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了萬曆皇帝身上的一些謎團,我想這是唯一可以稱得上積極的意義了!
定陵的挖掘可以說是非常失敗的,所謂的搶救性挖掘、實則是毀滅式挖掘,無論是保護手段還是因為動亂而遭受破壞的文物,都是無法磨滅的傷痛
至此,僅代表個人,對郭沫若主導的這次考古發掘嗤之以鼻!
定陵的開掘自1956年5月破土動工,兩年多的時間,便完成了這一帝王陵寢的全部挖掘,可想而知,這其中有多少的急功近利、肆意而為!要知道,開挖大型陵墓、尤其是這種結構複雜的帝王陵寢,是要經過周密的計劃和可行性方案的分析,一點點去研究才是,可是我們的考古隊卻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壯舉”
享受了368年安寧的萬曆帝后,和他們的隨葬品們,就這樣毫無準備的展現在了世人眼前!萬曆帝后的殉葬品被搬出地下宮殿,搬到了故宮神武門城樓,向群眾展出
展覽之後,才開始對這些殉葬器物進行修補、保護、複製!可以這麼說,未經保護修補的這些絕世精品,就這樣在大氣之中暴露著,毫無保護措施!除此以外,萬曆帝后的屍骨也進入了複製的階段,帝后的頭骨被送往中科院古人類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去進行修補,在這中間還有個小插曲,蘇聯的專家想要將屍骨帶回蘇聯研究,最終未能實現
就這樣,連同萬曆皇帝的龍袍、皇后鳳冠等一系列珍品在展覽之後進入了修補階段,時至今日我們能在國家博物館中見到這一頂鳳冠,我們要感謝這些磚家,讓這頂鳳冠在氧化之後,以灰暗的顏色展現在世人眼前,以此來表明皇家物品也不過如此!
見過實物的,一定會明白,下面這張圖是精修+濾鏡的樣子
由於挖掘速度過快、出土文物數量之大,導致技術處理和保護成為重中之重。而這其中大量的絲織品的處理,是最棘手的。有人建議,絲織匹料可以像古畫一樣進行託裱,背後襯用韌性大的紙張,以便卷舒;有人建議,糨糊內加入防腐劑,以便長久儲存
可問題來了,託裱工作並無專業人員現場指揮或指導。裝裱完畢,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來了。他想看看匹料,做一點研究,便將裱品展開,用放大鏡一件件仔細觀察,隨後迷惑不解地問:“怎麼有的裝裱成品顯露的是織品反面?”一位工作人員急中生智說“研究織品的結構不是要看反面嗎?”
沈從文不願再看下去了,走出接待室,對同來的助手說:“囊括了中華紡織技藝精華的明代織錦遺產,如此輕率地對待,還做這樣不負責任的解釋,不是出於無知,就是有意欺騙!”
有些袍服的處理,也不盡如人意。比如用塑膠加入軟化劑塗在半腐的衣服上,時間稍久,衣服顏色變深,軟化劑蒸發,質料變硬,硬作一塊,遂無法展開。未經反覆實驗,匆匆上手,效果往往不佳,這類工作到後來只能停止了
這種失誤導致的大量珍品遭到毀壞已是數量巨大,而在挖掘時,已經有很多精美的絲織品在接觸空氣後不久化為飛灰,好不容易儲存下來的,卻又遭受這樣的對待
不得不說,主導挖掘定陵的郭沫若,身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定陵中絲織品損壞的訊息傳出後,讓很多人痛心疾首,可是定陵挖掘的“成功”為很多人做了榜樣,有的省份正在組織人力,躍躍欲試,要向帝王陵墓進軍。還有些省份也不甘落後,紛紛效仿。漢陵、唐陵、清陵,都響起了開掘號子……
面對這一緊急情況,負責全國文物保護、考古發掘的鄭振鐸、夏鼐心急如焚,立即上書國務院,請求對這種極不正常的發掘之風予以制止。這份報告很快得到周恩來批准,立即通令全國。總理力挽狂瀾,這才使行將遭滅頂之災的中國文化遺產免於劫難
隨後,周總理拒絕了吳晗挖掘朱棣長陵的要求,自此以後帝王陵墓的挖掘便停止了,萬曆的定陵成為試驗品的同時,也成了犧牲品
動亂時代如火如荼的開始了,定陵難免浩劫。當時造反派試圖摧毀明樓,卻因明樓用料堅固異常,未能得逞。他們在豎匾的“定陵”二字上刷上油漆後,又闖入了地宮,最後砸碎棺槨,甚至一擁而上將萬曆帝后的三具古屍全都焚燬了
這天是1966年8月24日,這成了中國考古史上最悲愴的日子,遭受滅頂之災的定陵,時至今日向我們展出的是什麼,我想大家應該很清楚吧!
不得不說,定陵的挖掘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比如萬曆皇帝的腿疾問題、絲織技術是否失傳等問題,都伴隨著見證性文物的出土,得到了一定的印證
可是,我們就能因小失大、胡作非為嗎?如果說動亂的那十年,沒人能夠倖免;但在考古挖掘的時候,就不能再細心一些、準備再充分一些嗎?
所謂的搶救性挖掘,事實上是毀滅性挖掘,甚至可以說此次行為都不如很多盜墓賊來的有“職業”修養!
這個鍋,郭同志是背定了!而定陵之殤,也成為我們永遠無法挽回的損失!
揭開了萬曆皇帝身上的一些謎團,我想這是唯一可以稱得上積極的意義了!
