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ommy5201314
-
2 # 玉麒麟44266862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亮的圓缺屬於自然規律不可改變,人生的悲歡許多卻是自己心境所造。一切都有因果,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定數。
-
3 # 值得易讀
這句話出自李建樞的《詠月》,它告訴我們,青春永逝,難尋往日的美好,珍惜眼前的一切。
體會這些名言的時候可以適當瞭解他們的時代特色以及寫作手法,一方面容易讓我們記住這些話,一方面也提高自己的意境。
時代特色關於李建樞這個詩人無從考證它的生平,但作為唐代的詩人,一般在前唐的話,作詩都比較隨和,見到啥就寫啥,社會安定的時候,精神文明生活豐富。所以我認為他應該是前唐時代的(武則天之前)。
我認為讀唐代人的詩歌確實比較適合咱們目前的精神文明,都是處在歷史的上升期。
同時,我們可以看看很多世界名著的寫法,比如前蘇聯的很多名著作者:高爾基、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這些人在19世紀的寫作通常都是對立的手法,貧窮與富有、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戰爭與和平、奮鬥與懶惰。這些名著之所以那麼流行,因為描繪的是人類的本性,無論什麼年代人的本性描述都不會過失。尤其是在一些精神文明較發達的年代,更是突出這些問題。還有在當時也很容易引起底層的共鳴。
【總結】所以我覺得對於時代的作品和句子的瞭解可以幫助你找到這個時代特色,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從而解決目前個人面臨一些困惑。
從時代來講,這首詩告訴咱們的是無論生活如何,時光裡藏著美好,珍惜這份美好,不要總是抱怨當前的生活不如意。
寫作手法暗喻的手法,讓我們感覺到了月亮、美好的關係,感受到少年時光與當前內心的變化。
這首詩讓我體會到就是這樣,前兩句:夜裡走在月色下,抬頭看著天空,想起了昨天的月亮感慨與今天的不同。用了嬋娟這個詞代表了美好,一下子把心裡所想的一切拉回到了所有人都曾經擁有的美好歲月。
後兩句:原來少年時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感慨年輕時的無拘無束,自由。其實詩人看著月亮想起往事的時候,詩人心裡彆扭,老感覺今天不如昨天,其實就是一種心理狀態的對比。
【總結】但是最後,“能得幾多時少年”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他排除內心一直的焦慮,悟出了美好的道理,不去嘆息,而是儲存這份美好,才是眼前最好的狀態。
總結:每個人都有兩面,要經常拿出來另一面讀一讀,看一看從詩人這句話中,我就在探索自己的另一面,懶惰、浪費時光。想起《罪與罰》中一句話“因為我不是渴望快樂,而是渴望悲痛和眼淚!”
每當放棄追求解決問題辦法的時候,我覺得總是這樣這狀態——快樂需要讓我痛苦,而悲痛和眼淚卻很廉價。落淚要有價值,不能伴隨著後悔和失敗。
沒事時候讀一讀句子把不好的一面拿出來曬一曬,也許能解決很多大問題。
-
4 # 六甲番人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李建樞並不算耀眼,甚至連生平都不為人所知,他也只有一首詩《詠月》留世,不過這首詩雖未入選清代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卻廣為人知,有一些兒童版本的《唐詩三百首》也選錄其中,其詩如下:
昨夜圓非今夜圓,卻疑圓處減嬋娟。一年十二度圓缺,能得幾多時少年?這首詩大體意思是:昨夜的圓月不是今夜的圓月,讓人懷疑是否美好有所減少,一年有十二回月缺月圓,但人一生中又有多少青春年少時?
從格律看,這首詩屬於七言絕句,仄起首句押韻,按平水韻分析用韻平聲一先,其中“度”、“幾”二字平仄有出律之嫌,不過朗誦起來並不覺拗口,而“夜”、“圓”、“年”三字雖重複使用,看似不符絕句“精妙”原則,但此詩運用後卻更有利於表達內心的悵然,更有詩意,也更突出此詩惜時的主旨。
唐詩中有很多首月亮主題的佳作,更有名氣的羅隱也有一首直接以《詠月》為題目的詩:
湖上風高動白蘋,暫延清景此逡巡。隔年違別成何事, 半夜相看似故人。蟾向靜中矜爪距,兔隈明處弄精神。 嫦娥老大應惆悵,倚泣蒼蒼桂一輪。兩首詠月詩都感慨時光流逝,不過對於今人而言,李建樞詩顯然更好,一是淺白易懂,二是富有哲理,更為雋永。“一年十二度圓缺,能得幾多時少年?”,光陰荏苒,歲月無情,人生最美好的少年時光,請不要辜負虛度了。
回覆列表
月亮暗喻親情、友情及愛情,蘊含對親友戀人或自身的甜美回憶。 月形如鏡子,具有鑑照、反射自我的外延功能。
對照明月時,月缺就是人缺,人會產生不完全感和不滿足感。因此,從人的潛意識裡便會湧出脫離破碎、走向重拼的慾望——渴望圓滿的月以沉醉於舊時的情。
然而,屬於自然界的月亮必定遵循宇宙規律,一年十二次,圓了又缺,缺了再圓。
月亮同時象徵時間,它也是無情的時光、殘酷的歲“月”。自然的無限交替變化和迴圈往復襯托著人之生命的不可逆轉。明月可以依舊,人卻不能缺了再圓,難忘時光會一去不復返。
敘述者最後發現,月在變中最終保持不變,而人是一直在不斷變化。
果然詩尾道出全部事實真相:光陰無情,人生短暫,應珍惜美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