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和468
-
2 # 媛姐說職場
秋葉大叔在《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裡鼓勵大家看書,還鼓勵大家多讀書,多做各種筆記。他自己也一直堅持看書,寫書評,做拆書。
他說:“讀好書一定要做筆記。” 秋葉大叔寫讀書筆記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看作者簡介,摘要和目錄,快速瞭解一本書的框架,越瞭解作者的經歷背景,往往越有助於你思考深入思考這本書的一些觀點。
第二步:快速通讀一遍,一般是速讀。 第三步:看到啟發性或者精彩的單元,馬上停下來做記錄。
做記錄的方式包括 :
1. 旁批,直接在書空白處寫自己的想法。
2. 把給自己啟發的要點的頁碼標註出,寫到書的扉頁或者尾頁,變成後續彙總的索引。
3. 馬上把感悟心得發一條微博,回頭複製貼上也方便。
4. 直接拿出筆或者筆記本做摘錄。
5.用手繪的方式畫出書中有價值內容的邏輯框圖。
第四步:對有感覺的書,記錄了足夠的素材,才會考慮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的方法很靈活:
1. 直接一段段摘錄精華,對特別有感觸的內容加一句話點評。
2. 對讀書的內容、價值寫書評。
3. 寫讀書心得筆記。
4. 做一個讀書筆記PPT,這需要在完成讀書筆記的基礎上才方便進行。
6. 等有了一些心得,就找個機會和一幫學生或者朋友聊聊,把自己看來的思想結合自己的體會再講一遍,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非常好的辦法。
我的很多讀書筆記也基本與秋葉大叔吻合,雖做不到每看一本書都做讀書筆記,但幾乎每一本好書都做了讀書筆記。而且一些書中的一些分析問題的方法正內化成自己的思維框架,貫穿在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並帶領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任何一本書,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培根說,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當我們認真地去踐行這些書中的方法的時候,才會豁然開朗,才會愛上讀書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我是媛姐讀書,2018一起讀書,成為更好的自己。
-
3 # 使用者9069888571084
可以下載一個貓圖鷹app,需要記得地方就拍照掃描識別出來然後儲存到手機相簿,手機方便攜帶,有空的時候就可以隨便翻翻,有利於加深印象
回覆列表
是不是時常有這樣一種感覺:有段時間明明讀了不少書,可是合上書之後,卻很難回想起來書裡到底講了什麼。明明感覺收穫很多,卻說不出來到底有什麼收穫。可是,書都是一章一章讀過的,為什麼讀完之後腦袋裡空空如也呢?那是因為,對於一本書來說,僅僅讀過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真正吸收書中的內容,把其中的精髓變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這樣才算是真正的讀書。而吸收消化的關鍵,就是要做好讀書筆記。那麼,怎樣才能做好讀書筆記呢?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作者奧野宣之詳細介紹了,怎樣透過做讀書筆記最大限度地汲取書中的營養,徹底告別“讀完就忘”的尷尬現象。奧野宣之是一個筆記達人,他獨創的資訊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日本商務人士中很受歡迎。而“蔥鮪火鍋筆記法”就是筆記法的精髓。所謂蔥鮪(wěi)火鍋,其實是一道日式料理。其中,魚肉是主料,蔥則是配菜,二者相輔相成,都不可少。奧野宣之創造的“蔥鮪火鍋筆記法”中,鮪魚,是對原文的摘抄,用“○”表示;蔥,是我們自己的感悟和評論,用“☆ ”表示。方便起見,在筆記開頭記下時間、書名和作者,便於日後歸類。舉例如下:[180109]《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 讀書的時候,我就會不自覺地想:“所謂‘理解精髓就好’只是個美好的願望,那是機會主義者讓自己更安心的理由。”而且,長期讀書的人就算認真讀過某本書,也會因為要繼續接觸很多書籍,最後連之前的書的1%~2%都沒有記住。只是這樣讀過,就等於沒有讀過。如果只是用眼睛看過,而不是記在腦子裡,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 我們已經花了錢買書,又花了時間和精力去讀完它們,自然希望讀過之後可以牢牢記住書中的內容,在需要是時候隨時從大腦裡調出,而不是讀過就忘。雖然在表面上看來,和手機上的“收藏”、“喜歡”功能相比,做讀書筆記顯得很“笨拙”,但是從實踐過的效果來看,一點一點地做讀書筆記,既可以加深對書的記憶和理解,也可以在無形中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正像有句諺語所說的,“慢慢走,反而比較快。”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做讀書筆記好麻煩啊,還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慢慢寫。現在手機上不僅有各種收藏功能,還有各式各樣的雲筆記,看到了喜歡的內容,轉發或者收藏一下不就好了嗎?事實上並非如此,打個比方,同樣是花三十分鐘的時間,可以選擇寫一篇讀書筆記,也可以選擇用手機收藏三十本書的筆記,但是在作者奧野宣之看來,後者的讀書效率並非是前者的三十倍。恰恰相反,在他分別實踐過兩種方式之後,還是花三十分鐘抄寫一本書的內容更有效率。就像是無論網盤裡儲存了多少本書,書裡的內容都不會被儲存到腦子裡。只有充分地汲取書裡的營養,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才算是真正讀過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