定陵的挖掘可以說是非常失敗的,所謂的搶救性挖掘、實則是毀滅式挖掘,無論是保護手段還是因為動亂而遭受破壞的文物,都是無法磨滅的傷痛
至此,僅代表個人,對郭沫若主導的這次考古發掘嗤之以鼻!
不負責任的處理,讓這座帝陵未能受到應有的對待!定陵的開掘自1956年5月破土動工,兩年多的時間,便完成了這一帝王陵寢的全部挖掘,可想而知,這其中有多少的急功近利、肆意而為!要知道,開挖大型陵墓、尤其是這種結構複雜的帝王陵寢,是要經過周密的計劃和可行性方案的分析,一點點去研究才是,可是我們的考古隊卻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壯舉”
享受了368年安寧的萬曆帝后,和他們的隨葬品們,就這樣毫無準備的展現在了世人眼前!萬曆帝后的殉葬品被搬出地下宮殿,搬到了故宮神武門城樓,向群眾展出
展覽之後,才開始對這些殉葬器物進行修補、保護、複製!可以這麼說,未經保護修補的這些絕世精品,就這樣在大氣之中暴露著,毫無保護措施!除此以外,萬曆帝后的屍骨也進入了複製的階段,帝后的頭骨被送往中科院古人類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去進行修補,在這中間還有個小插曲,蘇聯的專家想要將屍骨帶回蘇聯研究,最終未能實現
就這樣,連同萬曆皇帝的龍袍、皇后鳳冠等一系列珍品在展覽之後進入了修補階段,時至今日我們能在國家博物館中見到這一頂鳳冠,我們要感謝這些磚家,讓這頂鳳冠在氧化之後,以灰暗的顏色展現在世人眼前,以此來表明皇家物品也不過如此!
見過實物的,一定會明白,下面這張圖是精修+濾鏡的樣子
留下來的是精品沒錯,可是那些被毀壞的就這麼算了嗎?由於挖掘速度過快、出土文物數量之大,導致技術處理和保護成為重中之重。而這其中大量的絲織品的處理,是最棘手的。有人建議,絲織匹料可以像古畫一樣進行託裱,背後襯用韌性大的紙張,以便卷舒;有人建議,糨糊內加入防腐劑,以便長久儲存
可問題來了,託裱工作並無專業人員現場指揮或指導。裝裱完畢,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來了。他想看看匹料,做一點研究,便將裱品展開,用放大鏡一件件仔細觀察,隨後迷惑不解地問:“怎麼有的裝裱成品顯露的是織品反面?”一位工作人員急中生智說“研究織品的結構不是要看反面嗎?”
沈從文不願再看下去了,走出接待室,對同來的助手說:“囊括了中華紡織技藝精華的明代織錦遺產,如此輕率地對待,還做這樣不負責任的解釋,不是出於無知,就是有意欺騙!”
有些袍服的處理,也不盡如人意。比如用塑膠加入軟化劑塗在半腐的衣服上,時間稍久,衣服顏色變深,軟化劑蒸發,質料變硬,硬作一塊,遂無法展開。未經反覆實驗,匆匆上手,效果往往不佳,這類工作到後來只能停止了
這種失誤導致的大量珍品遭到毀壞已是數量巨大,而在挖掘時,已經有很多精美的絲織品在接觸空氣後不久化為飛灰,好不容易儲存下來的,卻又遭受這樣的對待
不得不說,主導挖掘定陵的郭沫若,身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匆匆挖掘的定陵,遭受損失之巨無法估量,但有人卻想繼續下去!定陵中絲織品損壞的訊息傳出後,讓很多人痛心疾首,可是定陵挖掘的“成功”為很多人做了榜樣,有的省份正在組織人力,躍躍欲試,要向帝王陵墓進軍。還有些省份也不甘落後,紛紛效仿。漢陵、唐陵、清陵,都響起了開掘號子……
面對這一緊急情況,負責全國文物保護、考古發掘的鄭振鐸、夏鼐心急如焚,立即上書國務院,請求對這種極不正常的發掘之風予以制止。這份報告很快得到周恩來批准,立即通令全國。總理力挽狂瀾,這才使行將遭滅頂之災的中國文化遺產免於劫難
隨後,周總理拒絕了吳晗挖掘朱棣長陵的要求,自此以後帝王陵墓的挖掘便停止了,萬曆的定陵成為試驗品的同時,也成了犧牲品
動亂時代如火如荼的開始了,定陵難免浩劫。當時造反派試圖摧毀明樓,卻因明樓用料堅固異常,未能得逞。他們在豎匾的“定陵”二字上刷上油漆後,又闖入了地宮,最後砸碎棺槨,甚至一擁而上將萬曆帝后的三具古屍全都焚燬了
這天是1966年8月24日,這成了中國考古史上最悲愴的日子,遭受滅頂之災的定陵,時至今日向我們展出的是什麼,我想大家應該很清楚吧!
不得不說,定陵的挖掘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比如萬曆皇帝的腿疾問題、絲織技術是否失傳等問題,都伴隨著見證性文物的出土,得到了一定的印證
可是,我們就能因小失大、胡作非為嗎?如果說動亂的那十年,沒人能夠倖免;但在考古挖掘的時候,就不能再細心一些、準備再充分一些嗎?
所謂的搶救性挖掘,事實上是毀滅性挖掘,甚至可以說此次行為都不如很多盜墓賊來的有“職業”修養!
這個鍋,郭同志是背定了!而定陵之殤,也成為我們永遠無法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