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調節:是免疫系統感知和調節其自身應答的能力。指免疫系統中的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之間,以及與其它系統如神經內分泌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應答以最恰當的形式維持在最適當的水平。
2.隱蔽性抗原:有一些自身組織成分雖具有免疫原性,但在正常情況下,由於組織屏障,不能進入血流,因此不能與免疫細胞接觸,也不能激發免疫應答,稱此種抗原為隱蔽性自身抗原。例如腦組織、眼晶狀體蛋白及精子等。一旦因外傷或手術等原因,可使此種抗原進入血流時,則可引起自身免疫應答。
3.陽性選擇: CD4+CD8+雙陽性前T細胞(胸腺細胞)與胸腺皮質上皮細胞表面MHC-Ⅱ類或I類分子發生有效結合時,就可被選擇而繼續發育分化為具有TCR的CD4+或CD8+”單陽性”細胞。反之,則會發生細胞調亡(apot~iB),此即為陽性選擇過程。透過這一選擇,CD4+或CD8+T細胞獲得識別抗原肽-MHC-Ⅱ類或I類分於複合物的能力,即決定T細胞應答的MHC限制性。
4.陰性選擇:經歷陽性選擇的SP細胞在胸腺的皮髓質交界處及髓質區還須經歷陰性選擇:凡是能識別自身抗原-MHC複合物、且具有高親和力的SP細胞發生凋亡遭克隆清除,其實質是清除自身反應性T細胞,即陰性選擇。
5.旁分泌:細胞產生的激素或調節因子透過細胞間隙對鄰近的其他種類細胞起作用 。
6.抗原的內影像:即Ab2β型抗獨特性抗體,其針對獨特型中的抗原結合部位,可與相應抗原競爭性結合Ab1,表明二者表位結構相似,故得名。
7.CD分子:指一組分化抗原的家族,目前該家族已經有CD1——CD350甚至更多的成員。他們分佈於T細胞等免疫細胞表面,參與免疫細胞各種表達,其中有整合素、受體、配體等蛋白分子,在免疫應答反應中參與識別、粘附和訊號轉導等功能。
8.白細胞介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並作用於多種細胞的一類細胞因子。由於最初是由白細胞產生又在白細胞間發揮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現仍一直沿用。
1.免疫調節:是免疫系統感知和調節其自身應答的能力。指免疫系統中的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之間,以及與其它系統如神經內分泌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應答以最恰當的形式維持在最適當的水平。
2.隱蔽性抗原:有一些自身組織成分雖具有免疫原性,但在正常情況下,由於組織屏障,不能進入血流,因此不能與免疫細胞接觸,也不能激發免疫應答,稱此種抗原為隱蔽性自身抗原。例如腦組織、眼晶狀體蛋白及精子等。一旦因外傷或手術等原因,可使此種抗原進入血流時,則可引起自身免疫應答。
3.陽性選擇: CD4+CD8+雙陽性前T細胞(胸腺細胞)與胸腺皮質上皮細胞表面MHC-Ⅱ類或I類分子發生有效結合時,就可被選擇而繼續發育分化為具有TCR的CD4+或CD8+”單陽性”細胞。反之,則會發生細胞調亡(apot~iB),此即為陽性選擇過程。透過這一選擇,CD4+或CD8+T細胞獲得識別抗原肽-MHC-Ⅱ類或I類分於複合物的能力,即決定T細胞應答的MHC限制性。
4.陰性選擇:經歷陽性選擇的SP細胞在胸腺的皮髓質交界處及髓質區還須經歷陰性選擇:凡是能識別自身抗原-MHC複合物、且具有高親和力的SP細胞發生凋亡遭克隆清除,其實質是清除自身反應性T細胞,即陰性選擇。
5.旁分泌:細胞產生的激素或調節因子透過細胞間隙對鄰近的其他種類細胞起作用 。
6.抗原的內影像:即Ab2β型抗獨特性抗體,其針對獨特型中的抗原結合部位,可與相應抗原競爭性結合Ab1,表明二者表位結構相似,故得名。
7.CD分子:指一組分化抗原的家族,目前該家族已經有CD1——CD350甚至更多的成員。他們分佈於T細胞等免疫細胞表面,參與免疫細胞各種表達,其中有整合素、受體、配體等蛋白分子,在免疫應答反應中參與識別、粘附和訊號轉導等功能。
8.白細胞介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並作用於多種細胞的一類細胞因子。由於最初是由白細胞產生又在白細胞間發揮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現仍一直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