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好漢秦瓊在排名這麼靠後,也就是最後一位!主要是因為他只是武功高強是個合格的戰將、猛將,而並不是統領一方的統帥,更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秦瓊在凌煙閣24位功臣中敬陪末席,他的聲望和功名都要略遜於尉遲恭,但英勇善戰卻不相上下。他在民間的知名度很高,如京劇《秦瓊賣馬》、相聲《關公戰秦瓊》都是以他為題材的,這和他在傳統小說《說唐》中被描繪成智勇雙全、行俠仗義有關,可見輿論宣傳確實很重要。他的經歷也很曲折離奇,由隋軍將領到瓦崗寨義軍將領,義軍失敗後投降王世充,最後輾轉投唐。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每逢征戰總是一馬當先,斬將奪旗,勇冠三軍,令敵聞風喪膽。唐武德二年大破尉遲恭於美良川,功居第一,迫使對手歸降,這也是《說唐》中“三鞭換兩鐧”典故的出處。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兵變,但對政治鬥爭相對超脫,顯然沒有尉遲恭、侯君集等人積極,事後因功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封七百戶。貞觀十二年,由於常年征戰積勞成疾,時任徐州都督的秦瓊英年早逝,陪葬昭陵,追封胡國公。太宗因秦瓊單槍匹馬,屢建奇功,在秦瓊墓前立石人、石馬,以表達他對秦瓊薨亡的深切哀悼和對秦瓊超群武功、赫赫戰功的高度評價。尉遲恭和秦瓊都屬唐初的猛將型人才,既和政治家靠不上邊,也算不上統帥級的軍事家。他們能僅憑匹夫之勇便取得青史留名的巨大成就,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其武勇適應了唐初統一戰爭的需要。可見擁有相對專業的特長並適應時代的需要,是一個人事業有成的關鍵。 凌煙閣排名 關於大家最關注的武力排名,首先演義裡排名一半多都是虛構人物,不能作為參考。 新舊唐書有列傳,大家只知道他凌煙閣排名最後就認為秦瓊排名太低云云,其實不然。首先凌煙閣功臣是指對唐朝有功勞的人,所以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吧;其次,叔寶自唐統一後就傷病纏身,沒有其他出戰立功紀錄;第三點唐太宗建凌煙閣畫像時,叔寶已去世5年了。 叔寶並不是像殷開山、侯君集等人一直是唐的將領。歸唐時又不是屈突通那樣的是一方長官,領導者看人的重要性和我們看人的觀點不同。多少品行一般,能力平平的人也能位列要職就是例子。還有人認為叔寶甚至不如咬金,因為程咬金排名在前,這不能作為評判。李績的名望功勞大不大?他在凌煙閣排名就在叔寶前面,倒數第2,大家怎麼想?其實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會這樣。凌煙閣只是從太宗對傑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紀念的感情出發而建的,並不是功勞排名冊,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叔寶去世後太宗特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馬以表彰其生前戰功,陪葬昭陵。當時對墓前塑像是有嚴格規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將,立像大概也沒幾個吧。這可以看出秦瓊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唐朝後,叔寶和敬德成了門神,雖然傳說不一,但說明叔寶是很受人們喜愛的人物。所謂“仁者無敵,勇者無懼!“史書對叔寶的評價正是“勇”字。秦瓊正是我們大眾喜愛的擁有勇敢品質的英雄人物。這是為什麼1千400 年後我們還在評說隋唐英雄的原因。只是演義只注重人物的武力大小,勝敗成績而忽略了人性思想上的高尚品質。誤導了我們對英雄的觀點定位。 演義裡多數把叔寶和敬德放在一起, 按照小說描寫(包括說秦瓊是左天篷大帥轉世,而敬德是黑煞神託生;黑煞神害怕左天篷,不願意下凡,後來玉帝說,那就黑煞神一出,讓左天篷帶三分癆病,這樣兩人就可以殺一個對手;所以小說中也是描寫兩人對戰時秦瓊是帶病和敬德對殺),叔寶武力略高於敬德。