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政府在1872年秋至1875年先後派遣四批學生赴美留學,這是清政府做出的先進的決策,為何清政府在1881年6月又會做出召回所有留美學生的決定?如果清廷當時沒有實行這項政策,是不是會影響歷史的走向?
10
回覆列表
  • 1 # 大國曆史觀

    公元1881年(光緒七年)6月8日,清朝政府下令,將在美國的全體留美學生撤回。此訊息傳出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不僅遭到清廷一些官員和留美學生的反對,就連美國前總統格蘭特政府發函,希望清朝可以收回成命。然而慈禧太后不聽勸阻,輕信了留學生監督陳蘭彬、吳嘉善的讒言,將留美學生分批撤回,中國近代最早的國家留學運動就此夭折。

    “洋務運動”之後,清朝的一些官員就意識到在科技、軍事實力方面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因此清朝政府從19世紀70年代起,陸續派了100多名孩童赴美留學。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清朝的留學生事務會隨著“洋務運動”的起伏而波折。對於慈禧太后執意撤回留美學生一事,歷來頗有爭論,然而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考慮反對派的掣肘,忽略了更深層次的原因。小編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其中既有清朝、美國雙方的客觀環境,也有時代程序和具體人物影響。

    首先是清朝保守派對“洋務運動”和留學事務的反對

    這是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洋務運動提出的主張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旨在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清朝的根本制度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在這些保守派看來,“洋務運動”就是“用夷變夏”,違背祖先的大不敬之舉,派遣留學作為“洋務運動”的內容之一,自然也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抨擊。

    早在興辦新式學堂之時,就有官員提出派遣留學生的計劃,但與中國傳統觀念相沖突,最後都無疾而終;公元1868年(同治七年),容閎就向江蘇巡撫丁日昌上奏了留學計劃未果;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曾國藩、李鴻章聯名上書給慈禧太后,再加上恭親王奕訢在背後支援,慈禧太后方才同意了赴美留學的計劃,不過由於阻力過大,為了達成與保守派的妥協,洋務派被迫同意讓思想開化的容閎為留學事務副監督,保守派官員陳蘭彬出任正監督。

    正是洋務派的低頭,助長了保守派囂張的氣焰,使得他們變本加厲,處處破壞留學事務,最終讓中國最早的留學運動功虧一簣。雖然陳蘭彬曾經同意“洋務運動”,但他頑固不化,看到留美孩童在思想、行為方面的變化十分惱怒,下令留學生必須穿漢服、留辮子等。此外,他還經常向慈禧太后發去奏報,詆譭留學生,還假惺惺地請求辭去現有職務。

    公元1876年(光緒二年),清朝政府任命陳蘭彬為駐美公使,容閎為駐美副公使,同時取消其留學生監督的職位。不過在朝中大員的竭力爭取之下,慈禧太后勉強保留容閎留學生副監督的職位,卻推薦了另一個老頑固吳子登為留學生監督。自從吳子登上任之後,這些留學生就再無寧日了。一到美國,他就將所有留學生都痛罵了一頓,說他們“各生適異忘本,目無師長,固無論其學難期成材,即成亦不能為中國用”,不僅如此,他還與陳蘭彬聯手攻擊抹黑容閎和留學生,要求清廷儘快將留學生撤回,國內的保守派也趁機散佈流言,開展輿論攻勢。

    起初,吳子登還畏懼李鴻章的威望,不敢胡來。然而保守派到處散播謠言,就連奕訢心理也沒底,以“見異思遷、洋化甚深”為由,向慈禧太后啟奏,希望將留洋學生全部撤回。恭親王奕訢這道奏摺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清朝政府立即下令調回所有留洋學生。

    然而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留學事業之所以失敗與沒有達到洋務派預期目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在選派學生赴美留學之時,曾國藩、李鴻章二人的本意是選擇天資聰慧的孩童赴歐美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器、輿圖、測海,造船等方面的知識。可是美國卻違背之前的協議,禁止清朝孩童進入軍事院校學習,這讓曾、李二人的幻想破滅,導致洋務派對留學事業的支援日趨動搖。就在召回當年,李鴻章就透過電報向陳蘭彬問詢:“……如真無功效,弗如及早撒局省費,請速籌定勿辭。”

    事實上,美國是受到了“排華浪潮”的影響,才禁止清朝留學生進入軍事院校學習的。當時的美國大量勞動力都失業,美國政客為了轉移注意力,將所有矛頭都指向了華工,“排華浪潮”就此掀起。不過這正好隨了清朝保守派的意,他以終止留學事務為藉口,報復美國的“排華浪潮”。

    最後,終止留學事務也是“洋務運動”發展到達新階段的現實需要。持續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可分為前後兩大階段,前期主要以籌建新式軍隊、創辦軍工業為主,後期則以民用工業為重。“洋務運動”發展至中後期的時候,人員極度短缺——比如公元1876年(光緒二年)清政府大張旗鼓地準備籌建礦務局,本來還打算涵蓋關於採礦、冶煉的全套流程,但是因為這方面的人才緊缺,不得已只能單採煤礦。在留學生被撤回半個月之前,李鴻章還特意向駐美辦事處發去電報,要求後者挑選20人火速前往各電報館學習,兩月後就回國到天津及上海電報總局工作。

    李鴻章的想法是這樣的,透過撤回20名幼孩童一來可以向保守派示好,穩固留洋大局,二來國內確實急需專業人才參與“洋務運動”。可惜的是,李鴻章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被保守派套上了“不撤而撤之意”的帽子,慈禧太后遂順水推舟地予以同意。就這樣,在上述因素的共同最終下,清朝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們帶著憤怒、委屈和不甘踏上回國行程,清朝留學程序遭遇滑鐵盧。

    參考文獻

    《中國近代史》《容閎:西學東漸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表達思鄉情感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