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名和馬有關 馬是人們喜愛的六畜(馬、牛、羊、雞、狗、豬)之一。它常被用於地名,南京與“馬”有關的地名就不少。粗略統計就有十八處。它們是:馬標、馬巷、馬群鎮、白馬城、駐馬坡、飲馬池、馬道街、馬路街、馬府街、馬臺街、馬橋鋪、止馬營、泥馬巷、石馬衝、下馬坊、飲馬巷、五馬橋、五馬渡。 這些地名的來源,除少數難以查實外,大都有其歷史淵源,或與某人有關,或與某事有關,或與某一傳說有關。它們反映了南京地名文化的豐富多采。 白馬城名為城,實為吳國所建的帶有城堡的烽火臺。其遺址據元《至正金陵新志》:“在江寧縣北三十里。”大約在今燕子磯一帶的江邊。書載:“吳時沿江烽火臺二所,一在石頭(城)左,一在自馬城。” 馬道街 馬道街在城南中華門內北邊,東接小心橋東街,西接大油坊巷,與剪子巷平行。相傳明初,富民沈萬三居住此街,為了便於朝見明太祖朱元璋,專為自己修了一條馬道。後朱元璋懷疑沈萬三富可敵國,有謀反之心,便將其充軍雲南,並沒收其全部財產。 馬路街據《首都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年(1894)以後,南京才開始造馬路。當時馬路比較窄,只能通行輕便馬車。北起常府街、南接五福巷的馬路街就是比較窄的一條街。不過馬路街的名字早在乾隆十六年(1751)修的《上縣誌》中就有記載,南京著名的藏書家黃虞稷就在馬路街築’有“千頃堂”,藏書數萬卷。 馬橋鋪這是清代的一處驛鋪。據雍正年間的《六合縣誌》記載,馬橋鋪在六合縣東邊_十里。古代的驛遞是以馬遞送公文,並護送官物和官差。 馬群鎮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重視馬政,要求民間廣為養馬,設有專門機構管理,並制定“牧馬法”。規定每十匹馬設群頭一人,每五十匹馬設群長一人。當時南京郊野到處是一群一群的馬。因此便出現了馬集、馬村、馬塘、馬場等鄉村名。東郊的馬群鄉(現改為鎮)即是其中之一。 五馬渡 據《六朝事蹟類編》等書記載,五馬渡是幕府山前的一個渡口,大致在今下關上元門江口附近。西晉“八王之亂”後,七王慘死,東海王司馬越總攬了朝政。為防內亂,他下令在京的諸王回到各自的封地。於是琅琊王司馬睿、彭城王司馬玄、西陽王司馬漾、南頓王司馬宗和汝南王司馬宏便都從幕府山下江邊渡江。此渡口遂被稱為五王渡,也叫五馬渡。 石馬衝位於江寧路東南上坊鄉。南朝陳霸先的萬安陵就在這裡。石馬衝一名最早見於清初顧炎武的《肇域志》:“石獸尚存,今呼‘石馬衝’。”但萬安陵前石獸中並沒有石馬,只有石麒麟,想是鄉人均俗稱石馬而得名。 馬標是清兵進入南京後,把明故宮和部分明皇城地域圈為“八旗兵駐防城”,作為軍事要地,不許百姓出入。到辛亥革命時,歷經戰火的駐防城已不存在,只在其北部留有“馬標”的地名,“標”,是清代軍事編制的一個單位,相當於現代的“團”,馬標就是清代南京的騎兵團的駐紮營地。 止馬營·馬娘娘 止馬營因朝天宮下馬碑而得名。此碑在離止馬營不遠的朝天宮西坊,碑上刻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馬”12字。至今猶存。這種碑在古代俗稱“止馬碑”。 明洪武時,朝天宮是祭祀天地和演練朝賀天子禮儀的地方,是一個非常莊嚴之所在,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必須下馬步行。止馬營正是當年下馬之地,故名。 關於止馬營這個地名,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後,兵部侍郎之子朱紫貴在水西門偶遇畫家何上清和其妻肖梅娘,朱頓起歹心,妄圖霸佔梅娘。