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潘毅老師學祛風和祛溼的原理和藥方
祛風,主要是桂枝湯,桂枝白芍大棗生薑,外加甘草。服用時間是:巳時午時未時,即9:00~15:00,屬於陽氣比較足的時候。另外喝完後再喝點熱的稀粥(啜熱粥),輔助發汗,增加療效。
中成藥有桂枝合劑、玉屏風散。注意玉屏風散主要是防風,起保健作用,不是為了治療。
生薑具有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有這樣的經驗:受風引起喉嚨癢時,引發熱感的早期階段,用蔬果汁機制作一杯姜棗茶:姜兩指大,棗子三四顆,紅糖適量,加100度的開水,攪拌打碎,喝完喉嚨癢或喉嚨痛的症狀就會散掉。
在夏天的時候,姜棗茶可以預防和治療空調病。
紅糖和大棗屬甘,生薑屬辛,辛可溫燥。調和了胃,所以調和了營衛之氣。衛氣源於脾胃,太陽症是表徵,但實質是肺和脾胃失和。
桂枝湯在姜棗茶的基礎上進一步組方,實現五味調和。其中桂枝增加了生薑的辛,白芍為酸味,起收斂作用,可增加發汗的汗源。
現代醫學認為有兩種方式可以消除身體中的病原體:一種方式是殺滅,如各種廣譜抗生素;另一種方式是營造不適合病原體的環境。一個例子:某個公司想趕走某些人,可以營造一個不適宜生存發展的環境,比如降級、降薪、不發獎金,別人自動就滾了。具體到寒症,因為身體變涼,所以喜歡寒涼的病原體進入體內,引發了各種症狀。桂枝湯的作用,就是營造一個溫暖的體內環境,使喜寒的病原體無處藏身,病消失,身體變好。
更多的風症,如痛風等,表現為遊移不定的痛,可以進一步加荊芥去血中之風。痛風則使用川芎、天麻,某些方中使用蟬蛻、蛇蛻。
接下來談關於祛溼氣。祛溼的中成藥很多,以下做簡單介紹。
二陳丸:主去痰溼。裡面成分有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作用是燥溼化痰,理氣和胃。
龍膽瀉肝丸:消除肝膽溼熱。
甘露消毒丸:消除溫溼。
六一散:去水溼,裡面成分是滑石和甘草,滑石味淡性寒。外用可以去痱子。
在傷寒論中認為溼氣重,會引起寒溼困脾,而脾喜燥惡溼。推薦的一種祛溼藥是:平胃散,成分: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另外煮時加生薑大棗。甘草使調和,生薑大棗可以健脾。
其中:
蒼朮:起辛苦溫的作用,辛可發散,苦可燥溼,溫可散寒。健脾即可化溼邪。
厚朴:是樹皮,芳香化溼,祛除漲滿。樹皮厚重,行氣力強,驅動水溼下行,因勢利導向下排溼。
陳皮:是佐藥,理氣和胃,燥溼醒脾。
除了平胃散外,傷寒論中還有一種藥,也有祛溼效果,就是五苓散。成分: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枝。
白朮:補脾燥溼。
茯苓:甘淡入肺通膀胱。
豬苓:不補脾,但利水滲溼。
澤瀉:甘鹹,入腎和膀胱,利滲溼。單獨用甚至可消除水腫。
桂枝:解表,溫陽化氣增加氣化能力。
中成藥藿香正氣丸是如上平胃散和五苓散的混搭。中成藥保濟丸是藿香正氣丸和保和丸的混搭,前者佔2/3,後者佔1/3。解表、祛溼、和中。保和丸的作用主要是避免過飽引起的消化問題,避免食滯。
之前的一段時間晚上睡眠不好,大約老是在2點左右會醒;另外大便不成形。自己懷疑是腎虛。聽了潘毅老師的課,我注意到我的舌象: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滿布且白膩。前者是氣虛,後者是痰溼。水溼重的人,一定是陽氣不足。要補氣補血,必須先去痰溼。
