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古人如何取名字號,先要知道名字號的內涵外延。
先說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
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後的必然產物。說白了,名就是哲學意味的“我”的具體體現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
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複雜,成書於戰國年間的《周禮》中對命名除了戰國之前貴族約定俗成的規定之外,還規定了“六不”:即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古人以單字取名的比較多,隨著現代人口的增加,單字重名較多,逐漸開始取雙字的名——當然,這與古代以單音節字為主,而現代以雙音節字為主有直接關係。
而歷朝歷代對於取名都有一定的限制,典型的就是避諱,而社會風潮往往也造成了某類名字的流行——例如建國以後不同時期乃至於現代“子墨子軒”之類的名字。
雙字名興起之後,宋以來,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一些流傳的族譜中仍可看出這一現象。其字當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
故而綜上所述,古人的名,是由父親來取得,不同朝代,因避諱或者風潮而不同,但是往往有所寓求。
次說字: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這種是指需要稱呼名字以明確身份指代的時候。
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一是同義反復,互為釋義。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明亮相釋,瑾瑜相釋。
二是反義相對。韓愈,字退之,朱熹(火亮)字元晦(暗)——反義相對,往往是取古人過猶不及之意,中正平和。
三是連義推想。趙雲找子龍(雲從龍),關羽關雲長,張飛張翼德,岳飛嶽鵬舉都是此類。
故而綜上所述,字是與名有緊密關係的,取字有年齡限制,往往也是長輩賜予。
再說號:
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所以“字號”並稱。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也就是說,號本身就是為了表示恭敬和美化用的一種稱呼。
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古人取號特點,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一是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屋前有五棵柳樹,所以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
二是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三是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右,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祝枝指生,後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是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張先因寫了“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三句帶“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
二是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
三是以封爵、諡號為號 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岳飛,諡號武穆,所以稱嶽武穆。
故而綜上所述,號是可以自取,也可以別人送一個,或者因為某種原因形成一個固定稱呼。
綜上,名由父親取,字與名相關,號與人有關,而具體到個人的選擇,則是見仁見智,但是總的方向,都是美好的。
啟蒙國學,弘揚經典。
要知道古人如何取名字號,先要知道名字號的內涵外延。
先說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
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後的必然產物。說白了,名就是哲學意味的“我”的具體體現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
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複雜,成書於戰國年間的《周禮》中對命名除了戰國之前貴族約定俗成的規定之外,還規定了“六不”:即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古人以單字取名的比較多,隨著現代人口的增加,單字重名較多,逐漸開始取雙字的名——當然,這與古代以單音節字為主,而現代以雙音節字為主有直接關係。
而歷朝歷代對於取名都有一定的限制,典型的就是避諱,而社會風潮往往也造成了某類名字的流行——例如建國以後不同時期乃至於現代“子墨子軒”之類的名字。
雙字名興起之後,宋以來,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一些流傳的族譜中仍可看出這一現象。其字當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
故而綜上所述,古人的名,是由父親來取得,不同朝代,因避諱或者風潮而不同,但是往往有所寓求。
次說字: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這種是指需要稱呼名字以明確身份指代的時候。
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一是同義反復,互為釋義。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明亮相釋,瑾瑜相釋。
二是反義相對。韓愈,字退之,朱熹(火亮)字元晦(暗)——反義相對,往往是取古人過猶不及之意,中正平和。
三是連義推想。趙雲找子龍(雲從龍),關羽關雲長,張飛張翼德,岳飛嶽鵬舉都是此類。
故而綜上所述,字是與名有緊密關係的,取字有年齡限制,往往也是長輩賜予。
再說號:
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所以“字號”並稱。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也就是說,號本身就是為了表示恭敬和美化用的一種稱呼。
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古人取號特點,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一是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屋前有五棵柳樹,所以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
二是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三是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右,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祝枝指生,後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是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張先因寫了“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三句帶“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
二是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
三是以封爵、諡號為號 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岳飛,諡號武穆,所以稱嶽武穆。
故而綜上所述,號是可以自取,也可以別人送一個,或者因為某種原因形成一個固定稱呼。
綜上,名由父親取,字與名相關,號與人有關,而具體到個人的選擇,則是見仁見智,但是總的方向,都是美好的。
啟蒙國學,弘揚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