朱紫貴利用朱元璋生性猜忌,搶走了何的畫稿,進行誣陷。朱見畫稿上的大腳女人懷抱一個西瓜,疑為嘲弄馬娘娘,命錦衣衛次日凌晨捉拿畫師問斬。事先朱紫貴叫人在何家屋簷插上芝麻秸,作為捉人標記。 善良的馬娘娘扮為民婦,前往何家夜訪,瞭解到何畫中女人懷抱之物是未畫成的童子頭,冤情大白。她在何家附近發現芝麻秸,於是和隨從在各家屋簷下都插上它,以假亂真,天亮時,錦衣衛前去捉人,見許多人家屋簷下都有芝麻秸,要統統抓走。 馬娘娘見事禍及很多人,乃主動投案,結果又鬧出一出審皇后的笑劇。在馬娘娘的進諫下,朱醒悟,畫師得救。後來,居民為銘記馬娘娘恩德,將這條街改名為“芝麻營”,後又演變為今天的“止馬營”了。 駐馬坡·諸葛亮 駐馬坡在清涼山東坡,相傳為諸葛武侯(亮)出使東吳時與孫權在此駐馬論形勢的地方。《實錄》引《吳錄》說:“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觀秣陵山阜,日:‘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此後歷代方誌大都有諸葛亮出使東吳,在石頭山(清涼山)駐馬論形勢之說,“龍盤虎踞”遂成了南京的一個代名詞。 馬府街·鄭和 馬府街,東起長白街,西至太平南路東口,偉大的Nautilus鄭和,他的府邸曾經坐落於此,馬府街因此得名。 《明史》載:“仁宗立,詔和以下番諸軍守備南京,和乃置第闌干橋。”因鄭和本姓馬,世稱馬府,故闌干橋遂易名為馬府街。 鄭和府第“馬府”,經歷代變遷,早已無存,不過明清兩代,鄭和後人皆族居馬府街。1985年7月在鄭和當年的府第遺址——太平公園內修建鄭和紀念館時,施工中掘出一批瓷片,其中一件碗底上有一楷書“馬”字,太平公園遂更名為鄭和公園。
南京地名和馬有關 馬是人們喜愛的六畜(馬、牛、羊、雞、狗、豬)之一。它常被用於地名,南京與“馬”有關的地名就不少。粗略統計就有十八處。它們是:馬標、馬巷、馬群鎮、白馬城、駐馬坡、飲馬池、馬道街、馬路街、馬府街、馬臺街、馬橋鋪、止馬營、泥馬巷、石馬衝、下馬坊、飲馬巷、五馬橋、五馬渡。 這些地名的來源,除少數難以查實外,大都有其歷史淵源,或與某人有關,或與某事有關,或與某一傳說有關。它們反映了南京地名文化的豐富多采。 白馬城名為城,實為吳國所建的帶有城堡的烽火臺。其遺址據元《至正金陵新志》:“在江寧縣北三十里。”大約在今燕子磯一帶的江邊。書載:“吳時沿江烽火臺二所,一在石頭(城)左,一在自馬城。” 馬道街 馬道街在城南中華門內北邊,東接小心橋東街,西接大油坊巷,與剪子巷平行。相傳明初,富民沈萬三居住此街,為了便於朝見明太祖朱元璋,專為自己修了一條馬道。後朱元璋懷疑沈萬三富可敵國,有謀反之心,便將其充軍雲南,並沒收其全部財產。 馬路街據《首都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年(1894)以後,南京才開始造馬路。當時馬路比較窄,只能通行輕便馬車。北起常府街、南接五福巷的馬路街就是比較窄的一條街。不過馬路街的名字早在乾隆十六年(1751)修的《上縣誌》中就有記載,南京著名的藏書家黃虞稷就在馬路街築’有“千頃堂”,藏書數萬卷。 馬橋鋪這是清代的一處驛鋪。據雍正年間的《六合縣誌》記載,馬橋鋪在六合縣東邊_十里。古代的驛遞是以馬遞送公文,並護送官物和官差。 馬群鎮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重視馬政,要求民間廣為養馬,設有專門機構管理,並制定“牧馬法”。規定每十匹馬設群頭一人,每五十匹馬設群長一人。