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URIs)在寵物貓中很常見。在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中,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在貓,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80%到90%),可歸咎於貓皰疹病毒或貓杯狀病毒或兩者同時的感染。引起其餘10%到20%感染的呼吸道病原包括足衣蟲屬(正式名稱叫做衣原體)、支原體以及鮑特菌屬。
臨床表現
噴嚏和流鼻涕是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狀。病毒刺激鼻粘膜,導致噴嚏。噴嚏起初是間歇性的,經過3到5天的發展過程變得更加嚴重和頻率加快。在感染初期,鼻部分泌物表現得非常嚴重(水樣清涕),並且不易被貓主人察覺。隨著疾病發展,鼻分泌物變得粘稠(黃色粘稠物),提示在病毒感染的同時出現繼發性的細菌感染。發熱是常見症狀。
其它與上呼吸道感染相關的症狀還可包括由於過度噴嚏造成的鼻衄(鼻出血)進食和咀嚼困難(由於杯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瘡風導致),以及眼部分泌物增多。如果眼分泌物變幹並且呈糊狀,可能會導致眼瞼粘連而被封閉。這種症狀常見於幼貓。如果鼻腔被分泌物堵塞,使貓無法用鼻呼吸,它會表現出張口呼吸。由於張口呼吸還可見於嚴重的心肺疾病,因此,若一隻貓出現張口呼吸,在找到確切診斷上呼吸道感染的證據之前,應當以急症處理。
與杯狀病毒相比,皰疹病毒更多的引起噴嚏。而杯狀病毒可能導致咽瘡風,從而引起流涎增多、脫水、進食和咀嚼困難、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幼貓更易發生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而且這些疾病在幼貓可能會嚴重。
診斷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可基於病史和臨床表現。雖然貓皰疹病毒和貓杯狀病毒均可從培養的組織中分離,但很少有必要為了確診而進行病毒分離的。此外,由於二者治療手段相似,通常不需要鑑別它們。
常規實驗室檢查如全血細胞計數、血清生化檢驗、尿分析,常常在貓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沒什麼診斷價值。然而對貓來說,應該檢查貓白血病病毒或貓免疫缺損病毒的存在,因為它們都可以導致貓免疫系統受抑制並上呼吸道感染中發揮作用。
雖然有些獸醫取鼻腔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但這沒有必要,並且很少提供有用資訊,因為提取出的樣品通常是鼻腔內普遍存在的正常菌群。
治療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包括抗生素、補液、保證每日營養。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Amoxidrops®),或阿莫西林聯合克拉維酸(Clavamox®),是一個治療貓上呼吸道感染很好的選擇。應當注意的是,抗生素不能用來抗病毒,是用來治療繼發的細菌感染——眼和鼻的粘性分泌物——同時貓自身的免疫系統與病毒鬥爭。
賴氨酸可以幫助免疫系統抑制皰疹病毒,它是一種氨基酸,在人類顯示能減輕症狀,在貓也有相同表現。賴氨酸可在維生素商店和保健食品商店買到,但是由於藥片太大,無法給貓喂服。最近,獸醫已經能夠給患皰疹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貓開一種美味的賴氨酸膏(Enisyl-F ™)。發表在2002年美國獸醫研究雜誌的一項研究,透過與安慰劑比較,證明了賴氨酸在減少皰疹病毒感染的患貓的臨床症狀方面,發揮的有效作用。
預後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預後良好,大部分成年貓都可以完全康復。
小貓如果受到及時徹底的治療,通常會預後良好,偶爾會發生嚴重感染。一般而言,發病率和死亡率隨易感貓的年齡降低而升高。
與皰疹病毒相比,杯狀病毒引起的臨床症狀較輕。然而,1998年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發生了一起由高度致命的耐疫苗杯狀病毒株引起的暴發流行,導致了33%到50%的受感染的貓的死亡。從那次暴發流行之後,又有人在賓夕法尼亞州、馬薩諸塞州、田納西州和內華達州發現了至少4起相似的暴發流行。
雖然這種致命性的杯狀病毒引起的感染極少見,仍然必須及時地鑑別和搶救。
預防
成年貓和幼貓應常規注射皰疹病毒和杯狀病毒的疫苗,雖然這樣,貓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仍然是最流行的貓疾病。一個原因就是由於皰疹病毒的永續性。一旦貓感染了皰疹病毒,會成為慢性攜帶者,受感貓感染易感的成貓或幼貓的過程很容易,只要有接觸或透過氣溶膠即可傳播。有人懷疑大約80%從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恢復的貓會變為慢性攜帶者,之後再把病毒傳染給其他易感的成貓或幼貓。
大多數貓在注射免疫感染上呼吸道的病毒之前就已經接觸到了病毒,且早已在體內有病毒潛伏。疫苗使免疫力下降,但是並不能避免感染。換言之,適當注射疫苗的貓在感染皰疹病毒或杯狀病毒時或體內休眠的這兩種病毒重新發作時,通常只會表現出輕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而不適當注射疫苗的貓只會增加疾病發作的危險性。
經典的疫苗給藥程式包括對生後6-8周的小貓首次注射,在10-12周時第二次次注射,在14-16周第三次注射。加強免疫一年後進行,之後每三年進行一次。前面已經提到,疫苗的作用可以維持3年,也許在一些貓會更長。再次免疫時,貓主人可選擇測定貓的抗體水平。若皰疹病毒和杯狀病毒的抗體在有效水平,就可以免於再注射。然而這種測定需要每年進行一次,如果抗體水平低於有效水平,需要再次注射疫苗。
