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桑短笛

    說孔子是教師,後世吹捧成教育家,實在是讓人笑掉大牙。從收禮的角度來說,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有教無類

    二、十條幹肉

    教師也是人、也要收入。但是,孔子拿學生十條幹肉就屬於受賄了。一來,既然宣稱有教無類,而且教出來的學生一模一樣都是儒家庸才。這個有教無類也只能在收學生的門坎上了。十條幹肉顯然與孔子有教無類矛盾,甚至屬於說一套做一套了。衡量是否屬於收禮的一個最重要標準,是明裡暗裡強迫人送禮。沒有十條幹肉就不受學生,這就是強迫。孔子的十條幹肉,基本屬於索賄了。

    更重要的是,十條幹肉太貴重了。甭說那個春秋時期了,即便是20世紀60年代,一家三口(兩個大人負擔一個孩子,最輕的負擔),想積齊十條幹肉也需要七年的時間。以孔子的標準,孩子想五年小學畢業,需要能力最強的家庭一家三口積累35年。這是一個根本無法完成的標準,35年孫子都能打醬油了,得給孫子積累十條幹肉了,兒子還學個屁啊。或許正是因此,從春秋儒家誕生到新中國建立前,儒家從事教育2000多年,把中國老百姓從99%的文盲,教育成了文盲佔中國老百姓的99%。而儒家在這2000多年中,從十條幹肉、到位列西席,好處可沒少拿。

    三、奢侈的孔子

    學問,一般是要清修、苦做的。所以叫十年寒窗苦啊。但是,作為老師的孔子,卻極盡奢華。(話說,現代老師收禮,那個是生活所迫?那個不是奢侈腐敗的貪心不足?)【《論語鄉黨篇第十》 關於飲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一個沒有職位、沒有收入的孔子,卻如此極盡奢華,自然靠的是收禮、苛禮啊。否則,根本不夠用。

    收禮從孔子開始,這個並不冤枉孔子。畢竟這是中文第一次記載的公然索賄,而且是如此的昂貴。類似的,比如孔子的“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是有中文記載以來,第一次把辱罵的目標對準褲襠。孔子是粗口罵人的鼻祖,也是有根有據的。後世在文字上、語言上的種種粗口罵人,很顯然都是孔子流毒。諸如:我艹,TMD等等,是孔子罵人的延續和發展。

  • 2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徹底改變人從生到死,得事事送禮求人的風氣的簡單上策二字:“以上”

    一一解密孔子說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自古至今,人們對人從生到死,得事事送禮求人的風氣深惡痛絕,但就是找不到徹底改變它的辦法。然而,我們的祖先總結原始科學(大同)社會的經驗,概括出了改變它的極其簡單的上策,就是二字:“以上”,即“以"民主選擇時,不同意候選人另選他人的“上"位權制約一個人說了算的人治。這就是《論語·述而》第七章說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核心觀點和上策。

    可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反動統治者顛倒黑白,把《論語》中的這一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翻譯成大白話,變成歪曲原意的解釋:“孔子說:只要給我送十條幹肉,我就收他做學生。”把反對事事送禮收禮的孔子及這句話,說成收禮送禮的"鼻祖"和辦該辦的事收禮合理的論據。還有些不同意此種解釋的眾多解釋,也大多是亂猜想。

    這句徹底改變人從生到死,得事事送禮求人的風氣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正確的大白話意思是:

    孔“子”用太陽般正確的指示(曰)說:靠"自行"用法紀等約"束”人(亻)用工作權力,空說不要反文化文明(夂),搞不正之風,暗地裡卻公開(月)索賄收禮,迫使求人辦事的人變成無公平水分可言的乾肉,忍痛割自己的血肉送禮成風的腐朽的“脩”風氣,要“以"民主選擇時,不同意候選人可另選他人的“上"位權制約一個人說了算的人治。“吾”(我)華人龍的傳人“未嘗"用、嘗還人們行使民主權力這一“無"言無說教的有效教“誨",怎麼能改變這種一人說了算的人治產生的事事求人送禮的腐朽的風氣“焉"!

    舉例:那個有名的犯受賄罪的科級自來水公司領導幹部,收受賄賂禮金數以億計,令世人目瞪口呆。如果,在他年終考核時,領導組織部門提出他為候選幹部,交用水單位和個人無記名投票決定這一個科級領導幹部,不同意可另選他人,當場公佈票決結果,決定去留升降,在他還沒有吃拿卡要,收了多少賄賂禮物時,就落選了。這是“無"言無說教的有效教“誨",伸手收禮必丟飯碗!不如此怎麼能改變這種一人說了算的人治產生的:主人們事事求這些個供水服務員公僕送禮的腐朽的風氣!

    對《論語》的這句話以往的解釋錯誤和亂猜的原因是,不能一字一字地破解它。因為,《論語》是標準文言文,它不是記錄古人所說的話的,是記錄華人龍的傳人傳承的文化理論精華濃縮的龍(論)"語”言的,一字就是一句,與現代白話文記錄的白"話”不同,"話"與“語"不同。

    這是徹底改變人從生到死,得事事送禮求人的風氣的簡單上策。

    漢字造字的法則及意思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大眾龍學》《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常年自駕旅行的人靠什麼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