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諮詢師,在我的專業受訓裡,把迴避型人格歸為自戀人格。典型的特徵就是:很容易感受到自體不穩,可能會採取迴避,主動切斷關係的方式應對困境。這種狀態背後的因素是一個人早年沒有被接納,他在幻想層面,別人也不會接納自己,會評判自己。說白了,他對世界的信任被破壞了,導致他沒有安全感,採取迴避行為(對外);對自己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好(對內)。二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肯伯格說:每一個人都會有三部分:自我映像,他人映像,情感色彩。自我映像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討厭自己就是“自我映像”出了問題。他人映像是一個人感受到照顧者的態度,照顧者的形象。情感色彩是指這個人經常體驗到的情緒,比如愉悅,幸福,沮喪,鬱悶,憤怒,平靜。假如一個人早年被很好的照顧,餓了,媽媽來餵奶;困了,媽媽來哄睡;幫媽媽掃地了,媽媽認可孩子的行為,感謝他分擔家務。孩子會認為“我是好的,我是有價值的”“媽媽是慈愛的,媽媽是可親的”他經常體驗到愉悅,平和。以下舉幾個例子,說明“自我映像”出了問題。第一種情況:孩子出生之後,他的母親因為自己性格的原因,不喜歡孩子,所以孩子餓了,困了,哭了,媽媽要麼無視孩子,要麼粗暴地對待。孩子長大一點,他想做點事情,媽媽總是指責否定他“你什麼都做不好,要你什麼用?”“考90分你就驕傲了,你看隔壁誰誰誰”。。。。。。天長日久,孩子心中形成一個信念:“我是不好的”“這個世界是不可信的”他經常感受到無力,沮喪,抑鬱,焦慮,憤怒,委屈。這種情況是由於媽媽的人格缺陷導致孩子不喜歡自己。第二種情況:母親生了孩子,家族裡無人照顧這個產婦,媽媽得了產後抑鬱,或者媽媽已經有了大點的孩子,這個新產婦剛生完孩子還需要照顧別的孩子。她沒有體力,精力照顧這個小寶寶,所以,寶寶有需求的時候,是被無視的,孩子同樣會內化一個信念:“我是不好的”“這個世界是不可信的。”這種情況是家族的環境不好,繼而媽媽的狀態不好,導致孩子不喜歡自己。第三種情況:孩子出生之後,媽媽是愛孩子的,但是,媽媽是比較粗心的那種,不太會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上了小學,有一天,在學校尿了褲子,遭到同學的恥笑,孩子很痛苦。媽媽沒有發現孩子的異常,於是孩子每天頂著同學的恥笑,捉弄去上學。這個情況一直沒有被幹預,日久天長,孩子有了這個信念“我是不好的”“別人是充滿敵意的。”PS:上面的“媽媽”不單指“現實中的媽媽”一個人,代指所有的照顧者,比如:媽媽,爸爸,奶奶,保姆阿姨。討厭自己是“自我映像”出了問題,心理發育停滯,人格是有缺陷的,感受到幸福的能力是受損的。三這類人可以進行自我療愈,有一本《認知治療技術,從業者指南》上面有100多種技術,可以直接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工作。比如:1 可以用一些新的信念代替舊的信念,比如“我只是不太會與人交往,這並不意味著我就是不受歡迎的。”2多種可能性技術,比如一個人瞥了你一眼,你第一感覺是他不喜歡我,但是還有第二種可能是他平時就總這樣看人,他有這個習慣。也有第三種可能是他今天和妻子吵了一架,他心情不好,看誰都不順眼。3區分事實和想法。你可以問自己,“別人不喜歡我,這是一個事實還是一個想法?”不過,這種自我療愈因為只在意識層面工作,不能作用到潛意識層面,所以無法在性格,人格方面有所改善。想要在性格,人格層面改善和提升,你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對你進行人格評估和診斷,結合你的目標,形成一套適合你的治療方案。四 這樣案例的治療可長可短。如果他來求助,我會讓來訪自己選擇,他是單純消除這個症狀,想要人際正常,還是想要在人格層面改善自己。如果來訪想消除症狀,我會告訴他,這需要短程治療。大概20,30次就可以達到。如果來訪不僅僅想消除症狀,還想改善自己的人格,我會告訴他這需要60次以上的長程治療才會達到。因為人格改善需要在潛意識層面工作,那麼諮詢起效果其實是內化一個新形象(接納,自己自己的形象)代替舊形象(他成長中內化的那個批評,不接納自己的照顧者形象。)當然,也有來訪想消除症狀,等症狀消除之後,他覺得很滿意,他想繼續諮詢,提升人格狀態。總之,答案是開放的,諮詢師是穩定的,來訪更願意留下來。還有,20,30次以消除症狀為目的的治療通常會用到認知行為治療。而60次以上的長程治療通常是精神分析或人本治療。五我個人在這2者之間更推崇精神分析。舉個例子;來訪說“我快要考試了,我媽媽每天纏著我說這說那,我很無力。”人本的諮詢師會說;“媽媽每天纏著你說這說那,你很煩的”------共情。精神分析自體派的迴應是:“媽媽每天纏著你說話,你很不爽,你希望她看到你面臨考試,需要自己的時間。”-------共情+願望的表達也就是,人本的諮詢師更節制。所以迴應會待在無力的位置上。精神分析自體派的迴應更主動,落腳點放在他希望別人怎麼對他。這有什麼不一樣嗎?前面來訪聽完之後,感覺被理解了。後者來訪聽完之後,感覺被理解了,他還有了自我安撫的功能。下次生氣,他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會有一天,他對媽媽說:“媽媽,我快要考試了,壓力很大,我需要時間複習功課。”我是自體心理學系統培訓500小時的諮詢師,歡迎同行交流指正。
