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島男爵
-
2 # 使用者52877158952
根本原因是當時生產力低下,陝西周人沒有足夠的人口和糧食來有效的控制廣袤的國土,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將周王室的子孫分封到全國各地,是當時最合理的統治方式。
-
3 # 至樂無如讀書
“三監”之亂與分封,沒有直接關係。武庚叛亂是其立場使然。“三監”叛亂是以清君側為名奪權。
西周的分封制度,對中華民族的融合具有重大意義!周以前的分封,其實質是封,就是用武力使其他部族屈服,使其聽命於共主,沒有部族融合。而周的分封是,把自己的宗親、姻親、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這些封國諸侯帶有軍隊和人民。所以錢穆說“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周天子再把其他部族分配給諸侯國統治,這些諸侯國還要靠自己打天下。這種分封就為各部族融合建立了平臺,實現了民族的大融合,換句話說,實現了華夏化。中華大地各部族(民族)第一次,在西周實現了大融合。有民族的融合、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思想文化,所以西周也被稱為大一統王朝!
因為周王室並沒有統治全國的能力,只能假手於人,並且三監之亂後,周朝的勢力勢力上是增強了。
與一般印象不同,周代商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經歷了三大階段。
分為前中後三大階段,本文重點是中後期,略微提一下前期。
前期至少中武王和帝辛(紂王)祖父一輩開始,武王的先祖銳意進取,內修德政,外拓領土,先後消滅了商朝一些邦國,而商王也意識到周的威脅,雙方爆發了衝突,最後又趨於緩和,之所以這樣,那是因為商的敵人實在太多了,沒有辦法同時處理,所以暫時安撫一下週,結果給了周機會。
終於在帝辛徵東夷時,發動了突襲,攻入朝歌,殺死了帝辛。
周代商實際上是以弱勝強的戰爭,之所以勝利有兩大原因,一是周王團結了很多諸侯,是統戰的勝利,故而,另一方面是商內外矛盾(敵人)都太多了,沒辦法形成合力。
舉例說天下的總實力是100,
周核心是10,外圍是40(親周諸侯)。
商核心是20,外圍是30。
周利用了商的不團結,以50擊商20,戰勝了商核心勢力,作為戰敗的代價把商核心削減到10,到商總勢力仍然有40,周只是微弱優勢暫時勝出而已(60:40)。
並且周的核心是15(獲得戰利品10的一半),商的核心事10。
雖然親周勢力達到60,但周的比例只有1/4。措施,,
以上數字只是為了說明大概得力量對比,不是精確的關係。
周以微弱優勢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商的勢力依然很龐大,並且親周諸侯出力甚多,不得不獎賞(封地)。
為了鞏固這種微弱優勢,使之變成大優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商的核心領土周圍設定三監,以上是第二階段。
實際上第二階段只不過是殺死了一位商王,略微縮減了一部分商王的領地而已,真正確定大周天下的是第三階段。
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周公輔政,周公和三監都是武王的弟弟,後者不服前者,懷疑他犯上作亂,於是裹挾商王武庚興兵討伐,最後兵敗。
周王再次對商進行懲罰,
第一是在原本商的領地內興建成周,周王直轄領地擴大一倍,
第二縮減商的領地改由帝辛哥哥微子擔任君主,國號改為宋,
第三商被削減的領地還由周公的弟弟康叔統治。
三項措施下來,原商的勢力削減到1/3,周的勢力增大一倍,這才確定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
周的歷次勝利,都離不開親周諸侯的支援,即使周的直轄領土擴大,實際上也沒有在天下佔據絕對優勢大約20%左右,所以是不可能不繼續分封的,分封非但沒有使周的勢力變小,而是變大。
結論是,分封在當時是勢在必行的。
擴充套件話題,分封弊端開始暴露是西周末期的事,而徹底暴露已經是春秋晚期了,沒有萬世通行的制度,只有最適合當時的制度,分封符合周朝前期的實際,周的衰落在於後期不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