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38035845626

    本病多見於小兒,尤以5—15歲居多,潛伏期1~7天,一般為2~5天,臨床表現差別較大: 普通型在流行期間大多數患者屬於此型。臨床主要表現為:①發熱:多為持續性,體溫可達39℃左右,可伴有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中毒症狀;②咽峽炎:表現為咽痛、吞嚥痛,區域性充血並可有膿性滲出液,頜下及頸淋巴結呈非化膿性炎症改變;③皮疹:皮疹是猩紅熱最顯著的症狀。典型皮疹為均勻分佈的瀰漫充血性針尖大小的丘疹,壓之褪色,伴有癢感。皮疹一般於48小時達高峰,然後按出疹先後開始消退,2~3天內退盡。疹退後開始出現面板脫屑。近年來,由於患者很早使用抗菌素,干擾了疾病的自然發展,出現症狀輕者多見,常僅有低熱、輕度咽痛等症狀,皮疹、脫屑等症狀較輕,但仍可引起變態反應性併發症,損害心臟、腎及關節。皮疹特徵:Ⅰ 發熱後24小時內開始發疹;Ⅱ 始於耳後、頸部及上胸部,然後迅速蔓及全身;Ⅲ.病程初期舌覆白苔,紅腫的乳頭突出於白苔之外,稱為“草莓舌”,2~3天后白苔開始脫落,舌面光滑呈肉紅色,乳頭仍凸起,又稱為“楊梅舌”。Ⅳ“口周蒼白圈”如顏面部僅有充血而無皮疹,口鼻周圍充血不明顯,相比之下顯得 發白,稱為“口周蒼白圈”。Ⅴ“帕氏線”(在面板皺褶,皮疹密集或由於摩擦出血稱紫色線狀,稱為“線狀疹”或帕氏線)自治療日起不少於7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髖寬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