按老師對祛溼的推薦,結合購買的方便性,我用了中成藥保濟丸,已見效,睡眠安穩。那麼就有人問:你把保濟丸當安眠藥使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我認為關鍵是要辯證,看舌象辯證比較容易,也比較準確。痰溼體質一定要先祛溼。我看了我買的保濟丸成分,有滑石和甘草,說明裡面還有六一散,是可以強效祛溼的。
如果睡眠不好,但舌象是紅色胎少,則應當懷疑是陰虛,要使用滋陰補腎的六味地黃丸。也是一種大蜜丸,成分: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在羅大倫博士講座中,他推薦祛溼用“歸脾丸”。裡面有五苓散的部分成分。裡面的成分有龍眼肉,因此也是一種補血劑。成分:黨參、白朮(炒)、黃芪(炙)、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甘草(炙)。我在藥店買的九芝堂歸脾丸,是一種每瓶裝200粒的小丸藥,每次服8~10粒。我在藥店買的價格是10塊錢。對於舌象胖大,睡眠不好的人,歸脾丸有改善睡眠作用。
和另一位醫生探討,他認為這種晚上睡眠不好的症狀屬於氣滯血瘀,肝腎功能虛弱,需要好好調理;要多鍛鍊身體,要有氧運動,能出去玩就出去玩;透過適當出汗,把水溼排出體外。藥物永遠是救急的,第二位的,運動是第一位的,透過體育運動能提升正氣,減少用藥或不用藥。曬太陽也可以祛溼。羅博士推薦水溼重的要睡陽面房間。不要喝冷飲,夏天少吹空調。
具體到肝鬱可以用逍遙丸,可以疏肝健脾、養血調經。成分是:柴胡、當歸、白芍、炒白朮、茯苓、炙甘草、薄荷、生薑。
恩福理療館田(志剛)醫生告訴我這句話“因為你沒用,所以你沒用”,所以一定要“學以致用”。“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習,意思就是實踐。常常學,並常常把學到的東西用於實踐,一定會很快樂!
跟潘毅老師學祛風和祛溼的原理和藥方
祛風,主要是桂枝湯,桂枝白芍大棗生薑,外加甘草。服用時間是:巳時午時未時,即9:00~15:00,屬於陽氣比較足的時候。另外喝完後再喝點熱的稀粥(啜熱粥),輔助發汗,增加療效。
中成藥有桂枝合劑、玉屏風散。注意玉屏風散主要是防風,起保健作用,不是為了治療。
生薑具有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有這樣的經驗:受風引起喉嚨癢時,引發熱感的早期階段,用蔬果汁機制作一杯姜棗茶:姜兩指大,棗子三四顆,紅糖適量,加100度的開水,攪拌打碎,喝完喉嚨癢或喉嚨痛的症狀就會散掉。
在夏天的時候,姜棗茶可以預防和治療空調病。
紅糖和大棗屬甘,生薑屬辛,辛可溫燥。調和了胃,所以調和了營衛之氣。衛氣源於脾胃,太陽症是表徵,但實質是肺和脾胃失和。
桂枝湯在姜棗茶的基礎上進一步組方,實現五味調和。其中桂枝增加了生薑的辛,白芍為酸味,起收斂作用,可增加發汗的汗源。
現代醫學認為有兩種方式可以消除身體中的病原體:一種方式是殺滅,如各種廣譜抗生素;另一種方式是營造不適合病原體的環境。一個例子:某個公司想趕走某些人,可以營造一個不適宜生存發展的環境,比如降級、降薪、不發獎金,別人自動就滾了。具體到寒症,因為身體變涼,所以喜歡寒涼的病原體進入體內,引發了各種症狀。桂枝湯的作用,就是營造一個溫暖的體內環境,使喜寒的病原體無處藏身,病消失,身體變好。
更多的風症,如痛風等,表現為遊移不定的痛,可以進一步加荊芥去血中之風。痛風則使用川芎、天麻,某些方中使用蟬蛻、蛇蛻。
接下來談關於祛溼氣。祛溼的中成藥很多,以下做簡單介紹。
二陳丸:主去痰溼。裡面成分有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作用是燥溼化痰,理氣和胃。
