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歷史發展、時代變遷,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語言雖然不斷變化,但仍有歷史傳承。這種傳承導致龍口方言及其他地區方言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古語。龍口方言 中所保留的古語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種是詞彙的義項、讀音、聲調與今語基本相同的。如,“箸籠”,“箸”是古語,筷子之意,“籠”是編織的盛物器物。又如,“釜臺”,“釜”古代指鍋,“臺”是高的建築物,“釜臺”指釜上之臺,即煙囪。又如,“哈酒”,古語“哈”指用唇吸。再如,語氣詞“矣”,古今基本相同,都有“感嘆”這個義項,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如,甲問:“這杯酒能喝吧?”乙答:“能矣”。
第二種情況是詞彙的義項與今語一致,但讀音、聲調與今語有出入。如“啖飯”,龍口讀作“逮飯”,“啖”(dàn)古語為“吃”意,《史記·項羽本紀》有“樊噲……拔劍切而啖之”。“則聲”,“則”(zé),古語有“作”意,龍口說此人不說話叫“不則聲”,讀音像“子聲”。“慫”,普通話讀sóng,為古書面語驚懼之意,龍口說這個人害怕了,說作這個人“熊”了。“趿”,普通話讀tā,為把鞋後跟踏在腳下拖著走意,如說“趿著鞋走”,龍口讀作sǎ。
還有一種情況是詞彙的義項甚至讀音、聲調與現代漢語不甚一致,但義項有關聯。如“餚”,龍口特指煮熟的豬下貨,而古語指魚肉等葷菜,龍口土語意狹。“跐”,龍口指斜蹬,如“跐著牆”,“跐著梯子”(不使梯子滑下),而古語指踏。“奚”,古語作何、為何、何事講,為疑問代詞,《墨子·小取》有“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之語,龍口也作疑問代詞,置於動詞、形容詞之前,如,奚行,奚是,奚好,奚俊等,是對後面的動詞或形容詞表疑問,“是否”之意。
第一種情況基本是古今一脈傳承,第二種情況是同字或詞的一種異讀(如以龍口話為標準語音,可能“官話”就是一種異讀),第三種情況則是古代語言發展過程中意項的一種“地方化”。
總之,所謂的地方方言,即土語,有許多其實是一種古語,因族群居住偏僻,或與外族群交流相對較少,受外域文化衝擊比較弱,所以土語中保留了相對較多的古語。 龍口銀(人)把吃飯叫逮飯,真好吃叫金好逮。喝水叫哈綏,討厭叫主戰,煩人叫真夠你了,夠死了。
隨著歷史發展、時代變遷,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語言雖然不斷變化,但仍有歷史傳承。這種傳承導致龍口方言及其他地區方言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古語。龍口方言 中所保留的古語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種是詞彙的義項、讀音、聲調與今語基本相同的。如,“箸籠”,“箸”是古語,筷子之意,“籠”是編織的盛物器物。又如,“釜臺”,“釜”古代指鍋,“臺”是高的建築物,“釜臺”指釜上之臺,即煙囪。又如,“哈酒”,古語“哈”指用唇吸。再如,語氣詞“矣”,古今基本相同,都有“感嘆”這個義項,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如,甲問:“這杯酒能喝吧?”乙答:“能矣”。
第二種情況是詞彙的義項與今語一致,但讀音、聲調與今語有出入。如“啖飯”,龍口讀作“逮飯”,“啖”(dàn)古語為“吃”意,《史記·項羽本紀》有“樊噲……拔劍切而啖之”。“則聲”,“則”(zé),古語有“作”意,龍口說此人不說話叫“不則聲”,讀音像“子聲”。“慫”,普通話讀sóng,為古書面語驚懼之意,龍口說這個人害怕了,說作這個人“熊”了。“趿”,普通話讀tā,為把鞋後跟踏在腳下拖著走意,如說“趿著鞋走”,龍口讀作sǎ。
還有一種情況是詞彙的義項甚至讀音、聲調與現代漢語不甚一致,但義項有關聯。如“餚”,龍口特指煮熟的豬下貨,而古語指魚肉等葷菜,龍口土語意狹。“跐”,龍口指斜蹬,如“跐著牆”,“跐著梯子”(不使梯子滑下),而古語指踏。“奚”,古語作何、為何、何事講,為疑問代詞,《墨子·小取》有“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之語,龍口也作疑問代詞,置於動詞、形容詞之前,如,奚行,奚是,奚好,奚俊等,是對後面的動詞或形容詞表疑問,“是否”之意。
第一種情況基本是古今一脈傳承,第二種情況是同字或詞的一種異讀(如以龍口話為標準語音,可能“官話”就是一種異讀),第三種情況則是古代語言發展過程中意項的一種“地方化”。
總之,所謂的地方方言,即土語,有許多其實是一種古語,因族群居住偏僻,或與外族群交流相對較少,受外域文化衝擊比較弱,所以土語中保留了相對較多的古語。 龍口銀(人)把吃飯叫逮飯,真好吃叫金好逮。喝水叫哈綏,討厭叫主戰,煩人叫真夠你了,夠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