當時南京郊野到處是一群一群的馬。因此便出現了馬集、馬村、馬塘、馬場等鄉村名。東郊的馬群鄉(現改為鎮)即是其中之一。 五馬渡 據《六朝事蹟類編》等書記載,五馬渡是幕府山前的一個渡口,大致在今下關上元門江口附近。西晉“八王之亂”後,七王慘死,東海王司馬越總攬了朝政。為防內亂,他下令在京的諸王回到各自的封地。於是琅琊王司馬睿、彭城王司馬玄、西陽王司馬漾、南頓王司馬宗和汝南王司馬宏便都從幕府山下江邊渡江。此渡口遂被稱為五王渡,也叫五馬渡。 石馬衝位於江寧路東南上坊鄉。南朝陳霸先的萬安陵就在這裡。石馬衝一名最早見於清初顧炎武的《肇域志》:“石獸尚存,今呼‘石馬衝’。”但萬安陵前石獸中並沒有石馬,只有石麒麟,想是鄉人均俗稱石馬而得名。 馬標是清兵進入南京後,把明故宮和部分明皇城地域圈為“八旗兵駐防城”,作為軍事要地,不許百姓出入。到辛亥革命時,歷經戰火的駐防城已不存在,只在其北部留有“馬標”的地名,“標”,是清代軍事編制的一個單位,相當於現代的“團”,馬標就是清代南京的騎兵團的駐紮營地。 止馬營·馬娘娘 止馬營因朝天宮下馬碑而得名。此碑在離止馬營不遠的朝天宮西坊,碑上刻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馬”12字。至今猶存。這種碑在古代俗稱“止馬碑”。 明洪武時,朝天宮是祭祀天地和演練朝賀天子禮儀的地方,是一個非常莊嚴之所在,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必須下馬步行。止馬營正是當年下馬之地,故名。 關於止馬營這個地名,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後,兵部侍郎之子朱紫貴在水西門偶遇畫家何上清和其妻肖梅娘,朱頓起歹心,妄圖霸佔梅娘。朱紫貴利用朱元璋生性猜忌,搶走了何的畫稿,進行誣陷。朱見畫稿上的大腳女人懷抱一個西瓜,疑為嘲弄馬娘娘,命錦衣衛次日凌晨捉拿畫師問斬。事先朱紫貴叫人在何家屋簷插上芝麻秸,作為捉人標記。 善良的馬娘娘扮為民婦,前往何家夜訪,瞭解到何畫中女人懷抱之物是未畫成的童子頭,冤情大白。她在何家附近發現芝麻秸,於是和隨從在各家屋簷下都插上它,以假亂真,天亮時,錦衣衛前去捉人,見許多人家屋簷下都有芝麻秸,要統統抓走。 馬娘娘見事禍及很多人,乃主動投案,結果又鬧出一出審皇后的笑劇。在馬娘娘的進諫下,朱醒悟,畫師得救。後來,居民為銘記馬娘娘恩德,將這條街改名為“芝麻營”,後又演變為今天的“止馬營”了。 駐馬坡·諸葛亮 駐馬坡在清涼山東坡,相傳為諸葛武侯(亮)出使東吳時與孫權在此駐馬論形勢的地方。《實錄》引《吳錄》說:“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觀秣陵山阜,日:‘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此後歷代方誌大都有諸葛亮出使東吳,在石頭山(清涼山)駐馬論形勢之說,“龍盤虎踞”遂成了南京的一個代名詞。 馬府街·鄭和 馬府街,東起長白街,西至太平南路東口,偉大的Nautilus鄭和,他的府邸曾經坐落於此,馬府街因此得名。 《明史》載:“仁宗立,詔和以下番諸軍守備南京,和乃置第闌干橋。”因鄭和本姓馬,世稱馬府,故闌干橋遂易名為馬府街。 鄭和府第“馬府”,經歷代變遷,早已無存,不過明清兩代,鄭和後人皆族居馬府街。1985年7月在鄭和當年的府第遺址——太平公園內修建鄭和紀念館時,施工中掘出一批瓷片,其中一件碗底上有一楷書“馬”字,太平公園遂更名為鄭和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