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的糯米最佳浸泡時間為:瀝水時間30分,浸泡時間40分,米和水的比例為一比二,浸泡水溫30度左右。這樣泡出來的糯米,做成粽子色澤潔白、有光澤,具有粽子特有的香氣,口感黏度適中,精而不爛。
糯米越泡會越黏,包的粽子越好吃。換句話說,只要泡米的方法正確,包粽子的米泡越久越好,至少要泡3個小時左右。正確的做法是用清水浸沒糯米,每天換2~3次水,浸泡幾天後再包粽子,由於細胞吸水將細胞壁脹破,黏性成分釋放出來,可使粽子異常黏軟。只要每天堅持換水,糯米是不會變質的,但水量要足,否則米吸足水後暴露於空氣中,米粒就會粉化。
粽子有葷粽、素粽、鹹粽、甜粽之分。
1、北平粽子:多為甜粽,主要分為兩種。其一為純用糯米包成的白粽子,吃時需沾白糖,並加上一點玫瑰汁木樨滷,味道香氣宜人。另一種為在糯米中包入兩三顆紅棗,稱小棗兒粽子,吃前需冷藏,吃時會有冰涼的快感。
2、廣東粽子:是所有粽子中用料最豐富的,體積特大,做法費時最久。鹹粽的內餡有火腿、鹹肉、蛋黃、燒雞、叉燒、燒鴨、栗子、香菇、蝦子等。甜餡有蓮蓉、綠豆沙、紅豆沙、慄蓉、棗泥、核桃等。
3、臺灣粽子:臺灣肉粽有南北之分。北部粽是先將糯米用紅蔥頭、醬油、鹽、胡椒等炒至八分熟,再包以炒過的內餡如豬肉、豆乾、竹筍、滷蛋、香菇、蝦米、蘿蔔乾等,置蒸籠蒸熟,具有咀嚼感,不會太黏膩。南部粽則是將糯米與花生略為炒過,不加醬色,所包內餡有豬肉、紅蔥頭、栗子、豆乾、芋頭等,再將包好的粽子以水蒸煮至糯米熟透,吃時蘸調味料,南部粽香糯性黏,較無嚼感。
4、湖州粽子:屬江浙口味,可在江浙點心館中嚐到,也分甜鹹兩種。甜者是以油脂紅豆沙為內餡,鹹者是以醬油醃過的豬肉為內餡,且每個粽子只包一塊肥肉及一塊瘦肉,並無其他材料,而粽子的包法也很特別,是一頭凸出一頭扁平的鏟子頭形狀。
5、嘉興粽子:名氣大。與湖州粽子較類似,亦屬江浙口味。
6、真武山甜茶粽子:
取真武山優質甜茶經煎熬取汁製作煮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又適合糖尿病人食用。浙江多數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區居民祖祖輩輩、從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的傳統習慣。《紅樓夢》第六十二回等劇情中就曾多次講到賈寶玉愛吃甜茶飯的情節。
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呢,如果按照地域分的話,大致有南,北之分。
另外,就是包粽子的葉子的種類,也有南,北之分。
一:粽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幹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一兩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
二: 粽子的種類:
1.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蘸白糖來吃。
2. 北京的粽子大約可分為3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黏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曰“黃金裹瑪瑙”。
3.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鹹、甜兩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為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4. 瑤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包“枕頭粽”,形似枕頭,每個約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
5. 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後,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6. 傣族過端午也吃粽子,還要過“粽子節”。據說“粽子節”是為了紀念一對因婚姻遭父母反對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夥子都要拿粽子包,與姑娘們相會在大龍潭的芒果樹下,男女圍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夥子吹葉子伴奏。然後小夥子把粽包送給中意的姑娘。
7.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藥節”。過藥節時,習慣採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藥熬水飲汁,或用這些草藥作餡包粽食用。民間認為端午吃這種包餡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包粽子的糯米最佳浸泡時間為:瀝水時間30分,浸泡時間40分,米和水的比例為一比二,浸泡水溫30度左右。這樣泡出來的糯米,做成粽子色澤潔白、有光澤,具有粽子特有的香氣,口感黏度適中,精而不爛。
糯米越泡會越黏,包的粽子越好吃。換句話說,只要泡米的方法正確,包粽子的米泡越久越好,至少要泡3個小時左右。正確的做法是用清水浸沒糯米,每天換2~3次水,浸泡幾天後再包粽子,由於細胞吸水將細胞壁脹破,黏性成分釋放出來,可使粽子異常黏軟。只要每天堅持換水,糯米是不會變質的,但水量要足,否則米吸足水後暴露於空氣中,米粒就會粉化。
粽子有葷粽、素粽、鹹粽、甜粽之分。
1、北平粽子:多為甜粽,主要分為兩種。其一為純用糯米包成的白粽子,吃時需沾白糖,並加上一點玫瑰汁木樨滷,味道香氣宜人。另一種為在糯米中包入兩三顆紅棗,稱小棗兒粽子,吃前需冷藏,吃時會有冰涼的快感。
2、廣東粽子:是所有粽子中用料最豐富的,體積特大,做法費時最久。鹹粽的內餡有火腿、鹹肉、蛋黃、燒雞、叉燒、燒鴨、栗子、香菇、蝦子等。甜餡有蓮蓉、綠豆沙、紅豆沙、慄蓉、棗泥、核桃等。
3、臺灣粽子:臺灣肉粽有南北之分。北部粽是先將糯米用紅蔥頭、醬油、鹽、胡椒等炒至八分熟,再包以炒過的內餡如豬肉、豆乾、竹筍、滷蛋、香菇、蝦米、蘿蔔乾等,置蒸籠蒸熟,具有咀嚼感,不會太黏膩。南部粽則是將糯米與花生略為炒過,不加醬色,所包內餡有豬肉、紅蔥頭、栗子、豆乾、芋頭等,再將包好的粽子以水蒸煮至糯米熟透,吃時蘸調味料,南部粽香糯性黏,較無嚼感。
4、湖州粽子:屬江浙口味,可在江浙點心館中嚐到,也分甜鹹兩種。甜者是以油脂紅豆沙為內餡,鹹者是以醬油醃過的豬肉為內餡,且每個粽子只包一塊肥肉及一塊瘦肉,並無其他材料,而粽子的包法也很特別,是一頭凸出一頭扁平的鏟子頭形狀。
5、嘉興粽子:名氣大。與湖州粽子較類似,亦屬江浙口味。
6、真武山甜茶粽子:
取真武山優質甜茶經煎熬取汁製作煮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又適合糖尿病人食用。浙江多數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區居民祖祖輩輩、從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的傳統習慣。《紅樓夢》第六十二回等劇情中就曾多次講到賈寶玉愛吃甜茶飯的情節。
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呢,如果按照地域分的話,大致有南,北之分。
另外,就是包粽子的葉子的種類,也有南,北之分。
一:粽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幹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一兩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
二: 粽子的種類:
1.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蘸白糖來吃。
2. 北京的粽子大約可分為3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黏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曰“黃金裹瑪瑙”。
3.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鹹、甜兩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為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4. 瑤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包“枕頭粽”,形似枕頭,每個約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
5. 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後,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6. 傣族過端午也吃粽子,還要過“粽子節”。據說“粽子節”是為了紀念一對因婚姻遭父母反對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夥子都要拿粽子包,與姑娘們相會在大龍潭的芒果樹下,男女圍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夥子吹葉子伴奏。然後小夥子把粽包送給中意的姑娘。
7.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藥節”。過藥節時,習慣採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藥熬水飲汁,或用這些草藥作餡包粽食用。民間認為端午吃這種包餡粽粑可以解毒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