正史不可能記載誰高誰低。可也有一些記載可以給我們想象空間:叔寶投唐的第一仗就是大唐抵抗劉武周的入侵。當時尉遲敬德的確勇猛無敵,演義裡說日搶三關,夜奪八寨也不算誇張,攻城略地,很多重要人物還被他俘虜了。當他得勝帶兵經過美良川時,殷開山與秦叔寶在此與他遭遇,兩大名將不可能不交手。可史書沒說,倒是演義裡繪聲繪色的寫出了“三鞭換兩鐧”的故事,指敬德揮出三鞭,而叔寶只用兩鐧就接住了,可見叔寶還勝了一招。 歷史上這場戰爭成了對唐朝多次失敗終於扭轉戰局很重要的一仗,唐軍大獲全勝。叔寶等斬首2千餘級。叔寶因功勞巨大而被皇帝李淵親賜金瓶,派人慰問,獎勵,贈上柱國等。大家可以自己去猜測二位勇將的實力。 馬上秦瓊 另外玄武門事變秦瓊是否參加還未可知,《舊唐書》寫到秦叔寶參加了,可其他史書列舉的參加者名單都沒有他,也沒見到在正史裡寫他在事變中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話。事變前,秦瓊的功業、勳爵、職位、賞賜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變後的功臣封賞他只有700戶,比長孫無忌和敬德等的1300戶差很多,比參加事變的張公謹、侯君集都低。這是很奇怪的。所以有人認為他可能被調到軍營,因為他和程咬金都被李元吉列為出征突厥的名單。若設想成立的話,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後來敬德的為什麼會因為功高而凌煙閣排名靠前了。 我個人認為,如果叔寶真的沒有參加事變,除了調動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績李靖一樣持中立態度,為什麼呢?因為他並不會單純的像演義裡那樣是為了李世民而投唐,當時的皇帝是李淵,而李淵對他恩遇有加。叔寶的經歷應該使他不願意去做讓皇上親子相殘的事的。也許因此李世民對秦瓊的信任從此有所保留。秦瓊的歷史記載不多,不過透過文字記載,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志節完整”——來護兒評語,勇猛無畏,胸懷大志,有氣節,經歷坎坷,傲視天下勇者的豪傑!!!!
隋唐好漢秦瓊在排名這麼靠後,也就是最後一位!主要是因為他只是武功高強是個合格的戰將、猛將,而並不是統領一方的統帥,更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秦瓊在凌煙閣24位功臣中敬陪末席,他的聲望和功名都要略遜於尉遲恭,但英勇善戰卻不相上下。他在民間的知名度很高,如京劇《秦瓊賣馬》、相聲《關公戰秦瓊》都是以他為題材的,這和他在傳統小說《說唐》中被描繪成智勇雙全、行俠仗義有關,可見輿論宣傳確實很重要。他的經歷也很曲折離奇,由隋軍將領到瓦崗寨義軍將領,義軍失敗後投降王世充,最後輾轉投唐。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每逢征戰總是一馬當先,斬將奪旗,勇冠三軍,令敵聞風喪膽。唐武德二年大破尉遲恭於美良川,功居第一,迫使對手歸降,這也是《說唐》中“三鞭換兩鐧”典故的出處。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兵變,但對政治鬥爭相對超脫,顯然沒有尉遲恭、侯君集等人積極,事後因功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封七百戶。貞觀十二年,由於常年征戰積勞成疾,時任徐州都督的秦瓊英年早逝,陪葬昭陵,追封胡國公。太宗因秦瓊單槍匹馬,屢建奇功,在秦瓊墓前立石人、石馬,以表達他對秦瓊薨亡的深切哀悼和對秦瓊超群武功、赫赫戰功的高度評價。尉遲恭和秦瓊都屬唐初的猛將型人才,既和政治家靠不上邊,也算不上統帥級的軍事家。他們能僅憑匹夫之勇便取得青史留名的巨大成就,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其武勇適應了唐初統一戰爭的需要。可見擁有相對專業的特長並適應時代的需要,是一個人事業有成的關鍵。 凌煙閣排名 關於大家最關注的武力排名,首先演義裡排名一半多都是虛構人物,不能作為參考。 新舊唐書有列傳,大家只知道他凌煙閣排名最後就認為秦瓊排名太低云云,其實不然。首先凌煙閣功臣是指對唐朝有功勞的人,所以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吧;其次,叔寶自唐統一後就傷病纏身,沒有其他出戰立功紀錄;第三點唐太宗建凌煙閣畫像時,叔寶已去世5年了。 