龍膽瀉肝丸:消除肝膽溼熱。
甘露消毒丸:消除溫溼。
六一散:去水溼,裡面成分是滑石和甘草,滑石味淡性寒。外用可以去痱子。
在傷寒論中認為溼氣重,會引起寒溼困脾,而脾喜燥惡溼。推薦的一種祛溼藥是:平胃散,成分: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另外煮時加生薑大棗。甘草使調和,生薑大棗可以健脾。
其中:
蒼朮:起辛苦溫的作用,辛可發散,苦可燥溼,溫可散寒。健脾即可化溼邪。
厚朴:是樹皮,芳香化溼,祛除漲滿。樹皮厚重,行氣力強,驅動水溼下行,因勢利導向下排溼。
陳皮:是佐藥,理氣和胃,燥溼醒脾。
除了平胃散外,傷寒論中還有一種藥,也有祛溼效果,就是五苓散。成分: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枝。
白朮:補脾燥溼。
茯苓:甘淡入肺通膀胱。
豬苓:不補脾,但利水滲溼。
澤瀉:甘鹹,入腎和膀胱,利滲溼。單獨用甚至可消除水腫。
桂枝:解表,溫陽化氣增加氣化能力。
中成藥藿香正氣丸是如上平胃散和五苓散的混搭。中成藥保濟丸是藿香正氣丸和保和丸的混搭,前者佔2/3,後者佔1/3。解表、祛溼、和中。保和丸的作用主要是避免過飽引起的消化問題,避免食滯。
之前的一段時間晚上睡眠不好,大約老是在2點左右會醒;另外大便不成形。自己懷疑是腎虛。聽了潘毅老師的課,我注意到我的舌象: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滿布且白膩。前者是氣虛,後者是痰溼。水溼重的人,一定是陽氣不足。要補氣補血,必須先去痰溼。
按老師對祛溼的推薦,結合購買的方便性,我用了中成藥保濟丸,已見效,睡眠安穩。那麼就有人問:你把保濟丸當安眠藥使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我認為關鍵是要辯證,看舌象辯證比較容易,也比較準確。痰溼體質一定要先祛溼。我看了我買的保濟丸成分,有滑石和甘草,說明裡面還有六一散,是可以強效祛溼的。
如果睡眠不好,但舌象是紅色胎少,則應當懷疑是陰虛,要使用滋陰補腎的六味地黃丸。也是一種大蜜丸,成分: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在羅大倫博士講座中,他推薦祛溼用“歸脾丸”。裡面有五苓散的部分成分。裡面的成分有龍眼肉,因此也是一種補血劑。成分:黨參、白朮(炒)、黃芪(炙)、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甘草(炙)。我在藥店買的九芝堂歸脾丸,是一種每瓶裝200粒的小丸藥,每次服8~10粒。我在藥店買的價格是10塊錢。對於舌象胖大,睡眠不好的人,歸脾丸有改善睡眠作用。
和另一位醫生探討,他認為這種晚上睡眠不好的症狀屬於氣滯血瘀,肝腎功能虛弱,需要好好調理;要多鍛鍊身體,要有氧運動,能出去玩就出去玩;透過適當出汗,把水溼排出體外。藥物永遠是救急的,第二位的,運動是第一位的,透過體育運動能提升正氣,減少用藥或不用藥。曬太陽也可以祛溼。羅博士推薦水溼重的要睡陽面房間。不要喝冷飲,夏天少吹空調。
具體到肝鬱可以用逍遙丸,可以疏肝健脾、養血調經。成分是:柴胡、當歸、白芍、炒白朮、茯苓、炙甘草、薄荷、生薑。
恩福理療館田(志剛)醫生告訴我這句話“因為你沒用,所以你沒用”,所以一定要“學以致用”。“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習,意思就是實踐。常常學,並常常把學到的東西用於實踐,一定會很快樂!