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紅說育兒
-
2 # 楷媽說育兒
孩子口中的為什麼和是什麼有何區別?我認為是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區別。
孩子口中的“是什麼”是孩子透過感官直接對人和事物的特徵、屬性及狀態的認識,即感官認識。比如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嚐到的,面板觸到的。
孩子口中的“為什麼”是指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感官認識的基礎上,對事物的本質及事物之間的聯絡有了新的發現和認識,即理性認識,進而激發了好奇心,但由於孩子自身的知識儲備不足才向大人發文問求解釋。比如我家大寶曾問“有的樹葉為什麼到秋天會變黃落下呢?”孩子由最早認識樹葉長在樹上,有不同的形狀、不同的顏色,到後來發現會變黃落下,好奇心驅動下最終向我提出問題。
感官認識伴隨孩子一生,甚至更早,比如胎教過程中聽到的聲音。孩子三歲左右,負責邏輯思維的左腦開始發育,便會開啟“為什麼”模式。
感官認識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是基礎,而好奇心是開啟神秘知識寶庫的一把萬能鑰匙。為了幫助孩子儲備更多的感性資料,也為了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創造力,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1、走進自然,多觀察,多體驗。
大自然是孩子認識世界最好的場地,也是教育的最理想場所。那美麗的一草一木;那動聽的鳥叫蟲鳴;那軟軟的沙灘草地;還有那變幻莫測的白雲;那充滿希望的田野,無不透露出它才是孩子們快樂的源泉,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感官資料庫,是孩子們探索世界的基石。所以,我們要和孩子一起走進自然,多觀察,多體驗,為孩子們認識上的質變創造條件,積累知識。
2、耐心傾聽,積極迴應。
著名演員孫儷在談起她的育兒經驗時曾說:“要把握好孩子的每次提問”。也就是說,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我們要蹲下身來,耐心傾聽,積極迴應。
有的家長可能因為忙或者心情不好,當孩子提出問題時,要麼敷衍了事,要麼拒絕回答,這就很大程度上傷害了孩子,打消了他們求知的慾望,所以我們要用自己的語言和表情向孩子表達“你提出的問題真棒!”“你真是一位肯動腦的聰明孩子!”
3、注重引導,鼓勵探索。
引導孩子提出問題,針對問題不要詳細解答,和孩子一起探討,鼓勵不斷探索尋求答案。這樣不但刺激孩子探索的樂趣,而且還培養了他獨立思考的能力。
4、加強學習,自我提升。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我們也得加強學習,充實自己,為孩子做好後勤保障。
總結語:感性認識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基礎,好奇心是開啟知識寶庫的一把萬能鑰匙。孩子口中的“是什麼”和“為什麼”都代表著成長,對此我們必須耐心傾聽,積極迴應,和孩子一起走進大自然,多觀察,多體驗,引導孩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加強學習,充實自己,和孩子一起開啟探索世界的大門。
回覆列表
孩子口中的為什麼和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如果從淺顯的來說的話,孩子口中的為什麼深度比較深;是什麼,問題比較淺。
所以題主問的這個問題首先說明一點,當孩子會問為什麼,那麼這個孩子年齡不會太小,而如果孩子會問是什麼,那麼孩子的年齡不會太大。
以我的孩子為例,我的孩子現在兩歲半不到一點,很少會問為什麼,問得更多的就是是什麼,而事實上孩子問問題的方式其實和平時家長的引導,關係比較大。
說個小事情吧,有一次,在小孩一歲多時,我晚上帶著小孩出去溜達,結果小孩忽然就哭了,但是他既沒有磕到也沒有碰到,也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但他就是哭,當時我比較著急,就帶著焦急的語氣問他:“你在哭什麼呀?你怕什麼呀?”
結果當時小孩還不會具體的表達,他就跟著我的話說:“你怕什麼呀?哭什麼呀?”而事實上我想得到的答案卻沒有得到。
就在這樣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情況下,孩子和我一直就重複著說“你怕什麼呀?你怕什麼呀?”到後來,我也發現可能我說話的方式不對,然後就沒有再問他。
過了一會兒,我發現當小孩走到路燈不是很亮,光線稍微暗一點的地方的時候,他就會帶著哭腔說話,整個人都處於畏畏縮縮的狀態。我忽然意識到,小孩剛才哭的時候,好像正好是經過一個路燈壞了的路口的時候,那麼其實小孩哭可能是因為他怕黑。
大概猜到這一點之後,我就問小孩:“你剛才哭,是不是在那個地點想要媽媽抱抱?原來是怕黑呀!”經過這樣的幾次對話以後,再次遇到光線比較暗,或者說是天有點黑的時候,小孩自己就會表達,會說我害怕怕黑,雖然可能在孩子的眼裡他根本不知道黑是什麼,但是他知道怕的時候其實就是安全感不足,他想要讓媽媽抱抱的時候。
經過這樣一件事之後,我就發現了,和小孩尤其是年齡小一點的孩子溝通的過程當中,不要跟他說一些很抽象的東西,而是要跟他說具體的東西,因為在他們那個年齡段心智還不是很成熟,表達能力比較弱,他需要指引性的問話。
但是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齡段,他的認知比較成熟了以後,他就會繼續探索在這個表象之後的原因,那麼此時他就會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