上呼吸道感染(URIs)在寵物貓中很常見。在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中,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在貓,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80%到90%),可歸咎於貓皰疹病毒或貓杯狀病毒或兩者同時的感染。引起其餘10%到20%感染的呼吸道病原包括足衣蟲屬(正式名稱叫做衣原體)、支原體以及鮑特菌屬。
臨床表現
噴嚏和流鼻涕是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狀。病毒刺激鼻粘膜,導致噴嚏。噴嚏起初是間歇性的,經過3到5天的發展過程變得更加嚴重和頻率加快。在感染初期,鼻部分泌物表現得非常嚴重(水樣清涕),並且不易被貓主人察覺。隨著疾病發展,鼻分泌物變得粘稠(黃色粘稠物),提示在病毒感染的同時出現繼發性的細菌感染。發熱是常見症狀。
其它與上呼吸道感染相關的症狀還可包括由於過度噴嚏造成的鼻衄(鼻出血)進食和咀嚼困難(由於杯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瘡風導致),以及眼部分泌物增多。如果眼分泌物變幹並且呈糊狀,可能會導致眼瞼粘連而被封閉。這種症狀常見於幼貓。如果鼻腔被分泌物堵塞,使貓無法用鼻呼吸,它會表現出張口呼吸。由於張口呼吸還可見於嚴重的心肺疾病,因此,若一隻貓出現張口呼吸,在找到確切診斷上呼吸道感染的證據之前,應當以急症處理。
與杯狀病毒相比,皰疹病毒更多的引起噴嚏。而杯狀病毒可能導致咽瘡風,從而引起流涎增多、脫水、進食和咀嚼困難、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幼貓更易發生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而且這些疾病在幼貓可能會嚴重。
診斷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可基於病史和臨床表現。雖然貓皰疹病毒和貓杯狀病毒均可從培養的組織中分離,但很少有必要為了確診而進行病毒分離的。此外,由於二者治療手段相似,通常不需要鑑別它們。
常規實驗室檢查如全血細胞計數、血清生化檢驗、尿分析,常常在貓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沒什麼診斷價值。然而對貓來說,應該檢查貓白血病病毒或貓免疫缺損病毒的存在,因為它們都可以導致貓免疫系統受抑制並上呼吸道感染中發揮作用。
雖然有些獸醫取鼻腔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但這沒有必要,並且很少提供有用資訊,因為提取出的樣品通常是鼻腔內普遍存在的正常菌群。
治療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包括抗生素、補液、保證每日營養。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Amoxidrops®),或阿莫西林聯合克拉維酸(Clavamox®),是一個治療貓上呼吸道感染很好的選擇。應當注意的是,抗生素不能用來抗病毒,是用來治療繼發的細菌感染——眼和鼻的粘性分泌物——同時貓自身的免疫系統與病毒鬥爭。
賴氨酸可以幫助免疫系統抑制皰疹病毒,它是一種氨基酸,在人類顯示能減輕症狀,在貓也有相同表現。賴氨酸可在維生素商店和保健食品商店買到,但是由於藥片太大,無法給貓喂服。最近,獸醫已經能夠給患皰疹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貓開一種美味的賴氨酸膏(Enisyl-F ™)。發表在2002年美國獸醫研究雜誌的一項研究,透過與安慰劑比較,證明了賴氨酸在減少皰疹病毒感染的患貓的臨床症狀方面,發揮的有效作用。
預後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預後良好,大部分成年貓都可以完全康復。
小貓如果受到及時徹底的治療,通常會預後良好,偶爾會發生嚴重感染。一般而言,發病率和死亡率隨易感貓的年齡降低而升高。
與皰疹病毒相比,杯狀病毒引起的臨床症狀較輕。然而,1998年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發生了一起由高度致命的耐疫苗杯狀病毒株引起的暴發流行,導致了33%到50%的受感染的貓的死亡。從那次暴發流行之後,又有人在賓夕法尼亞州、馬薩諸塞州、田納西州和內華達州發現了至少4起相似的暴發流行。
雖然這種致命性的杯狀病毒引起的感染極少見,仍然必須及時地鑑別和搶救。
預防
成年貓和幼貓應常規注射皰疹病毒和杯狀病毒的疫苗,雖然這樣,貓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仍然是最流行的貓疾病。一個原因就是由於皰疹病毒的永續性。一旦貓感染了皰疹病毒,會成為慢性攜帶者,受感貓感染易感的成貓或幼貓的過程很容易,只要有接觸或透過氣溶膠即可傳播。有人懷疑大約80%從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恢復的貓會變為慢性攜帶者,之後再把病毒傳染給其他易感的成貓或幼貓。
大多數貓在注射免疫感染上呼吸道的病毒之前就已經接觸到了病毒,且早已在體內有病毒潛伏。疫苗使免疫力下降,但是並不能避免感染。換言之,適當注射疫苗的貓在感染皰疹病毒或杯狀病毒時或體內休眠的這兩種病毒重新發作時,通常只會表現出輕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而不適當注射疫苗的貓只會增加疾病發作的危險性。
經典的疫苗給藥程式包括對生後6-8周的小貓首次注射,在10-12周時第二次次注射,在14-16周第三次注射。加強免疫一年後進行,之後每三年進行一次。前面已經提到,疫苗的作用可以維持3年,也許在一些貓會更長。再次免疫時,貓主人可選擇測定貓的抗體水平。若皰疹病毒和杯狀病毒的抗體在有效水平,就可以免於再注射。然而這種測定需要每年進行一次,如果抗體水平低於有效水平,需要再次注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