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納西 (John Nash ,1752年—1835年5月13日)是一位英國建築師,攝政時期倫敦的主要設計者。
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öhm;1920年1月23日-),德國建築師,曾於1986年獲頒普利茲克獎。
生平
波姆1920年1月23日誕生於德國奧芬巴赫(Offenbach)一個建築世家。其父多明尼克·波姆(Dominikus Böhm)以興築德國境內數座教堂而聞名,而其祖父亦為建築師。
1946年,哥特佛萊德·波姆自慕尼黑工業大學畢業後,在鄰近的藝術協會研習雕塑。1947年,哥特佛萊德開始為父親工作,並在父親於1955年去世後繼承他的事務所。這段時期,波姆亦在魯道夫·羅德史瓦茲麾下(Rudolph Schwarz)與“科隆重建協會”共事。1951年,波姆前往紐約,在Cajetan Baumann的事務所工作六個月,並遇見兩位最鼓舞他的人: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與沃爾特·格羅佩斯。
此後數十年,波姆在德國境內興建許多建築物,包括教堂、博物館、市民中心、辦公大樓、住宅及公寓。波姆被認為是帶表現主義與後包豪斯風格的建築師,但他認為自己是一名“連線”過去與未來、創意世界與物理世界、建物與城市景觀的一個建築師。在這個信念下,波姆認為建築物的色彩、形式及物料與它的設定息息相關。
波姆早期的作品多使用已鑄型的混凝土,近年由於科技進展,他開始採用鋼鐵與玻璃在他的建築設計之中。他的計劃案明顯注重都市規劃,展現了他對於“連線”的注重。
波姆曾獲得多個建築獎項,包括1986年的普利茲克獎。
部份建築作品
菁寮天主堂,1966年:位於臺灣台南縣後壁鄉菁寮的天主堂,為哥德佛萊德·波姆在成名前進行草圖設計。它是波姆首件坐落在德國以外的作品,亦為臺灣唯一由普利茲克獎得主設計、興建的作品。
科隆宗教大樓 (教堂、圖書館與青年中心),1968年。
盧森堡德意志銀行
烏爾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1852.6.25—1926.6.10),西班牙建築師,塑性建築流派的代表人物,屬於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高迪曾就學於巴塞羅那省立建築學校,畢業後初期作品近似華麗的維多利亞式,後採用歷史風格,屬哥特復興的主流。高迪最早接受的主要委託專案是完成巴塞羅那的神聖家族教堂(1883—目前仍在建設中),這是一座極有個性和感染力的建築物(高迪去世時僅完成一個耳堂和四個塔樓之一),米拉公寓,巴特羅公寓(又稱巴特羅之家),吉埃爾禮拜堂和古埃爾公園。姆公共圖書館,2004年
奈爾維的代表作品有羅馬小體育宮(1956—1957,與A.維泰洛齊合作)、大體育宮(1958—1960)、皮瑞裡大廈、(1956—1959,與蓬蒂合作)、都靈展覽館B廳(1947—1949)等,而最富戲劇性和令人震驚的一件新結構是1971年建於梵蒂岡城的梵蒂岡會堂的內部空間。1963年美國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學位,其後他又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
諾依特拉,美國建築師。1892年4月8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畢業於維也納高等技術學校。1921~1922年在柏林建築師E.門德爾松事務所工作。1923年移居美國,在芝加哥市荷勒柏-洛歇事務所工作。1924年,在建築師F.L.賴特處的工作對他的事業產生重大影響。1929年入美國籍。1970年 4月16日逝於聯邦德國伍珀塔爾。
尼邁耶,是巴西建築師,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建築的倡導者。1907年12月15日生於里約熱內盧,1934年畢業於里約熱內盧國立美術學院建築系,後在L·科斯塔的事務所工作。他們一起設計了巴西教育衛生部大樓(1936-1937)和紐約世界博覽會巴西館(1939)。1937年尼邁耶在里約熱內盧開設事務所,1947年代表巴西參加了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的十人規劃小組(中國代表為梁思成教授)。1956-1961年參加了巴西利亞的建設工作,設計了三權廣場、總統府、巴西議會大廈、大教堂、巴西利亞宮等主要建築,達到其事業的頂峰。1960年以後移居巴黎和以色列。尼邁耶受到勒·柯布西耶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他又增加了表現主義和巴洛克的因素。
尼邁耶重視體形的表面,尤其愛用“自由的和有感情的曲線”。他的作品具有現代主義建築的形象特徵,又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曲線體形。尼邁耶的著作有《我在巴西的經驗》(1961)、《論建築形式》(1978)。
邁克爾·格雷夫斯,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1934年生於印第安納波利斯。在辛辛那提大學畢業後,又在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1960年獲羅馬獎後又在羅馬美國藝術學院留學,1962年開始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964年在該地開設事務所,1972年成為該大學教授,此外還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
