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慕鄉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虞美人》是南唐後主李煜在被俘兩年後寫成的,民間傳聞李煜生於七夕,所以在生日晚做《虞美人》,詞成後命寓所的歌女徹夜演唱,被宋太宗趙光義知曉,大怒,賜牽機藥毒死。

    牽機就是馬錢子,有劇毒,人服用後全身抽搐,猶如牽線木偶一般抖動,死狀極慘,故名牽機。

    《虞美人》可以說是李煜的絕命詞!

    此前,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徐鉉仕南唐三主,歷官知制誥、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後隨李煜降宋,可以說是李煜的老熟人,故人相見難免思念過往,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

    潘佑是南唐的老臣,也是李煜的好友,曾八次上書,言詞激烈地痛罵朝中大臣,奏章中言道:“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臣乃者繼上表章凡數萬言,詞窮理盡,忠邪洞分。陛下力蔽奸邪,曲容諂偽,遂使家國,如日將暮。古有桀、紂、孫皓者,破國亡家,自己而作,尚為千古所笑。今陛下取則奸回,敗亂國家,不及桀、紂、孫皓遠矣!臣終不能與奸臣雜處,事亡國之主。陛下必以臣為罪,則請賜誅戮,以謝中外。”

    但李煜沉迷風花雪月,對潘佑的逆耳忠言不管不顧,反倒在群臣的落井下石聲中將潘佑舉薦的李平殺死,潘佑失望之下也自殺身亡。

    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李煜的一生並不值得同情,作為君主他早年沉迷聲色,置江山社稷於不顧,昏君說不上,亡國之君是跑不掉的。但他的詞卻有獨到之處。前半生他的作品多侷限於宮廷生活,紙醉金迷,風花雪月,縱然具備一定藝術水平,但有皮無骨,不登大雅。降宋後隨著心態境遇的改變,詞鋒一轉,故國山河,憂愁暗恨,無論是藝術水準還是思想境界都大大提升。

    《虞美人》中他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虞美人》由此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

    同年李煜另有一首詞同樣千古傳誦: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 2 # 義知周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所作,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是李煜被毒死之前的絕命詩。這首詩從另一個側面得出了兩個結論:其一從大的方面上說書生治國誤國,從小的方面上說是一個“男怕選錯行”的人生悲劇。

    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三年後,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作為一個階下囚,不知自己所處的位置,不知自己此時的身份,還以一個文人的情懷,抒發政治家的情懷,懷念自己過去帝王式紙醉金迷的生活,徹底暴露岀自己的所思所想,引來了殺身之禍。從某種意義上說,李煜的政治頭腦連歷史上那個被稱作扶不起的阿斗還不如,人家都懂得藏,以一個“樂不思蜀”,從而保全自己的性命。

    以這樣一個沒有政治頭腦、對月傷懷,對花感悲的小資文人去當一國之君,絕對是家國悲哀,國破人亡也在情理之人。李煜如果不去做帝王,而是像柳永一樣,做個遊戲花叢的文人,或許會活出不樣的精彩。

    或許,從某種層面講,作為一個王朝選擇好的帝王很重要,作為一個個人來說,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也很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婚外的感情,高情商的女人會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