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ndoun

        棄其權的“其”是代詞,指代夸父的。  其  拼音:qí/jī  筆畫:8  部首:八  其他解釋:  代詞  1.用作第三人稱人稱代詞,表示領屬關係,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的)。”  例:①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他的。)——《智子疑鄰》  ②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公(袁可立)伸牘盡雪其冤。——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其:代詞,指石崑玉。)  ③恐前後受其敵。(其:代詞,指狼。)——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狼>  ④其夫囈語。(其:她的。)——《口技》  ⑤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國語·卷十四·晉語八》  ⑥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師說》  ⑦公(袁可立)寢其邪謀,受我戎索。避其兇焰,樂我丘園。——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其:他們的。)  ⑧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其:她們的。)  2.指示代詞: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宋·蘇軾《石鐘山記》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清·洪亮吉《治平篇》  ④其一犬坐於前。——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狼》  3.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例:  -1、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2、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墨子·公輸》  -3、既其出。(其:我們)——《遊褒禪山記》  -4、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5、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三國志·魯肅傳》  -6、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孫子兵法.謀攻》  -7、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8、遂前其足。——《遊黃山日記後》  -9、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指南錄後序》  -10、亦各言其志也! ——《論語·先進》  -11、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蘇軾《湖州謝上表》  4。指示代詞遠指,那,那個,那些  例:  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懷其璧。(其:那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④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副詞  1.其,豈(豈)也。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例:①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幹大禮,以自取戾?-----《春秋.左傳魯文公四年》。  ②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左傳》  ④其為死君乎?——《左傳·餚之戰》  ⑥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⑦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例: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重語氣的助詞)——《戰國策·魏策四》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與妻書》  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裡有命令的意味。) ——《伶官傳序》  3.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例:  -1、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國語·卷十四·晉語八》  -2、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3、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孟子。梁惠王下》  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例:①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遊》  ②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例: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生僻含義  1.句中助詞,無義,只增加一個音節  例:雖僻遠其何傷。——《楚辭·屈原·涉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辭·屈原·離騷》  2.助詞,附著於形容詞前、後,起加強形容的作用  例:北風其涼,雨雪其雰。——《詩·邶風》  3.名詞,用於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4.念jī,語氣詞,表示疑問。  例句:夜如何其?夜未央。——《詩.小雅.庭燎》

  • 2 # lanfengz2

    夸父為何要去追趕太陽?

    楊公驥先生認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極為深記得的寓意.

    它說明“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徵);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楊先生這一觀點被編入《中國文學》一書,受到許多同志的贊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太苦、堅持不下時該怎麼安慰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