後和恢復。
二、飲食營養治療
飲食營養治療的目的是全身營養支援,保護腦功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功能的恢復。在飲食營養供給上要求個體化,即根據病人的病情輕重,有無併發症,能否正常飲食,消化吸收功能、體重、血脂、血糖、電解質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飲食營養治療方案。在急性期飲食治療是讓病人能度過危急階段,為恢復創造條件。恢復期應提出合理飲食的建議,糾正營養不足或營養失調,促進恢復和防止復發。
1.重症病人的飲食治療: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d之內如有嘔吐、消化道出血者應禁食,從靜脈補充營養。3d後開始鼻飼,為適應消化道吸收功能,開始的幾天內以米湯、蔗糖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在已經耐受的情況下,給予混合奶,以增加熱能、蛋白質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湯、蔗糖、雞蛋、少量植物油。對昏迷時間較長,又有併發症者,應供給高熱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證每天能有蛋白質90~110g,脂肪100g,碳水化物300g,總熱能10.46MJ(2500kcal),總液體量
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鼻飼速度宜慢些,防止返流到氣管內。必要時可選用勻漿飲食或要素飲食。
2.一般病人飲食治療:熱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給,體重超重者適當減少。蛋白質按L 5~2.0g/kg,其中動物蛋白質不低於20g/d,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質高的魚類、家禽、瘦肉等,豆類每天不少於30g。脂肪不超過總熱能的30%,膽固醇應低於300mg/d。應儘量少吃含飽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動物油脂,以及動物的內臟等。超重者脂肪應占總熱能的20%以下,膽固醇限制在200mg以內。碳水化物以穀類為主,總熱能不低於55%,要粗細搭配,多樣化。限制食鹽的攝入,每天在6g以內,如使用脫水劑,或是利尿劑可適當增加。為了保證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每天應供給新鮮蔬菜400g以上。進餐制度應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應清淡易消化。
建議服用複方手參益智膠囊試試,這個藥對治療中風效果不錯
根據中風飲食治療原則來吧
中風飲食治療原則
急性腦血管疾病又名腦卒中、中風,是腦部血管疾病的總稱。好發於中老年人,常見病因為高血壓動脈硬化。由於腦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者,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血液流入腦實質內,則為腦出血。由於腦血管狹窄、閉塞而致相應供給腦組織缺血、梗阻,症狀持續不超過24h者,稱為短暫腦缺血性發作;症狀重持續24h以上者,稱為腦梗死,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臨床表現有一定侷限性神經症狀,發生在一側大腦半球者,有對側三癱,即對側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症狀,或同時有失語。發生在腦幹、小腦者則有同側腦神經麻痺、對側偏癱或偏身感覺障礙
中風
,同側肢體共濟失調。嚴重病例有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甚至發生腦疝或死亡。
中國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明顯高於冠心病,其中腦出血發生比例較高;而西方國家則相反,冠心病的發病率高。究其原因,除種族、遺傳、環境等因素外,飲食結構和營養因素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糾正營養失調和進行飲食營養治療是防治急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飲食營養影響
1.營養失調與腦年中;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與其有關的飲食營養因素與腦卒中也有密切關係。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脂肪攝入過多,佔總熱能40%的地區,腦缺血、腦梗死發病率高,而低脂肪、低蛋白質、高鹽飲食地區,腦出血發病率高。實驗研究證實血清膽固醇過高,易發生粥樣硬化性血栓,而高血壓同時有膽固醇過低,可使動脈壁變脆弱,紅細胞脆性增加,易發生出血。營養失調,不僅僅是主要營養素數量之間的比例失調,一定程度上質量比數量的影響更重要。如脂肪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前者能降低血膽固醇,但過多則促使脂質過氧化,破壞細胞膜,而後者能升高血膽固醇,故認為兩者的比值以1:2為宜,現推薦的最佳比例為P:M:S=1:1:1。蛋白質中優質蛋白,即含硫氨基酸成分高的動物蛋白,如魚類、家禽、瘦肉等和大豆蛋白低於總蛋白的50%以下,則易發生高血壓病、腦卒中。若飲食為高鈉、低鈣、低鉀,也易發生高血壓和腦卒中。
中風
2.影響腦卒中預後康復:因腦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腦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發感染、消化道出血、腎功能障礙;脫水劑、激素等應用,可引起水與電解質紊亂;輕症患者進食減少,重者禁食,飲食營養攝入明顯低於需要量。因此,腦卒中病人在原有營養失調的基礎上,可能因攝入減少而加重,導致更為嚴重的營養不足。如果沒有足夠的熱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維生素等,必然會影響腦卒中的預後和恢復。
二、飲食營養治療
飲食營養治療的目的是全身營養支援,保護腦功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功能的恢復。在飲食營養供給上要求個體化,即根據病人的病情輕重,有無併發症,能否正常飲食,消化吸收功能、體重、血脂、血糖、電解質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飲食營養治療方案。在急性期飲食治療是讓病人能度過危急階段,為恢復創造條件。恢復期應提出合理飲食的建議,糾正營養不足或營養失調,促進恢復和防止復發。
1.重症病人的飲食治療: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d之內如有嘔吐、消化道出血者應禁食,從靜脈補充營養。3d後開始鼻飼,為適應消化道吸收功能,開始的幾天內以米湯、蔗糖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在已經耐受的情況下,給予混合奶,以增加熱能、蛋白質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湯、蔗糖、雞蛋、少量植物油。對昏迷時間較長,又有併發症者,應供給高熱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證每天能有蛋白質90~110g,脂肪100g,碳水化物300g,總熱能10.46MJ(2500kcal),總液體量
中風
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鼻飼速度宜慢些,防止返流到氣管內。必要時可選用勻漿飲食或要素飲食。
2.一般病人飲食治療:熱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給,體重超重者適當減少。蛋白質按L 5~2.0g/kg,其中動物蛋白質不低於20g/d,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質高的魚類、家禽、瘦肉等,豆類每天不少於30g。脂肪不超過總熱能的30%,膽固醇應低於300mg/d。應儘量少吃含飽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動物油脂,以及動物的內臟等。超重者脂肪應占總熱能的20%以下,膽固醇限制在200mg以內。碳水化物以穀類為主,總熱能不低於55%,要粗細搭配,多樣化。限制食鹽的攝入,每天在6g以內,如使用脫水劑,或是利尿劑可適當增加。為了保證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每天應供給新鮮蔬菜400g以上。進餐制度應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應清淡易消化。
建議服用複方手參益智膠囊試試,這個藥對治療中風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