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福順天
-
2 # 王燁讀書
其實很多,但是說起來突然在記憶裡好像又想不起太多遺失的習俗了。
當今時代所有的事,所有的習俗都被覆蓋上了金錢的味道。
金錢沒有任何的過錯,更多的過錯就是人心。
過去農村的習俗,不管誰家蓋房子,村裡的青壯勞力都會主動上家去幫忙,累了喝碗水,有時候吃頓家常便飯,沒有別的渴求。
如今不同,如今很多的農村,也有一些不好的習俗。
打著各種習俗的名頭說是請客,其實是為了收禮。
當然,這幾年風氣好得多了。
過去逢年過節,家家都有殺頭豬的習慣,殺豬菜,請幫忙的人吃頓飯,大家都是樂樂呵呵的,這也是習俗,現在沒了。
總之自古流傳至今的很多習俗,都是讓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團結,友愛的一種方式和形態。
希望這些好的習俗能夠廣為流傳,也希望這些好的習俗能夠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好的習俗可以讓人情變得厚!壞的習俗,可以讓人情變得薄!
-
3 # 男風起兮
星驛哥哥曰:皮影戲,我們那叫影子戲。在我五六歲的時候見過一次,後來也就再也沒有見過了。雖然有些電視劇裡有這樣的情節,但是現實中見過皮影戲的年輕人人應該不多了。
現在過年舞龍舞獅之類的還是有不少的,但是看起來沒有之前的感覺了。小時候舞龍舞獅特別熱鬧,覺得很好玩,很開心,現在過年沒有那種氣氛了。
-
4 # 鄧工280
記憶裡,家鄉有哪些特別難忘的特色傳統文化習俗再也看不見了?
在中國人民的節日習慣中,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便是一年一度的春節便算是結束了,但在我們地方,接踵而至的便是祭祀祠堂、祖廟(也稱春祭)、公期、軍坡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活動。因為是農閒時節,農村人便乘著空閒走親訪友,探望鄉鄰而更顯得氣氛熱鬧,活動也充滿活力而豐富多采,其隆重氣氛更比春節過之而無不及。
40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發展了,經濟繁榮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上國家對鄉土文化及民族特色傳統文化的支援和保護,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作"封建迷信"而被剷除的鄉土風俗文化和民俗特色文化的很大部分,都得到很好的恢復和保護:比如軍坡、公期、舞龍、戲獅、平安醮會,清明節,端午節,鬼節等等。然而總是有些美中不足而難於恢復的富於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況存在。比如氏族祠堂,氏族祖廟,地方神廟等等,甚至歷史優久的祖(官)墓設施。
在我們家鄉,每個姓氏的祖祠、祖廟,祖墓等建築,是隨著遷居海南的時間長短而不同,少則六、七百年,長則上千年。建築的風格基本上都保留傳承著中原文化的基因。所用的建材基上都是海南最好的木材。比如菠蘿蜜格(格是木材的柚,以下同)、花梨格、苦香格、茵枝格,海梅格、苞子格、桃子格、京子格,坡壘格、母生格、赤鹽,黑鹽,緣楠,香楠等等,所有這些材質構建的建築,其壽命起碼都是上千年以上。按現在的可比價,造價起碼都是三、五佰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尤其是有些材木已絕種,就使是有錢也賣不到。由於那段不堪回頭的年代,不是柝除推毀,就是付之一炬,對於一些小姓氏來說,要恢復其建築只能是白日作夢,對於一些大的姓族,也只能採用現代建築取而代之。而有些屬於國家級的文物古墓,為了考古(實為當時的墓賊所盜)而被全部搗毀。以上幾項,對於他們的姓族文化(也應該是國家特色的傳統文化)設施,應該說他們已經無力恢復,也可以說是失傳而再也看不見了。在我們地方的一間原小學的舊址裡,就有五間姓氏祠堂(王姓、楊姓、黎姓、韋姓、曾姓、泰華三仙聖娘廟),曾經辦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小學,也曾經在裡面爆發過瓊崖人民的起義鬥爭(歷史上稱為"答揚起義爆動"),直到現在沒有一間恢復重建,實在令人心痛。有幸的是,也許祖上有德,也許是我的家鄉姓族夠大,近七百年的祖祠,祖廟,祖墓雖經風吹雨打,歷史洗禮,都能有幸完好無損地儲存下來。謝天謝地!
祖祠,祖廟,祖墓,對於一個姓族來說,是一個不可侵犯的神聖地方,在祠堂裡供奉著歷祖歷宗的亡魂牌位,上至三千多年前的開姓始祖,下至現代平凡子孫。祖廟裡供奉著遷瓊以來對宗族及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歷代偉人、精英子弟的光輝史績。祖墓裡安放著迀瓊以來最早開基立業的先輩英靈。在我們家鄉,最有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莫過於正月舉行祭祀祖祠,祖廟和清明的祭祀祖墓習俗。
國,是家的放大,一個家庭,一個姓族(氏族)如果不懂得愛家,不懂得愛祖宗,就是不懂得愛國。每逢清明,國家必祭軒轅皇帝,也就是每個華人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根——火黃子孫,而每個姓族祭祖,也同樣是傳遞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偉大意義。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那些過去的已經過去,在新的形勢下,在黨和國家的關懷和幫助下,我相信,那些失去的優秀傳統中華文化習俗,一定會得到完善和恢復,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文明,將會綻放出更加光輝燦爛的異彩!
回覆列表
自然災害廠養豬,
人糞曬乾食為主。
文革揪鬥老師苦,
馬路高放革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