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之間Lite
-
2 # HAO果媽媽
1.以下節日在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除夕夜,正月初五,入伏天,立秋,立冬,冬至。並且在不同的日子有不同的寓意~2.餃子是一種麵食,用的是死麵,所以相對於其他麵食來說並不太容易消化,腸胃不太好的人平常還是少吃的好。
3.餃子有多種餡的,豬肉大蔥的,牛肉大蔥的,豬肉韭菜的,韭菜雞蛋的,豬肉香菇的,西紅柿雞蛋的等等……總體來說分為肉餡和素餡兩種。
4.比較娛樂化的知識是:明星包貝爾的女兒小名叫做包餃子~
請超人們注意啦,從現在開始芝士超人芝芝會不定期的給大家分享各種好玩又有趣的知識點。
不論是天文地理、雞毛蒜皮,生理衛生,人情世故,陰溝爛泥還是三教九流,時政軍事,柴米油鹽,歷史偉人,只要是你感興趣的,都是芝芝要分享給你的。
芝芝分享的知識點有可能是已經在芝士超人出過的題目,芝芝在這裡給你進行深度解析。也有可能是以後或許會出的題目。芝芝提前給超人們做一個知識普及。總之,好玩又有趣的各種知識,多學一點沒壞處的。
下面芝芝就要分享關於餃子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一、“醫聖”張仲景發明了餃子作“藥用”。
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之一,每到過年過節,一家人便會相聚在一起吃餃子。人們通常將麵粉擀成又薄又軟的圓形餃子皮,再將鮮肉、白菜或韭菜等切碎拌上作料。包成似人耳的獨特形狀。下鍋煮至餃子上浮即可撈出食用。輕輕一口,皮薄餡嫩,回味無窮。
有沒有想過,其實大家平常吃的餃子的發明者不是廚師,也不是美食愛好者。而是大名鼎鼎的“醫聖”張仲景。張仲景發明餃子也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而是為了救黎明百姓於水火之中。是的,思念是一種病,餃子是一種藥。
東漢末年,由於兵戈擾攘,政治腐朽,社會矛盾不斷被激化,百姓苦不堪言。全國各地都爆發出了大規模的傷寒病。已是長沙太守的張仲景,不忍百姓忍飢挨,甚至因寒冷而爛了耳朵。
毅然辭去太守之職,專心鑽研醫術,只為治病救人。終於,張仲景在南陽搭起了醫棚,架起大鍋。熬“祛寒嬌耳湯”分發給爛耳朵的百姓們。
“嬌耳”其實就現如今的餃子。張仲景將許多祛寒的藥材一起熬煮,如羊肉、胡椒等。煮好後切碎,用麵皮包成嬌耳。下鍋煮熟後,連湯和嬌耳一起端給這些貧苦百姓吃。老百姓喝了“祛寒嬌耳湯”,渾身發熱,耳朵也有了一股暖意。一段時間後老百姓身體裡的寒氣消失。爛掉的耳朵自然也就好了。
雖然現在的餃子沒有被當做藥用,僅僅作為美食。但在那個年代,吃餃子是可以救命的。
二、餃子的名字比課本里的小紅,小明好聽多了。
比起霸佔數學、語文課本長達三四十年之久,成為廣大70後、80後、90後及00後童年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黃金不敗鐵三角”小明、小紅和小剛。餃子的名字才真是傳承了泱泱華夏的文化精髓,彰顯了古人偉大的智慧。而且從古至今用了那麼多名字,竟然每一個名字都很好聽。
1、由於混沌出現得比餃子早,所以在給餃子取名字的時候就免不了要帶上混沌的影子。在三國時餃子被稱為“月牙餛飩”。是不是聽起來很有食慾?
2、南北朝時期很直接,就叫“餛飩”。那會兒的餃子煮好了以後把湯和餃子盛一碗,一起吃。現在的河南、陝西等地依然有這樣的吃法。
3、唐代的名字最為霸氣,叫“偃月形餛飩”。想起了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唐朝的餃子已經撈出來單獨吃了。
4、宋代時被稱為“角子”,餃子的發音就是以此為源頭。
5、摘自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
“元旦拜年,作匾食”摘自劉若愚的《酌中志》
“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由此可以推測,這時候明代北方地區過年不再吃以前的園子、年糕,而是“匾食”。
6、到了清朝,餃子的名字更是種類繁多“餃兒”、“水點心”、“煮餑餑”。這時候在春節吃餃子已經非常普遍。後來被流傳為大家熟知的名稱——“餃子”。
三、國外也有餃子,而且都是當地的味道
不光中國有餃子,其實外國的餃子也形狀風味各異,極具當地特色。
1、印度的餃子不光有咖哩,還有咖哩角。一般包裹豌豆、絞肉、扁豆、洋蔥等。形狀為三
角形。在油鍋中炸至金黃色便可食用。
2、義大利的餃子皮會用到雞蛋或者鴨蛋。麵粉裡偶爾還會加玉米麵。餡料通常為番茄、菠菜、鹹肉、火腿、乳酪等。義大利餃子的形狀非常自由。有什麼樣的模子,就可以做出什麼形狀的餃子。有三角形、方形、圓形等。還有波浪形的邊緣,還是很可愛的。
3、德國餃子是沒有餡料的。但是會搭配德國風味的豬排或肉卷等肉類食用。
4、南韓餃子的餡料出鏡率最高的就是泡菜,形狀很特別,為圓形。南韓人不管餃子叫餃子。叫饅頭。
5、越南餃子的構成非常奇特,不是普遍的麵粉,而是木薯粉。樣子晶瑩剔透,味道嚼勁十足。餡料比較常見,就是豬肉和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