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語老師育兒記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個體差異性,都是不一樣的;不平衡性決定,每個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問題也是不盡相同,因此,我想各位家長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也不一樣了。

    首先,學齡前的孩子:一歲內的孩子,家長可能會面臨孩子不吃奶粉怎麼辦,夜裡總是哭怎麼辦。一歲後的孩子,家長也許就開始著急孩子怎麼還不會走路,還不會說過。

    其次,家有上學的孩子,家長們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也許就是孩子的作業問題了。為了孩子的作業,和孩子各種鬥智鬥勇。

    建議,我們都要與時俱進,多學習,做好孩子的榜樣,言傳身教,同時給予孩子滿滿的愛。

  • 2 # 孤獨行者Noodle

    先優先答一下關於育兒的,因為俺是厚臉皮的“磚家”,哈哈。

    我是一位自閉症譜系女孩的父親,我覺得按常人來看我的所謂“育兒之路”簡直就是荊棘密佈的灌木叢,沒有最棘手只有更棘手。

    我的閨女從剛出生那刻起,吃喝拉撒睡,就是她的最大問題,她好像就是拒絕在這世界生存一樣,我也已經描述過很多次了,在此就按下不表吧。

    至於她成長路上遇到的別的事情,千千萬萬,在當時我的眼裡是沒法再繼續下去,而到了今天已經是過眼雲煙,一切都已不是棘手的問題,而是對我和她的考驗,即便現在考驗仍在繼續,我也被荊棘劃得遍體鱗傷,已經很習慣也很享受,傷痕就是男子漢的勳章嘛!

    其實任何事情,包括育兒,可以稱得上最最棘手的,不是外部因素,而恰恰是自己。我們大人自己。對這世界的一切事情的認識終歸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意識的反應。

    扯得有些遠,我也知道題主的問題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拉回來。

    就我能想到的大多數普通人想不到的層面來講,最最棘手的問題就是理解孩子,去真真正正地理解孩子。而題主這個問題裡的意圖,好像是吐槽養孩子的累才是正確答案,我覺得那些其實都可以忽略,可能是因為我經歷了沒有第二個人可以經歷的育兒過程吧。

    從孩子在襁褓中,其實我們家長的學校大門就已經開啟,我們這輩子和孩子相處,理解孩子就始終貫穿其中。

    我們需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即便他是小月孩,嬰兒的一個哭鬧就表達了幾乎他所有的情緒與需求,是不舒服?是餓了?是求關注?是害怕?是沒睡覺?是拉了尿了?

    我想我只需舉這一個時期的例子就足夠了,至於孩子長大以後,少兒期青春期成年後等等我不說大家也明白,但我們每個人的耐心其實總會一點一滴地流逝,從而不再去聽孩子的聲音,而留給我們記憶的只有我們自己所認為的棘手的事情,這些事情的統一特徵就是我養育你耗盡了我的青春我的財力物力還有心力,而孩子帶給我們的快樂早已經被深深掩蓋,也許偶爾可以讓我們回憶罷了。

    我這麼闡述,我想很多人仍會嗤之以鼻,而我也理解,就我個人來講,真的沒有什麼棘手的養育的問題了,無論當年還是現在,我的閨女情緒爆發,飲食障礙,睡眠障礙的事情仍多多少少客觀存在,但對我來說甚至連問題也算不上。

    所以,我不會就著題主的本意去吐槽我們育兒的艱辛,而是提醒大家,育兒是一個貫穿我們當父母的一生的過程,最最重要又是最最棘手的其實恰恰就是我們看不到摸不著忽略著的東西。

    願天下父母都能領會這些吧!

  • 3 # 好孕空間有好運

    我是婦幼保健主治醫師及心理醫生一枚。

    故事主角 一位年輕爸爸和3歲左右的兒子 故事內容 這位有愛的爸爸 在小區廣場裡陪著兒子玩, 兒子歡快的騎著小小三輪車 “嗖嗖嗖”地穿來穿去, 非常的自由自在, 頭髮稍上已經“汗流成滴”, 但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好嗨呀。 兒子好像發現了, 草坪邊上的一片臺階, 大約有7~8釐米高度的樣子, 興匆匆的希望穿越臺階 (大致類似下圖)

    一次——失敗了 二次——失敗了 三次——失敗了 好像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爸爸看不下去了, 輕輕提起了三輪車的前把, 前輪順勢越過臺階。 但是孩子一下怒了, 嚎啕大哭, 氣狠狠的下了車, 把車子又退到了原處 速速跳上小車重新開始, 邊哭邊嘴裡嘟嘟囔囔: “我長大了, 我技幾(自己)來!” 又是幾次過去了, 爸爸還是看不下去, 又提了一次車把過了臺階, 孩子還是故伎重演, 又哭又鬧將車子退回原處, 爸爸一臉懵逼。 連續十幾次的樣子, 中間摔了幾次跤, 但齜牙咧嘴爬起再來, 毫不氣餒, 終於跨越了那個臺階, 他勝利了,高興的手舞足蹈。

    故事帶來的啟示

    ✔這是孩子的第一逆反期在2至4歲, 多數在3歲左右

    ✔反抗物件主要為父母、其次為其他養育者

    ✔自己想幹的事情被別人替代了,必須要堅持退回原處重做,最典型的表現為 穿衣服、搭積木等方面

    ✔自己非常喜歡參與成人的活動, 以為大人們能幹的事情自己也能幹

    ✔逆著父母的意思說不,按自己的意願說 “我自己做

    ✔喜歡聽“你真棒”等表揚

    請父母們瞭解這一時期後, 接受孩子並尊重孩子的意願, 讓孩子充分體會這一“長大感” 孩子需要你幫忙再伸手也不遲, 這也是我們曾是孩子時, 有過的強烈渴望, 更是任何人都逃不過的重要經歷, 這就是養育中的愛與自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臨近孕晚期,夏季的待產包要怎麼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