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三齋

    這句話我們引用《道德經》的開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再引用張伯端《悟真篇》的七言絕句“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

    透過這兩句話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什麼時候是有?什麼時候為無?什麼時候是有無?

    先問個問題:如果你要會開車需要怎麼做?

    第一步需要學習開車相關的技術及知識;

    第二步是練習,練習過程中經常是剎車,油門,方向盤,很難一起協調管控,總是在這些實際的干擾之中;

    第三步:練習時間長了,大家常說開車過5000公里,就有感覺了,若是技術好的,可以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一邊開車,一邊看風景。這個時候你可以得心應手,已經沒有開車的困擾,但是你很自然開著車,同時做著你想做的事情。跟我們吃飯用筷子也是一個道理,從小開始學用筷子,到現在筷子在我們手裡很習慣,沒有筷子的存在,只在於品嚐各種味道的過程。

    那麼非常清楚了,這三個層次境界在任何時候都是存在的,只是不同層次下存在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學習如此,學一門技術如此,用在修煉的功夫亦是如此。先要學習,然後練習,這兩個過程稱為有,也是大家熟悉的有為法,正確的學習及練習就會到無的境界,大家熟知的無為法,到了無為的時候就是法法自生,法法自滅,這個時候就叫有無相生,不斷的超越的過程了。

    從虛中看出實,跟有無也是一樣,更多的用在修煉的境界裡面,虛就是空,亦是無,修佛的常用空,空又非空,例如空氣,空氣中有物質成長就是實,這是佛道用空來打比方說修行的境界。修道的都喜歡用虛,道觀很多叫沖虛觀,衝就是動,是有,是實,虛就是空,是無,依然是在講三個層次的演化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賓得口的騰龍90微和賓得新百微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