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季茗想
-
2 # 假裝獨立思考
直接答案是:茶葉本來就是有苦澀味的!
茶葉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其中茶多酚和生物鹼是苦澀味的主要貢獻者。茶多酚是茶中含有的一組多酚類物質,以兒茶素為主,它會刺激舌頭的味蕾,引起苦澀的感覺,所謂澀,其實是一種輕微的發麻;花青素是另外一種多酚物質,它嚐起來基本就是苦味了。
所以說呢,所有的茶,都是有苦澀味的,區別只在於程度不同,茶葉的品種和製作工藝,都會影響苦澀味的佔比,比如普洱通常比綠茶滋味更濃,就是因為茶多酚的含量更高;而茶葉“殺青”的時候,造成了茶多酚的氧化,不但可以控制口感,還能影響色澤。
當然,茶肯定不是越苦澀越好(嗯,苦丁茶其實不是茶),一些茶商用“不苦不澀不成茶”來為劣質茶辯護,就不實在了。
但這個問題還沒完,題主既然問了為什麼,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明明有苦澀味,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愛喝茶呢?要知道,世界三大飲料:可可、咖啡和茶,無一不是帶苦味的!
按理說,人類進化出對苦味的敏感,明明是為了躲避風險——過量的生物鹼就是致命的毒藥,所以苦味食物吃多了是要掛的。那憑什麼三大飲料能讓人類冒著生命危險,也甘之如飴呢?有以下幾種猜測:
1.興奮劑。沒錯,三種飲料都是苦的,但它們也都含有咖啡因——還記得前面提到的咖啡鹼麼?它就是咖啡因的另一個名字,而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興奮劑讓人上癮,所以...不出意外的,所有人都愛上它們了。
2.受虐釋放。喝茶的感覺,入口苦澀,事後往往有一點回甘,因為茶中的其他成分會提供甜鮮味,先苦後甜,給人的感覺特別爽。咖啡和可可都是純苦,但人們往往是加了糖一起喝,由於對味道的感受機制不同,通常還是會給人先苦後甜的感受。
3.提醒作用。苦意味著有危險,這就刺激了大腦的緊張機制和保命狀態,讓人興奮,提升注意力。
實際上,很可能是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讓人對苦澀的茶情有獨鍾。
-
3 # 蘇州老楊說茶
茶為什麼會有苦味?這其實是一道化學題。茶葉的成分中主要包括有水、蛋白質、氨基酸、咖啡因、多元酚類、碳水化合物、脂質、礦物質、植物色素、維生素、揮發性成分、有機酸等。
茶的滋味由澀、苦、鮮、甜、酸、鹹六種味道組成,其中澀、苦、鮮構成了茶葉的主題風格。茶湯中有澀味是茶區別於其他飲料的重要特徵。
茶湯中的澀味來自於多酚類物質中的兒茶素類,特別是酯型兒茶素,其組合和濃度不僅構成了澀味的主體,也是茶湯濃淡、茶葉品質優劣的主體物。鮮葉嫩度不同兒茶多酚類含量差別很大,總量隨著成熟老化漸次降低。季節不同也有差異,一般夏、暑茶兒茶多酚類的含量比春、秋茶高,夏茶的兒茶多酚類含量最高,春茶的兒茶多酚類含量含量最低。兒茶多酚類含量及其組成與製茶品質的關係很密切,一般來說,兒茶多酚類含量較多,茶湯滋味較強、較澀。因此,茶葉越嫩會越澀;夏、暑茶會比春、秋茶澀。
茶葉中的苦味只要來自於咖啡鹼、花青素、茶葉皂素。鮮葉中咖啡鹼、花青素、茶皂素含量(相對含量)隨著新梢生長而降低。梗的含量比葉子低,嫩葉比老葉含量高。不同的季節也不同,一般夏、暑茶的咖啡鹼、花青素、茶皂素的含量比春、秋茶高。咖啡鹼、花青素、茶皂素含量較多,茶湯滋味較強、較苦。因此,茶葉越嫩會越苦;夏、暑茶會比春、秋茶苦。
茶葉中的甜味主要源自碳水化合物,其中包括多糖類物質、單糖類物質、醇類物質。另外,氨基酸對茶葉甜味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醇類、糖類的含量,都隨著茶葉成熟老化而增加。一般而言,粗老的以葉片、梗含量較高的茶葉甜度較細嫩芽葉型的茶葉高。
從茶葉的化學組成成為而言,茶葉本身就是具有苦味的。一般而言,茶葉越嫩苦味越高,夏、暑茶會比春、秋茶苦。
回覆列表
楊絳先生說:“這點苦澀,正是茶中詩味!”
茶的苦澀味只不過是茶的一種本味,從來都存在。我們在喝茶過程中總有這樣一種體驗,茶先入口會有淡淡的苦澀,再細品幾口,又轉化為甘甜,繼而回味無窮。
一杯真正的好茶,入口的苦澀和之後的回甘會形成絕對鮮明的對比,“正所謂苦生甘、澀生津”。
下面再細說為什麼茶會苦澀。
苦味之所以茶湯的在滋味結構上占主導地位,是由於茶葉富含咖啡鹼、可可鹼、茶葉鹼、花青素類、茶葉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黃烷醇類物質,這些都是導致茶湯苦的的重要物質成分。茶湯中的生物鹼與大量兒茶素類物質形成氫鍵締合物,在兒茶素類和咖啡鹼相對含量都較高的茶葉中,茶湯濃醇鮮爽,是優質茶葉的表現。
茶葉的澀味物質,主要有茶多酚類、醛、鐵等物質,其中兒茶素類尤為重要。脂型兒茶素苦澀味較強,它在芽葉裡的含量遠遠高於粗老葉片。正常情況下,採製幼嫩一芽一、二葉的茶品,其苦澀味比採製一芽三、四葉的厚重得多。所以,帶有“苦澀味”的茶反而往往是高嫩度、高級別的茶品。
所以,喝茶不要太介意苦澀。品茶也如品味人生,我們人生經歷不也往往是先苦後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