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及中國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隨著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國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還將不斷提高。據WHO最新報告,心血管疾病佔中國居民死因構成第一位,佔到43%。2019年,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例數約103萬例,排名世界第一。心血管介入作為一種不斷創新的技術和治療手段,市場需求巨大,行業前景可期。
國內心血管介入加速中國產替代
國內醫療界也越來越重視心血介入治療的使用和創新。霍勇、張澍、吳永健等三位心血管領域的頂級專家,闡述了國內介入治療從全面學習到全面創新的歷史程序。
據霍勇介紹,冠心病介入治療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器械創新,體系創新和模式創新。過去的三十多年間,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開展,從學習到規範推廣,再到創新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器械也經歷了從模仿國外,到區域性改進,再到原創創新的過程。
吳永健教授表示,結構性心臟病是最近十多年提出的新概念。既往結構性心臟病需要外科開胸治療,隨著近年新技術的出現,更多的結構性心臟病可以透過介入方式治療。結構性心臟病的區域主要包括瓣膜性心臟病,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動脈瓣,還包括常規的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
吳永健教授認為,中國在過去的十年已經走過了學習階段,有將近200家中心已經開展了新的技術,該項技術中使用的中國研發的三款瓣膜,基本上解決了臨床90%以上的問題。接下來第二個十年,不僅僅是這些瓣膜的研發,更多的是要根據中國的特點,研發更適合於不同病理解剖特點的瓣膜。
心律失常治療手段之一是介入治療。張澍教授認為植入式除顫器(ICD)和心臟再同步除顫器(CRT-D)在中國用的比較少,一是因為國內相較國外起步晚,第二是手術過程較複雜,第三是病人的可接受程度比較差,第四是價格較貴,最後一個原因是裝置來自國外。張澍認為,在治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療器械開發上,中國各有長短。
國內有一個叫希浦系統起搏,這個技術則源自於中國,是個精準的傳導系統起搏,可以有效地解決心臟同步化的問題,來預防因為起搏產生的心功能不全,甚至於治療本身的心功能不全。可以非常驕傲地講,這個技術中國走在世界的前列。
Mayo Clinic專家分享心血管介入創新前沿
在“心血管介入創新發展”分論壇上,Charanjit Rihal和查詠梅兩位來自於Mayo Clinic的教授,向國內心血管介入領域的醫生專家們詳細闡述了Mayo Clinic的最前沿創新。
查詠梅教授介紹了心律失常的技術和未來發展。一百多年來,醫療界一直在用藥物治療心房纖顫,而近三十年來,由於導管消融技術的進展,可以用導管消融介入治療來控制心房纖顫。目前用導管消融常規治療心房纖顫病人(又叫肺靜脈隔離術)。
不過,查詠梅教授也指出,導管消融目前有一些問題,因為無論是熱消融還是冷消融,都是要造成組織的壞死。因此,查詠梅教授介紹了新的消融技術,其初始階段叫做脈衝電場消融,它是一個環形的脈衝電場消融的電極,正好在肺靜脈口,透過雙極的脈衝電場,從9個電極上發出來,就可以造成均勻一致環形的圍肺靜脈口的組織壞死。由於它不是熱消融,溫度恆定在36度,並不造成任何細胞和組織溫度的變化,就沒有造成神經或者是食道的任何損傷。
對於心率失常的治療,查詠梅教授介紹說,除了用β阻滯劑抗心率失常藥物導管消融,還可以用外科手術治療切除室壁瘤,此外,Mayo Clinic新進發展了Noninvasive放射治療,來治療室性心率失常。
此外,Mayo Clinic近幾年來還研究了一個新的技術——非創傷性的放射治療。讓一個病人就像做放射治療一樣躺在質子射場,一定要找到非常好的靶點。只要靶點精確的話,只需要15分鐘的時間,病人就可以走著出放射治療室,且不用任何導管,就可以讓患者的室速頻率從119次降到了3次。目前Mayo Clinic也在開始做這種放射治療,來控制室性心動過速。
Charanjit Rihal醫生則談到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談到了TAVR、二尖瓣夾合術、瓣周漏封堵、經間隔瓣中瓣植入術,經皮二尖瓣植入術和許多正在評估中的三尖瓣介入治療。
Charanjit Rihal醫生表示,瓣周漏依然是一個挑戰,因為原始的狹窄主動脈瓣並未去除,依然在患者體內,而新置入的瓣膜會在先前的狹窄主動脈瓣以及TAVR瓣膜的支架之間創造潛在的空間,隨著瓣周漏和主動脈反流程度的增加,死亡率會更糟糕。
而隨著新的瓣膜設計出現,瓣周漏會越來越少,因為這些支架周圍的裙邊技術正在發展,越來越好。現在有許多種不同的瓣膜可用,我們在導管室使用的也在全世界使用。