一我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諮詢師,在我的專業受訓裡,把迴避型人格歸為自戀人格。典型的特徵就是:很容易感受到自體不穩,可能會採取迴避,主動切斷關係的方式應對困境。這種狀態背後的因素是一個人早年沒有被接納,他在幻想層面,別人也不會接納自己,會評判自己。說白了,他對世界的信任被破壞了,導致他沒有安全感,採取迴避行為(對外);對自己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好(對內)。二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肯伯格說:每一個人都會有三部分:自我映像,他人映像,情感色彩。自我映像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討厭自己就是“自我映像”出了問題。他人映像是一個人感受到照顧者的態度,照顧者的形象。情感色彩是指這個人經常體驗到的情緒,比如愉悅,幸福,沮喪,鬱悶,憤怒,平靜。假如一個人早年被很好的照顧,餓了,媽媽來餵奶;困了,媽媽來哄睡;幫媽媽掃地了,媽媽認可孩子的行為,感謝他分擔家務。孩子會認為“我是好的,我是有價值的”“媽媽是慈愛的,媽媽是可親的”他經常體驗到愉悅,平和。以下舉幾個例子,說明“自我映像”出了問題。第一種情況:孩子出生之後,他的母親因為自己性格的原因,不喜歡孩子,所以孩子餓了,困了,哭了,媽媽要麼無視孩子,要麼粗暴地對待。孩子長大一點,他想做點事情,媽媽總是指責否定他“你什麼都做不好,要你什麼用?”“考90分你就驕傲了,你看隔壁誰誰誰”。。。。。。天長日久,孩子心中形成一個信念:“我是不好的”“這個世界是不可信的”他經常感受到無力,沮喪,抑鬱,焦慮,憤怒,委屈。這種情況是由於媽媽的人格缺陷導致孩子不喜歡自己。第二種情況:母親生了孩子,家族裡無人照顧這個產婦,媽媽得了產後抑鬱,或者媽媽已經有了大點的孩子,這個新產婦剛生完孩子還需要照顧別的孩子。她沒有體力,精力照顧這個小寶寶,所以,寶寶有需求的時候,是被無視的,孩子同樣會內化一個信念:“我是不好的”“這個世界是不可信的。”這種情況是家族的環境不好,繼而媽媽的狀態不好,導致孩子不喜歡自己。第三種情況:孩子出生之後,媽媽是愛孩子的,但是,媽媽是比較粗心的那種,不太會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上了小學,有一天,在學校尿了褲子,遭到同學的恥笑,孩子很痛苦。媽媽沒有發現孩子的異常,於是孩子每天頂著同學的恥笑,捉弄去上學。這個情況一直沒有被幹預,日久天長,孩子有了這個信念“我是不好的”“別人是充滿敵意的。”PS:上面的“媽媽”不單指“現實中的媽媽”一個人,代指所有的照顧者,比如:媽媽,爸爸,奶奶,保姆阿姨。討厭自己是“自我映像”出了問題,心理發育停滯,人格是有缺陷的,感受到幸福的能力是受損的。三這類人可以進行自我療愈,有一本《認知治療技術,從業者指南》上面有100多種技術,可以直接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工作。比如:1 可以用一些新的信念代替舊的信念,比如“我只是不太會與人交往,這並不意味著我就是不受歡迎的。”2多種可能性技術,比如一個人瞥了你一眼,你第一感覺是他不喜歡我,但是還有第二種可能是他平時就總這樣看人,他有這個習慣。也有第三種可能是他今天和妻子吵了一架,他心情不好,看誰都不順眼。3區分事實和想法。你可以問自己,“別人不喜歡我,這是一個事實還是一個想法?”不過,這種自我療愈因為只在意識層面工作,不能作用到潛意識層面,所以無法在性格,人格方面有所改善。想要在性格,人格層面改善和提升,你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對你進行人格評估和診斷,結合你的目標,形成一套適合你的治療方案。四 這樣案例的治療可長可短。如果他來求助,我會讓來訪自己選擇,他是單純消除這個症狀,想要人際正常,還是想要在人格層面改善自己。如果來訪想消除症狀,我會告訴他,這需要短程治療。大概20,30次就可以達到。如果來訪不僅僅想消除症狀,還想改善自己的人格,我會告訴他這需要60次以上的長程治療才會達到。因為人格改善需要在潛意識層面工作,那麼諮詢起效果其實是內化一個新形象(接納,自己自己的形象)代替舊形象(他成長中內化的那個批評,不接納自己的照顧者形象。)當然,也有來訪想消除症狀,等症狀消除之後,他覺得很滿意,他想繼續諮詢,提升人格狀態。總之,答案是開放的,諮詢師是穩定的,來訪更願意留下來。還有,20,30次以消除症狀為目的的治療通常會用到認知行為治療。而60次以上的長程治療通常是精神分析或人本治療。五我個人在這2者之間更推崇精神分析。舉個例子;來訪說“我快要考試了,我媽媽每天纏著我說這說那,我很無力。”人本的諮詢師會說;“媽媽每天纏著你說這說那,你很煩的”------共情。精神分析自體派的迴應是:“媽媽每天纏著你說話,你很不爽,你希望她看到你面臨考試,需要自己的時間。”-------共情+願望的表達也就是,人本的諮詢師更節制。所以迴應會待在無力的位置上。精神分析自體派的迴應更主動,落腳點放在他希望別人怎麼對他。這有什麼不一樣嗎?前面來訪聽完之後,感覺被理解了。後者來訪聽完之後,感覺被理解了,他還有了自我安撫的功能。下次生氣,他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會有一天,他對媽媽說:“媽媽,我快要考試了,壓力很大,我需要時間複習功課。”我是自體心理學系統培訓500小時的諮詢師,歡迎同行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