叔寶並不是像殷開山、侯君集等人一直是唐的將領。歸唐時又不是屈突通那樣的是一方長官,領導者看人的重要性和我們看人的觀點不同。多少品行一般,能力平平的人也能位列要職就是例子。還有人認為叔寶甚至不如咬金,因為程咬金排名在前,這不能作為評判。李績的名望功勞大不大?他在凌煙閣排名就在叔寶前面,倒數第2,大家怎麼想?其實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會這樣。凌煙閣只是從太宗對傑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紀念的感情出發而建的,並不是功勞排名冊,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叔寶去世後太宗特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馬以表彰其生前戰功,陪葬昭陵。當時對墓前塑像是有嚴格規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將,立像大概也沒幾個吧。這可以看出秦瓊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唐朝後,叔寶和敬德成了門神,雖然傳說不一,但說明叔寶是很受人們喜愛的人物。所謂“仁者無敵,勇者無懼!“史書對叔寶的評價正是“勇”字。秦瓊正是我們大眾喜愛的擁有勇敢品質的英雄人物。這是為什麼1千400 年後我們還在評說隋唐英雄的原因。只是演義只注重人物的武力大小,勝敗成績而忽略了人性思想上的高尚品質。誤導了我們對英雄的觀點定位。 演義裡多數把叔寶和敬德放在一起, 按照小說描寫(包括說秦瓊是左天篷大帥轉世,而敬德是黑煞神託生;黑煞神害怕左天篷,不願意下凡,後來玉帝說,那就黑煞神一出,讓左天篷帶三分癆病,這樣兩人就可以殺一個對手;所以小說中也是描寫兩人對戰時秦瓊是帶病和敬德對殺),叔寶武力略高於敬德。正史不可能記載誰高誰低。可也有一些記載可以給我們想象空間:叔寶投唐的第一仗就是大唐抵抗劉武周的入侵。當時尉遲敬德的確勇猛無敵,演義裡說日搶三關,夜奪八寨也不算誇張,攻城略地,很多重要人物還被他俘虜了。當他得勝帶兵經過美良川時,殷開山與秦叔寶在此與他遭遇,兩大名將不可能不交手。可史書沒說,倒是演義裡繪聲繪色的寫出了“三鞭換兩鐧”的故事,指敬德揮出三鞭,而叔寶只用兩鐧就接住了,可見叔寶還勝了一招。 歷史上這場戰爭成了對唐朝多次失敗終於扭轉戰局很重要的一仗,唐軍大獲全勝。叔寶等斬首2千餘級。叔寶因功勞巨大而被皇帝李淵親賜金瓶,派人慰問,獎勵,贈上柱國等。大家可以自己去猜測二位勇將的實力。 馬上秦瓊 另外玄武門事變秦瓊是否參加還未可知,《舊唐書》寫到秦叔寶參加了,可其他史書列舉的參加者名單都沒有他,也沒見到在正史裡寫他在事變中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話。事變前,秦瓊的功業、勳爵、職位、賞賜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變後的功臣封賞他只有700戶,比長孫無忌和敬德等的1300戶差很多,比參加事變的張公謹、侯君集都低。這是很奇怪的。所以有人認為他可能被調到軍營,因為他和程咬金都被李元吉列為出征突厥的名單。若設想成立的話,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後來敬德的為什麼會因為功高而凌煙閣排名靠前了。 我個人認為,如果叔寶真的沒有參加事變,除了調動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績李靖一樣持中立態度,為什麼呢?因為他並不會單純的像演義裡那樣是為了李世民而投唐,當時的皇帝是李淵,而李淵對他恩遇有加。叔寶的經歷應該使他不願意去做讓皇上親子相殘的事的。也許因此李世民對秦瓊的信任從此有所保留。秦瓊的歷史記載不多,不過透過文字記載,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志節完整”——來護兒評語,勇猛無畏,胸懷大志,有氣節,經歷坎坷,傲視天下勇者的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