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泳者無敵1
-
2 # 莫問天塵
比喻反了!
太陽是電子,地球是塵埃,黑洞是原子核。
所有的天體都是空間擠壓組成的,並不是僅僅有萬有引力,而是萬物的運動對外界的斥力主導。
質量是由空間的相對擠壓(運動或者說能量)產生的,能量的相對運動開闢空間,同向運動空間崩塌。
任何自發的單向運動體積越來越小,人力助推的加速運動質量越來越大(加速了對向運動)。空氣中運動受到空氣阻力,同樣的,空間中運動也會受到空間的阻力,只是低速時感覺不到罷了,磁力就是空間阻力的外在表現。
黑洞很有可能是恆星對中心強大的斥力,造成中心的空間擠壓,同向運動空間崩塌(預測是超光速的)。
-
3 # 德富59
設想一下,外星人觀察地球及太陽系,每次觀察到的都是不同平行宇宙中的太陽系,得到很多張不同位置的地球,雜亂地包圍著太陽這個核心作運動的影象
最後外星人得出結論:在多重平行宇宙的背景下,地球象電子雲一樣地圍著太陽運動,具有能級躍遷現象,尊循測不準原理,偶爾還有神秘的糾纏現象發生……宇宙是不是很奇妙呀!
-
4 # 科技袁人袁嵐峰
實際上,這是個相當常用的比喻。當然是反過來比的,即把原子比作太陽系,原子核好比太陽,電子好比地球或行星。這叫做原子的太陽系模型,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太陽系模型之間,流行的原子模型叫做葡萄乾麵包模型,意思是:原子中的正電荷像麵包一樣均勻地分散在整個空間,負電荷即電子像葡萄乾一樣鑲嵌在這個正電荷背景裡。你看,基本精神跟太陽系模型剛好相反!
為什麼後來大家都轉而相信原子的太陽系模型了呢?這是因為紐西蘭和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用阿爾法粒子(即氦原子核,現在我們知道它是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的)轟擊原子。他發現,在大部分情況下,阿爾法粒子徑直穿過了原子,或者只有微小的偏轉。這說明,原子的空間十分空曠。但是也有些時候,阿爾法粒子遭到了嚴重的偏轉,甚至被反彈了回來。這說明,原子中有一小塊質量集中的區域,如果入射粒子湊巧打到了上面,就會被大幅度偏轉或者反彈。這一小塊質量集中的區域,就是原子核。
盧瑟福
回頭來說題主的比喻。地球跟電子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地球有一個明確的軌跡,在任何時刻你都可以確定地球的位置和速度。但電子卻沒有明確的軌跡,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說明,你不可能同時確定電子的位置和速度。因此,把地球比作電子,只是一個類比而已,千萬不能太當真。
-
5 # shawn25
電子的運動和地球繞太陽的運動沒有任何相似性,完全是兩碼事。
可能是中學教科書只講過盧瑟福散射實驗,和盧瑟福模型,就想當然人為電子是像行星一樣繞核運動。
這就是大家熟悉的盧瑟福模型。
但是這是完全錯誤的,按照這個模型和實際現象完全對不上號。盧瑟福的實驗僅僅證明了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有些地方是空的,並不能說明電子就是按軌道運動的。
軌道模型會存在很多問題,和現實嚴重不符。
第一 因為假如電子按軌道繞核運動,就一定會產生電磁波,我們根本觀測不到這樣的電磁波。
第二 如果電子是按軌道繞核運動,那麼因為釋放電磁波,最終電子會能量耗盡,撞擊到原子核上去,可是我們從來沒發現過這樣的現象。
第三 即使是忽略釋放電磁波的問題,不管你按照什麼樣的固定軌道來計算,都和實際上原子光譜對不上。(拿太陽和地球來舉例,假設你給地球一個推動力,地球的軌道一定會變化,並且符合牛頓力學,但是,當你給電子一個能量,電子的軌道變化用牛頓力學咋都算不出來。)
正是這個奇怪的問題,才最後導致量子力學的誕生。也只有用量子力學的薛定諤方程才能準確的算出電子能級等一系列現象。
現代物理認為的原子核模型是這樣的
一定要注意,中間是原子核,周圍的小點了可不是電子。而是電子可能出現的機率,並不代表這個地方真的有個電子。這個就叫做機率電子雲。
一定要記住,電子是根本畫不出來軌道的,我們也不知道電子向什麼方向運動(想一想薛定諤的貓),我們只能計算出電子可能出現的位置。
電子的運動模型就像是薛定諤的貓,在你沒開啟盒子之前,你永遠不知道電子是怎麼運動的。而所以我們觀察到的電子產生的現象,就相當於開啟盒子檢視貓是不是活著的過程。
我們無法知道貓是死是活,但是我們可以不斷開啟盒子,然後統計貓的死亡率,從而在下一次開啟盒子之前預測貓是死是活。
同理,我們雖然無法知道電子的軌道(或者本來根本就沒有固定軌道,因為觀測和實際現象,才確定了位置),但是我們可以統計電子出現的規律,從而預測電子會產生什麼現象。
這就是現代機率電子雲的概念。
如果這樣算下來,電子繞原子核的旋轉週期(好吧,只是根據繞行半徑和速度得來,我們假設它就是這麼轉的)在"10負19"數量級(大約),地球的繞行週期在"10正7"的數量級,相差“10正26”倍,地球存在的50億年,不過對“想對於他們來說地球是電子的“生物”(暫且這麼說)”也不過才“10負9”秒,正是地球、人類、太陽系的存在不過是一瞬間都不到?請問,這樣有什麼已知的不妥,各方面的。
回覆列表
這個比喻不妥。地球繞太陽運動有固定的軌道,而電子繞原子核運動則沒有固定的軌道,而是表現為電子雲。根本原因在於微觀世界的物質與宏觀物質的行為不同。微觀物質表現為波粒二相,而這種波也不是我們慣常所見的機械波,而是機率波。微關物質還有很多詭異的行為,比如不能同時準確測定位置和速度,隧道效應,量子糾纏等等。所以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