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羽書遲
-
2 # 杳杳無歸期
漢初諸侯王分封制和春秋戰國時代的分封制基本是差不太多的,畢竟才過去幾十年,而漢朝雖然是第二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但是大漢帝國建立者劉邦認為,大秦帝國迅速敗亡的原因就是沒有宗室諸侯王來勤王護佑嬴氏天下,所以劉邦就封邦建國來拱衛帝國,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也差不多。漢初諸侯王和列侯幾乎擁有對自己封地所有的權力,可以合法的任命官員、收取賦稅、擁有家臣。明初的分封制相對來說就少了很多權力,只是擁有軍隊,任命官員雖然有話語權但是不像漢初諸侯王那樣權力大。雖然漢朝、明朝都有封邦建國,但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已經是大勢所趨,漢朝在太宗孝文皇帝執政時期已經開始顯露諸侯王勢力過大的危害,太宗孝文皇帝御駕親征匈奴,後方濟北王叛亂,帝國軍隊回援撲滅叛亂,導致太宗一朝再無力與匈奴決戰,後來更是在漢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千辛萬苦才平定叛亂,繼任者漢武帝推出了推恩令,更是藉著大勝匈奴之勢清理了很大一批諸侯王和列侯,西漢才算解決了諸侯王這一危害。
其實封邦建國是有很大問題的,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禍,明有靖難之役,可見分封了諸侯王出事的機率是百分之百,但是開國皇帝可能會認為更好,能者居之,反正還是自家的天下。
-
3 # 關河南望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貫徹他的全民保家衛國,皇子鎮國監督官吏軍民的精神,他在洪武九年和十三年對地方和中央管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行中書省的權力,改變了元末外重內輕的格局。基本解決了皇權、相權、軍權的矛盾。他不止一次的說過:“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儲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他的打算就是朝廷有皇帝直接掌管,地方有宗室子孫協理。這樣內外相輔,保大明王朝萬事無憂。
於是開始了明朝的分封諸王。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分封的諸王是握有兵權的,他們坐鎮四方,是專制皇權的軍事支撐可以保衛皇權和征伐外敵。而朱元璋死後,無論是朱允炆還是朱棣都採取了削藩的政策“護衛之師,漸歸君上”,從那時候其藩王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政治意義了。
明朝的分封制裡,親王和郡王均有國號和名義上的封地,但他們沒有行政權,也沒有擁有權,不能徵發徭役賦稅,也不再是封國內行政、軍事、司法和財政的最高長官,不再享有領民親政的權力,明朝甚至出現過一個封地上幾個封王的現象。這些封王們被朝廷嚴防死守,不准他們工作,也不能耕作生產,生下來就有俸祿,由國家養活,一直到了最後竟然有了多達十幾萬的後代,使國家不堪重負。
漢朝建立後,開始分封的是異姓王,比如韓信、英布等人,後來劉邦逐漸剪除異姓王,這也是開國皇帝們都會做的事情,在劉邦臨死之前的“白馬之盟”裡宣傳說: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隨後,漢朝就開始了分封劉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是自己封地裡國內行政、軍事、司法和財政的最高長官,他們掌握的都是國中之國,所以這給漢朝的統治也帶來了隱患,而看到了隱患的漢文帝時期就開始了削藩,諸侯王們不甘心失去權利,於是造反但被成功鎮壓,漢朝頒佈了“推恩令”規定藩王的領土必須分給每個兒子。這樣一來,藩王的領地就隨著子孫的繁衍越來越小,慢慢喪失獨立生存的能力,直到最後被朝廷全部收回。這也為後來漢朝的長治久安打下了基礎。
我們可以看到,明朝和漢朝的分封制都是為了以同姓和相同的血緣為紐帶,想要讓其衛護國家,保衛皇室的,但前期給與的權利卻使其都有了一定的野心,於是成就了朱棣的造反成功,也成就了漢武帝的平定諸王,隨後他們採取了不同的政策來應對分封制,漢朝的推恩令讓諸王們封了再封,明朝的嚴防死守不許諸王做事,最終造成了他們的兩種結果,漢以強亡,明卻亡與諸侯和流民。
回覆列表
漢初的分封和明初相似,只是漢初還分封了異姓王,明初沒有。後來漢高祖白馬之盟規定非劉姓不得封王。但漢高祖死後,呂后破壞了盟約,出現了呂姓諸侯王。周勃誅呂后,又恢復了盟約。漢初和明初諸侯權力都很大,除了有封地外,還有自己的軍隊,漢初的一些諸侯王甚至有鑄錢的權力。
漢初和明初的分封都造成了內亂。漢朝在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七國之亂,被鎮壓。後來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允許諸侯們把土地分割給各個兒子,諸侯領地越分越小,不再對中央構成危脅。
明初在建文帝時期發生了"靖難之役",結果燕王朱棣奪取政權,是為明成祖。明成祖繼續削藩,後來明朝諸侯王只享有賦稅和俸祿,不再具有獨立性,不會構成對中央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