此外,對於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Charanjit Rihal醫生認為TAVR優於內科治療。對於主動脈瓣狹窄中、高手術風險的患者而言,它與AVR基本上完全相同。因此,對於MR導致症狀的高危患者,二尖瓣夾是一種極好的治療方法。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及中國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隨著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國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還將不斷提高。據WHO最新報告,心血管疾病佔中國居民死因構成第一位,佔到43%。2019年,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例數約103萬例,排名世界第一。心血管介入作為一種不斷創新的技術和治療手段,市場需求巨大,行業前景可期。
國內心血管介入加速中國產替代
國內醫療界也越來越重視心血介入治療的使用和創新。霍勇、張澍、吳永健等三位心血管領域的頂級專家,闡述了國內介入治療從全面學習到全面創新的歷史程序。
據霍勇介紹,冠心病介入治療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器械創新,體系創新和模式創新。過去的三十多年間,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開展,從學習到規範推廣,再到創新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器械也經歷了從模仿國外,到區域性改進,再到原創創新的過程。
吳永健教授表示,結構性心臟病是最近十多年提出的新概念。既往結構性心臟病需要外科開胸治療,隨著近年新技術的出現,更多的結構性心臟病可以透過介入方式治療。結構性心臟病的區域主要包括瓣膜性心臟病,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動脈瓣,還包括常規的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
吳永健教授認為,中國在過去的十年已經走過了學習階段,有將近200家中心已經開展了新的技術,該項技術中使用的中國研發的三款瓣膜,基本上解決了臨床90%以上的問題。接下來第二個十年,不僅僅是這些瓣膜的研發,更多的是要根據中國的特點,研發更適合於不同病理解剖特點的瓣膜。
心律失常治療手段之一是介入治療。張澍教授認為植入式除顫器(ICD)和心臟再同步除顫器(CRT-D)在中國用的比較少,一是因為國內相較國外起步晚,第二是手術過程較複雜,第三是病人的可接受程度比較差,第四是價格較貴,最後一個原因是裝置來自國外。張澍認為,在治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療器械開發上,中國各有長短。
國內有一個叫希浦系統起搏,這個技術則源自於中國,是個精準的傳導系統起搏,可以有效地解決心臟同步化的問題,來預防因為起搏產生的心功能不全,甚至於治療本身的心功能不全。可以非常驕傲地講,這個技術中國走在世界的前列。
Mayo Clinic專家分享心血管介入創新前沿
在“心血管介入創新發展”分論壇上,Charanjit Rihal和查詠梅兩位來自於Mayo Clinic的教授,向國內心血管介入領域的醫生專家們詳細闡述了Mayo Clinic的最前沿創新。
查詠梅教授介紹了心律失常的技術和未來發展。一百多年來,醫療界一直在用藥物治療心房纖顫,而近三十年來,由於導管消融技術的進展,可以用導管消融介入治療來控制心房纖顫。目前用導管消融常規治療心房纖顫病人(又叫肺靜脈隔離術)。
不過,查詠梅教授也指出,導管消融目前有一些問題,因為無論是熱消融還是冷消融,都是要造成組織的壞死。因此,查詠梅教授介紹了新的消融技術,其初始階段叫做脈衝電場消融,它是一個環形的脈衝電場消融的電極,正好在肺靜脈口,透過雙極的脈衝電場,從9個電極上發出來,就可以造成均勻一致環形的圍肺靜脈口的組織壞死。由於它不是熱消融,溫度恆定在36度,並不造成任何細胞和組織溫度的變化,就沒有造成神經或者是食道的任何損傷。
對於心率失常的治療,查詠梅教授介紹說,除了用β阻滯劑抗心率失常藥物導管消融,還可以用外科手術治療切除室壁瘤,此外,Mayo Clinic新進發展了Noninvasive放射治療,來治療室性心率失常。
此外,Mayo Clinic近幾年來還研究了一個新的技術——非創傷性的放射治療。讓一個病人就像做放射治療一樣躺在質子射場,一定要找到非常好的靶點。只要靶點精確的話,只需要15分鐘的時間,病人就可以走著出放射治療室,且不用任何導管,就可以讓患者的室速頻率從119次降到了3次。目前Mayo Clinic也在開始做這種放射治療,來控制室性心動過速。
Charanjit Rihal醫生則談到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談到了TAVR、二尖瓣夾合術、瓣周漏封堵、經間隔瓣中瓣植入術,經皮二尖瓣植入術和許多正在評估中的三尖瓣介入治療。
Charanjit Rihal醫生表示,瓣周漏依然是一個挑戰,因為原始的狹窄主動脈瓣並未去除,依然在患者體內,而新置入的瓣膜會在先前的狹窄主動脈瓣以及TAVR瓣膜的支架之間創造潛在的空間,隨著瓣周漏和主動脈反流程度的增加,死亡率會更糟糕。
而隨著新的瓣膜設計出現,瓣周漏會越來越少,因為這些支架周圍的裙邊技術正在發展,越來越好。現在有許多種不同的瓣膜可用,我們在導管室使用的也在全世界使用。
此外,對於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Charanjit Rihal醫生認為TAVR優於內科治療。對於主動脈瓣狹窄中、高手術風險的患者而言,它與AVR基本上完全相同。因此,對於MR導致症狀的高危患者,二尖瓣夾是一種極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