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子愛動物

    因為他們政敵名聲太差和自己屢戰屢敗而受到讚揚和支援,但是對於明朝政府毫無意義,他們的抗爭並非為了國家利益,而是黨羽的立場。他們和他們的政敵一樣熱衷於爭吵是非,並且對國家毫無貢獻。唯一和他們的政敵不同的是,他們堅信自己的道德,並且只相信自己的道德,這使他們顯得固執而且有些滑稽,他們在屢次爭執中落於下風也正是這個原因,雖然後世給與他們高度的評價,但是在誤國方面,他們絲毫不遜色於他們所蔑視並且堅決反對的政敵。說白了就是權利之爭,政治主張的鬥爭。

  • 2 # 東方鉞

    明朝黨爭是權力和政治主張之爭,明未朋黨利益高於國家利益,相互攻訐,蒐集隱私證據,為搬倒對方而不擇手段。閹黨與東林黨之爭激烈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天啟重用魏忠賢等太監,誅殺東林大臣,崇禎登基殺魏忠賢諸太監,依靠東林,失去制約,終至亡國。明朝因宰相胡唯庸謀反,老宰相李善長知情不舉,朱元璋怒罷宰相制,改為內閣制,統領六部,便於互相制約。明成祖朱棣為了防止內閣權力過大,而使用太監牽制,保持權力平衡,雖有朋黨之爭,便於互相監督,都是在朝廷公開辯論,擺在桌面上,一般還是朝廷利益為重,循私忹法者少。朋黨之人一般潔身自重,一旦有不法行為,即被言官彈刻,身家性命不保,還會牽連別人。明懲貪律法是歷代王朝最嚴厲的,因此二七十多年明王朝,貪官汙吏較少,與朋黨互相監督有很大關係。

  • 3 # 雜趣雜論

    在中國古代官場,士大夫結黨是常事,發生朋黨之爭也是常事。東漢的黨錮之禍、唐代的牛李黨爭、宋代的元祐黨案、明代的東林黨案便是明顯的例子。這種黨派門戶之爭,不能說全無清濁是非之分,但互相攻伐的結果,往往是敵對的雙方都難免意氣用事,置國家社會利益於不顧,使政局變得日益混亂,政治變得益發腐敗。所以,不論所取何義,中國歷史上的“朋黨”問題都暴露了封建專制的陰暗一角。

    官員們在替皇家辦事的過程中,為壓制甚至打擊政敵,獲取個人利益或集團利益的最大化,難免要常常利用同門、同鄉、同族等多種關係,結成各種利益集團,各類“朋黨”也就因此產生了。當各種利益攪和得如一團亂麻時,朋黨之爭也就日趨激烈,而朝政也日漸脫離正軌,走上邪途。儘管最高統治者也可能採取嚴厲措施以剷除朋黨,但由於歷代王朝在皇位繼承問題上難以擺子承父業的怪圈,以至繼任者駕馭政治的能力越來越差,因而,朝政不僅難以因打擊朋黨而得到扭轉,反到讓沒有解決好的事情繼續膨化下去。而且,一個王朝的壽命越長,朋黨問題就越是盤根錯節,就越可能在這種紛亂不息的黨爭中走向盡頭。

    明代自萬曆中葉以來,黨爭不斷。東林黨與宣黨、昆黨、齊黨、楚黨、浙黨互相傾軋,終於導致天啟年間閹黨專政的局面。崇禎帝即位後,果斷地處理了閹黨逆案,似乎給晚明政治帶來了一線希望。遺憾的是,他雖然打擊了閹黨,穩住了陣腳,但並沒有能夠從朋黨的陰影中走出來,也沒有把大明政權從黨爭的陰影中拯救出來。崇禎帝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所以用人不專,獎懲也隨意,當天頒佈的法令晚上就撤回去了,這就弄得官員們手足無措,只要一動就難免會被處罰。那些懷抱治理國家理想計程車大夫只好收拾起自己的那份責任感、使命感,猶豫不決,明哲保身;等來的是一些空佔著職位而不做事,白吃飯不幹活的人就更是自甘墮落,結黨營私,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緊緊地守護著自己的那點小利益。如此這般,無論是中朝的宦官,還是外朝計程車大夫,結黨的活動不但沒有中斷,反而變本加厲,更甚於以前。當時的大明政權,外有後金的強大威脅,內有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真是危在旦夕,而此時大明政權官員們卻忙於結黨,忙於窩裡鬥,沒有幾人真正為大明政權的存亡操心,崇禎帝又缺乏力挽狂瀾的膽識、手段與能力,亡國的命運也就如影隨形,跟定他了。

    從以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朋黨之爭基本可以說是負面的,如果沒掌控好,等來的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語言中連續放兩個加號或兩個等號是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