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07837661596

    商丘是商國、商朝、商業之源。“商”,在許多典籍中又稱為“殷”。因此有人被搞糊塗了:“商”和“殷”不是有區別的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於是,有人解釋說,殷人自己對商是始終稱為“商”,不稱“殷”的,稱“殷”似乎是出於周人的敵愾……周人對於敵國“商”不稱其本號的商,而稱為衣或殷,大約也就如我們在抗戰時期寧願稱日本為“倭寇”,而日本人也寧願稱中國為“支那”一樣。

    商人自己不稱“商”為“殷”?事實並非如此。從古文獻記載來看,商人是稱“商”為“殷”的。產生於商朝的《詩經·商頌》是商人自己寫的,其第三篇《玄鳥》就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商之先後,受命不殆”、“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裡面“殷”、“商”並用。第五篇《殷武》言“撻彼殷武”、“曰商是常”、“商邑翼翼”等,有“殷”也有“商”,甚至在同篇中也“殷”、“商”並用。由此來看,“商”稱“殷”不能說是出於周人的“敵愾”,商人自己也稱“商”為“殷”。

    其他史籍也有不少是“商”、“殷”並稱的。古本《竹書紀年》稱王亥為“殷王子亥”,今本《竹書紀年》稱王亥的父親冥為“商侯冥”,又言夏王帝芒三十三年,商侯(王亥)遷於殷,然後就稱“殷侯子亥”。由此看來,“殷”、“商”並稱的時間是相當久遠的。

    為什麼商人將“商”、“殷”並稱?學者王寧先生《原始天文學與夏商文化的起源》認為,“商”和“殷”應該原來都是氏族名,後來“商”被用為國名,而“殷”仍然是氏族名,所以《史記·殷本紀》最後說:“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

    王寧先生還認為,由“商”之來源推之,“殷”亦必與商星有關,郭沫若認為《爾雅·釋天》“歲在子曰困敦”的“困敦”就是來源於古巴比倫的天蠍座名GIR.TAB,所以固疑“殷”就是“困敦”之促音,因為“困”古音是溪母文部,“敦”是端母文部,而“殷”是影母文部,“困敦”之促音正可讀如“殷”。故“殷”本來也是來自於商星,對於最初的殷人來說,大概是稱“商”與稱“殷”在意思上是沒有分別的。遠古時期,由於自然災害等種種原因,人們遷徙頻繁,殷人把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或稱商丘(商),或稱殷虛(殷),《說文》說:“虛,大丘也……丘謂之虛”,其實“丘”和“虛”(墟本作虛)是一樣的意思。只是後來湯伐夏之後建國名“商”,商成了國名,殷人自稱為“商”,而“殷”仍然作為氏族名保留著,所以古籍中“殷”、“商”並行不悖。到了周武王滅商,商國不存在了,但殷氏還存在,故周人就稱他們為殷人。這就是為什麼周代的典籍稱“商”為“殷”的原因。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尚書·盤庚》說“盤庚(商朝一王名)遷於殷”。盤庚所遷之“殷”是哪裡?漢古文經學大家孔安國作注說:“殷,亳之別名。”又說:“盤庚五遷,將治亳殷。”眾所周知,亳即商丘,也就是說“殷”也是商丘的別名。“治亳殷”,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注為“治於亳之殷,商家自此徙,而改名殷亳”。《史記·殷本記》記載盤庚說:“帝盤庚之時,殷(商朝)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殷民胥怨,不欲徙。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此後,商第二十七王武乙才自亳遷於河北,就是安陽那裡,直至帝辛(紂)滅亡。《竹書紀年》(《四部叢刊》本)記載說:“元年丙寅,王(指盤庚)即位居奄。”“十四年,自奄遷於北蒙曰殷。”盤庚所遷之“亳殷”、“殷”、“北蒙”,就是原商丘縣北境的蒙地。丁山先生是考古學家,曾作《商周史料考證》,他在對史料作了一番認真考證後說:“以北蒙定盤庚所遷的殷墟,我認為決在今河南商丘北大蒙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粗心細心怎麼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