約翰·納西 (John Nash ,1752年—1835年5月13日)是一位英國建築師,攝政時期倫敦的主要設計者。
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öhm;1920年1月23日-),德國建築師,曾於1986年獲頒普利茲克獎。
生平
波姆1920年1月23日誕生於德國奧芬巴赫(Offenbach)一個建築世家。其父多明尼克·波姆(Dominikus Böhm)以興築德國境內數座教堂而聞名,而其祖父亦為建築師。
1946年,哥特佛萊德·波姆自慕尼黑工業大學畢業後,在鄰近的藝術協會研習雕塑。1947年,哥特佛萊德開始為父親工作,並在父親於1955年去世後繼承他的事務所。這段時期,波姆亦在魯道夫·羅德史瓦茲麾下(Rudolph Schwarz)與“科隆重建協會”共事。1951年,波姆前往紐約,在Cajetan Baumann的事務所工作六個月,並遇見兩位最鼓舞他的人: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與沃爾特·格羅佩斯。
此後數十年,波姆在德國境內興建許多建築物,包括教堂、博物館、市民中心、辦公大樓、住宅及公寓。波姆被認為是帶表現主義與後包豪斯風格的建築師,但他認為自己是一名“連線”過去與未來、創意世界與物理世界、建物與城市景觀的一個建築師。在這個信念下,波姆認為建築物的色彩、形式及物料與它的設定息息相關。
波姆早期的作品多使用已鑄型的混凝土,近年由於科技進展,他開始採用鋼鐵與玻璃在他的建築設計之中。他的計劃案明顯注重都市規劃,展現了他對於“連線”的注重。
波姆曾獲得多個建築獎項,包括1986年的普利茲克獎。
部份建築作品
菁寮天主堂,1966年:位於臺灣台南縣後壁鄉菁寮的天主堂,為哥德佛萊德·波姆在成名前進行草圖設計。它是波姆首件坐落在德國以外的作品,亦為臺灣唯一由普利茲克獎得主設計、興建的作品。
科隆宗教大樓 (教堂、圖書館與青年中心),1968年。
盧森堡德意志銀行
烏爾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1852.6.25—1926.6.10),西班牙建築師,塑性建築流派的代表人物,屬於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高迪曾就學於巴塞羅那省立建築學校,畢業後初期作品近似華麗的維多利亞式,後採用歷史風格,屬哥特復興的主流。高迪最早接受的主要委託專案是完成巴塞羅那的神聖家族教堂(1883—目前仍在建設中),這是一座極有個性和感染力的建築物(高迪去世時僅完成一個耳堂和四個塔樓之一),米拉公寓,巴特羅公寓(又稱巴特羅之家),吉埃爾禮拜堂和古埃爾公園。姆公共圖書館,2004年
奈爾維的代表作品有羅馬小體育宮(1956—1957,與A.維泰洛齊合作)、大體育宮(1958—1960)、皮瑞裡大廈、(1956—1959,與蓬蒂合作)、都靈展覽館B廳(1947—1949)等,而最富戲劇性和令人震驚的一件新結構是1971年建於梵蒂岡城的梵蒂岡會堂的內部空間。1963年美國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學位,其後他又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
諾依特拉,美國建築師。1892年4月8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畢業於維也納高等技術學校。1921~1922年在柏林建築師E.門德爾松事務所工作。1923年移居美國,在芝加哥市荷勒柏-洛歇事務所工作。1924年,在建築師F.L.賴特處的工作對他的事業產生重大影響。1929年入美國籍。1970年 4月16日逝於聯邦德國伍珀塔爾。
尼邁耶,是巴西建築師,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建築的倡導者。1907年12月15日生於里約熱內盧,1934年畢業於里約熱內盧國立美術學院建築系,後在L·科斯塔的事務所工作。他們一起設計了巴西教育衛生部大樓(1936-1937)和紐約世界博覽會巴西館(1939)。1937年尼邁耶在里約熱內盧開設事務所,1947年代表巴西參加了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的十人規劃小組(中國代表為梁思成教授)。1956-1961年參加了巴西利亞的建設工作,設計了三權廣場、總統府、巴西議會大廈、大教堂、巴西利亞宮等主要建築,達到其事業的頂峰。1960年以後移居巴黎和以色列。尼邁耶受到勒·柯布西耶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他又增加了表現主義和巴洛克的因素。
尼邁耶重視體形的表面,尤其愛用“自由的和有感情的曲線”。他的作品具有現代主義建築的形象特徵,又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曲線體形。尼邁耶的著作有《我在巴西的經驗》(1961)、《論建築形式》(1978)。
邁克爾·格雷夫斯,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1934年生於印第安納波利斯。在辛辛那提大學畢業後,又在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1960年獲羅馬獎後又在羅馬美國藝術學院留學,1962年開始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964年在該地開設事務所,1972年成為該大學教授,此外還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